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e生活营销 adidas WPP 德芙 宝马 母亲节 华为 京东 麦当劳 中秋 肯德基 泡泡玛特 金瞳奖 AI NIKE
清除历史

不在银幕,就在身边:三个中国广告人的真实人生

发布时间:2012-08-24 09:23     浏览量:76026


每日头条

 
编者按: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距离我们太过遥远的话,那么陶雷、朱伟幸和吴捷这三个名字一定不会让你陌生。
 
相比于《广告狂人》剧集十年的时间跨度,三位“老鸟”在广告圈浸淫的时间甚至要更长一些。在这15到20年间,他们目睹和经历了中国广告业的从无到有,并在它的兴衰起伏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而在对广告领域的认知之外,三个人的经历更像是一部声色犬马的小说,疯狂、浓烈而迷人。
 
在并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人看来,陶雷们也许只是广告圈中的佼佼者;但在每个热爱广告的人的心中,如果让时光流转回60年前,他们同样也会是我们心目中的“广告狂人”。
 
来源:《 Let’s新城记》
 
看了外国广告业的疯狂创意,那么中国的唐•德雷珀什么样?中国广告人是疯狂加班的人?跟甲方斗智斗勇的人?还是每天都在写提案然后等着被否定的人?《 Let’s新城记》走访了三位业内知名的资深广告人——沉稳的陶雷、活泼的朱伟幸和极具进取心的吴捷,在他们熟悉的“战场”——公司办公室,选择在自认为公司最有创意的地方出镜,在他们审视自己的同时,也让我们将创意四射的广告人们勾勒出形状,并感知中国广告的未来。
 
陶雷 奥美广告中国区总裁
 
解决问题是我的兴趣
 
作为第一代海归,大卫.奥格威的那本《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让陶雷一脚踏进了广告业。在他看来,这么有趣的一个老头,从事的职业应该也不会无趣。在奥美干了近20年的陶雷见证了中国广告业从无到有的过程;这20年,社会对广告人的看法也从最初的和骗子挂钩转换为商业精英Mad Man。不过陶雷给人的感觉一点也不疯狂,平和、理智、务实的他热衷于为客户解决问题,在他眼里,广告看重的是事情,而不是人。而任何客户提出的需求,都可以被当作一个游戏。
  

 
拍摄场地:奥美数码实验室,新媒体广告将是未来广告业新的发展方向。
采访状态:采访结束后,立即奔赴下一个会议。
 
“妥协一直都有,做广告要有一个拿捏,什么事情可能,什么事情不可能。在了解现实的情况下不断努力推动事情的发展。”
 
第一代本土广告人
 
“蹉跎了很多年,想东想西,不切合实际。”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陶雷这么看待自己的青春时代。1993年,28岁的“海归”陶雷加入奥美的时候,他还对广告了解不多,AE是什么都不甚清楚。“面试通知时间安排在晚上7点,我还奇怪,怎么下班时间面试,去了一看,大家全在。”随后,月薪900块的陶雷开始了每天骑车上下班,周末基本都在加班的广告生活。当时中国的广告业处于初级阶段,一切都很不专业,陶雷记得自己第一次做提案,但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台湾来的业务总监给了他一个之前做的洗发水提案,陶雷就照猫画虎做出了自己第一份提案,“没想到就那么去了,客户竟然也通过了,现在想想真挺扯的。”
 
入行三个月,有次有位客户睡在公司的沙发上等他完稿,结束时是早上7点,客户对他说:“我知道你刚入行没几个月,但感觉不像啊,好像做了很久一样。”陶雷觉得这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解决问题的人
 
奥美广告是最早一批面向国内客户服务的国际4A公司之一,这对奥美是个挑战,对于陶雷自己也同样是巨大的挑战。起初,陶雷发现和很多国内客户很难沟通,“互相听不懂在说什么,思维、想东西的方式跟他们不一样,因为大家的知识结构不同,理解不同。”很快,陶雷学会了选择客户和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客户和我们没什么区别,我们把东西卖给客户,他们把产品卖给消费者。客户面对的是更具体的问题和更大的压力。”所以“抱怨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去做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必须设法喜欢上客户”。在陶雷眼里,几乎所有的客户“都是一类朋友”,他们“和生活中的朋友完全不同”,而其中的成功之道就是:“更看重事情,而不是人,做这个行业——你得对解决问题有兴趣,最后就跟游戏差不多,任何客户提出来的需求,你就当做哥德巴赫猜想,去攻克。攻克了这个问题,会有成就感,很爽。”
 
从国际客户到国内客户,陶雷以对事不对人的“解决问题”精神成就了无数品牌,自己也由普通AE做到了奥美广告中国区总裁,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理性的态度,他坦言:“成功的客户不多,能够得到的机会不多,要知道去把握机会,很多气场和机缘聚合到一起,才有条件能做一个成功的 case,不是努力就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是不行的。 ”
 
对话陶雷:广告的本质就是帮客户解决问题
 
《Let s新城记》:L  陶雷:T
 
L:你认为广告的本质是什么?
 
T:能产生实际效果的才是好创意,广告是商品、商业,不是艺术,有创意没效果不叫有创意。广告应该一切只为销售和解决问题服务,很多获奖的创意实用性并不强,我觉得那只是习作。广告的本质就是帮客户解决问题。
 
L:广告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你觉得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T:广告人都比较喜欢自由,需要自由的空间和环境,因为是创意,所以不能有太多的规矩。做广告需要很多背景、知识和经验。我认为广告人最重要的是得有自己的观点看法,觉得什么都对、什么都好的话做不了广告。可能因为做的东西太多样化,广告人比较缺乏耐性。到处做不同领域的东西,而不是一直在研究一个课题,很难让广告人像科学家一样在一个专业领域里花很多时间。
 
L:奥美有很多快消客户,现在有很多品牌产品备受质疑,但公关和广告能力很强,你怎么对待这种现象?
 
T:我们的客户大部分都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我觉得它们的核心是产品和服务,如果我对它的产品没有信心,我会选择敬而远之。制造业不把产品当做核心都是死路一条,营销再厉害,只是表面。一个企业家应该有三个阶段,自己成功,帮助别人成功,最后帮助社会改善。越是成功的企业家,越会去考虑社会责任,不过现在也有少数人把之当做营销的方式,那肯定是不对的。
 
L:怎么看待一些失败的案例?
 
T:在广告这个行业中不可能没有失败,我觉得要允许失败,每一次都有它自己的价值。
 
L:你觉得《广告狂人》这部美剧反映的美国广告业和中国的广告环境有什么差别?
 
T
:我对1960年代的广告业不太了解,但觉得有一点不一样是他们和客户的关系非常平等,跟在中国的现实有些不同,中国的客户比较强势。生活上我们可能没那么乱,但剧集里面各种性格的人在现实的广告公司里也都有,这是一个精彩的世界。
 
L:一个工作狂自己的生活是怎样的?
 
T:我也会有调整、疲惫的时候,也会盼着周末到来。重要的是工作之外要有爱好和不同的朋友圈子,业余生活我非常喜欢摄影,有十几台照相机。我还喜欢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最喜欢巴赫,听音乐、看书,逛书店、唱片店都是很好的释放方式。家庭目前确实无法兼顾,只有周末才多陪陪孩子,平时管得少,这样不太对,不过这也是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有点病态。我很想和儿子一起去来一次Gap Year,周游世界。
 
L:在这个行业做了20年了,你觉得广告业的未来会有什么变化?
 
T:
网络时代来临,媒体碎片化都会改变广告业,以往电视广告占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份额。现在,一个广告传播可能会有几十个不同的项目,需要运用广泛的社会资源,这些都和现在的课题很不一样,不过变化也是一个机会,可能会引起行业洗牌。这也是今天我选这里拍照的原因。
 
L:从AE到总裁,现在是否还有梦想想要实现?
 
T:
我很少做远期规划,但我有一个方向感,对公司来讲,是要真正做出有影响力的作品,目前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太少了。中国在戛纳获奖的作品,除去飞机稿和公益广告外,几乎就是零,这是要去改变的,去做一个真正的case,真正有影响力,能让大家在街头谈论,又能去国外拿个奖。现在就看谁先突破了。
 
创意作品
 
在务实的陶雷眼中,能给客户带来实际效果的创意方案远远大于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案例,而这需要客户的理解和配合,“好客户是那些懂得如何让代理商的价值最大化的企业和个人。”在陶雷眼中,他觉得最成功的创意都是和客户深度合作,深入营销,真正带动客户销售的整套上市方案。
 
1.摩托罗拉RAZR V3,明PDA
 
在陶雷十多年的代理商生涯中,摩托罗拉是陶雷最为欣赏的客户,近6年的持续合作让奥美为摩托罗拉创作了许多辉煌的成绩——MOTO RAZR V3系列产品从2004年底上市到2006年,全球累积销售超过5,000万部,赶上了著名的iPod上市 5年的累积销量。MOTO明PDA上市一年后市场份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83%,这些成效都是陶雷的骄傲。
 
2.中国移动动感地带
 
陶雷另一个代表作是2003年创建的品牌动感地带:“动感地带品牌案例虽未赢得许多的创意大奖 ,但其在中国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众多获奖作品,至今已超过1亿用户,通过我们的双手,动感地带已成为品牌文化的典型。 ”
 
朱伟幸 JWT智威汤逊北京首席创意官
 
朱伟幸总是爱爽朗地笑,已近中年的她依然像一个小朋友一样活泼热情,不停地讲自己工作中的趣闻轶事。更让人惊讶的是作为一个香港人,“苦逼”、“山寨”等内地词汇都被她运用得活灵活现。香港、上海、广州、北京……在朱伟幸的人生地图里,永远有新鲜的地方值得探索,李奥贝纳、盛世长城、智威汤逊,在她20年的广告生涯中,她不是落地生根的安分人,频繁更换就职的4A公司,只是因为她认为创意需要不断全新的刺激。
  

 
拍摄场地:JWT以各种特色办公区取胜,这个侃大山的区域强调广告人的谈。
采访状态:20分钟的拍摄时间,一个会议一直在门外等待,下午飞上海见客户,午餐外卖。
 
“重要的是让客户相信你对于提案的创意度,客户相信你是认真负责在做,他着想,就会接受你。”
 
创意要在中文里游泳
 
从小喜欢画画,热爱音乐、现代舞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朱伟幸,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广告业是唯一可以把所有爱好集合在一起的综合艺谈起刚入行时的新鲜事,朱伟幸兴奋地笑:小朋友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大学毕业后进入香港最大的广告公司李奥贝纳做最底层的朱伟幸每天都在不停地画完稿,像机器人一样,但一点也不觉得当时每天都到夜里2、3点,财务总监9点走,还以为我在做私活。”下班后朱伟幸还爱去和同事一起去喝一杯,“喝到5点回家洗个澡,准备开会。”
 
毫无心机的朱伟幸做事直来直去,也许当时的李奥贝纳外国人当道,创意作品都是英语操作,渴望用母语创意的朱伟幸义无反顾跳槽到智威汤逊,“第一天上班,做中文的稿,感觉就像在中文里游泳,好舒服。”朱伟幸快乐地回忆。
 
“香港北方人”闯内地
 
在朱伟幸眼里,适合自己去畅游的新海洋太多太多,当觉得自己已经把香港广告业的操作手法掌握得差不多时,朱伟幸就前往内地这片“新海洋”发展。初到内地,她惊喜这片海洋的广阔,因为太过精彩,她再也舍不得离开。上海、广州,她马不停蹄,直到最后的落脚点北京,她的城市冒险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因为深刻了解普通话才是内地市场广告创作的精髓,她开始面对这个全新的挑战。虽然从未学过国语,但朱伟幸丝毫没有心理障碍,敢想敢说,凭着“不怕被人看不起”的精神穿梭在广州的街头小巷,和大爷大妈聊天,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灵感。她从来不相信创意的灵光一现, “创意在生活里,生活在空气中。 ”这是她一个个经典佳作的制胜法宝,佳洁士的 “笑容传中国”、海飞丝的品牌形象片《蜕变篇》、冰纯嘉士伯的“中国队赢了”,乃至去年诺基亚备受关注的范爷“不跟随”系列,都来自她对生活最本真的感悟。最终选择留在北京,她热爱这城市浓浓的文化气,而且早早把自己划分到 “香港北方人 ”的阵营。正是这种定位,让她以这个粤语为根、英语创作入门的广告人,将最优秀的创意最终奉献在普通话的广告创作中。
 
即便是在工作,朱伟幸也很注重生活中的享受,在广州的时候,她和两三个同事经常在下午 6点时开瓶红酒。来到北京的朱伟幸也依然保持着一贯地开心工作,有一次数码组要过提案,朱伟幸饿了,就买了乳鸽和啤酒,边吃边看,“生活这么辛苦,一定要对自己好一些。”尽管朱伟幸自己也说广告业是一个“苦逼”行业,不过看来无论走到哪里,朱伟幸都会把自己敢作敢为的“开心广告人”心态带到哪里。
 
对话朱伟幸:我最崇拜的广告是去打动人
 
《Let s新城记》:L  朱伟幸:Z
 
L:在你眼里,什么样的创意才是一个好的创意?你觉得广告的本质是什么?
 
Z:
首先内容本身要有突破性;其次,一个负责的创意,应该去思考能够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客户打开市场。不是说拿个金奖好开心就好了,人家的生死在我们手上,不是玩笑哦。我最崇拜的广告是去打动人,无论用什么方法,打动人是很难的。
 
L:作为一个广告人,你选择客户是否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Z:
我很幸运一直4A公司,对良心和责任感的把关都很严谨。但我自己有一个底线,我从来不做烟的广告。如果合作的品牌产品有问题的话,我会拒绝跟他合作。
 
L:如何说服客户接受提案?
 
Z:
我一直相信我们做的广告,不是卖给客户,而是找到适合的人。很幸运我所接触的客户都是理念相同的人,如果不是一路人,也不会走到一块儿的,勉强或者妥协也没有作用。和客户的关系,其实一直是互相挑战的关系,我们反而更像对手。
 
L:在《广告狂人》这部美剧里,大广告公司里面有很激烈的人事斗争,你所经历的呢?
 
Z:
我这种老一辈的广告人,对《广告狂人》很有共鸣。大公司内部有各种竞争,我刚入香港李奥贝纳时,情况和影片就很像,部门和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不同的组之间都有很复杂的人事斗争,很多人都是表面笑嘻嘻,背后藏把刀。广告公司总离不开各种斗争,我在这行二十年看到的故事比电影还离奇。而我是那种简单的人,所以一路投入走到现在。
 
L:一个工作狂自己的生活是怎样的?
 
Z:
做广告工作非常辛苦,只能心情放开一些,我的调整一般是偶尔放空一下,周末待在家什么都不干,做宅女。我还很喜欢旅游,从二十多岁起,我每年都要去一个新的地方,也是很好的调整。家庭上就太难了,之前分隔两地,结婚五年都没有在一起过日子,广告人长期加班,所以才需要家庭的理解,大家都能放开,有自己的生活才好。
 
L:作为女性广告人,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Z:
我觉得在中国,两性地位很平等,这点上中国女广告人比欧美日韩的从业人员都好。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待遇特别不同的地方,也许是因为广告业比较开放的原因。
 
L:在你看来什么是好广告?
 
Z:
打动人的广告才是好广告,我们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关于这个时代的东西抓到,让别人感受到。比如当时做佳洁士的“笑容传中国”,记得中国申奥成功,当天晚上,我在酒吧里和很多广告人一起喝酒,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哭了。我就思考,牙膏跟笑容有关,那么中国的笑容在哪里?因此,也就有了这个创意。当时这个广告播出,有个朋友发短信跟我说“她感动了”,我想这就是好广告的真谛。
 
作品创意
 
朱伟幸的创意往往来自于自己对生活的洞察,在她看来创意是抓到生活中的感动,让别人感受到,而“好广告”,永远是“最打动人的”。
 
1. 佳洁士“笑容传中国”品牌战略推广
 
宝洁以往的广告多强调功能, 2005年佳洁士准备做品牌推广时,恰逢中国北京奥运会临近。朱伟幸觉得这是一个 “大时代”,“中国人被欺负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赢了,可以开心地笑了。”所以她力劝宝洁,最终做出了“健康自信笑容传中国”一整套成功的品牌战略。
 
2.冰纯嘉士伯“中国队赢了”病毒营销
 
2010年世界杯期间,朱伟幸为嘉士伯做营销,想到了备受球迷调侃的国足,因此就有了这三条搞笑的病毒营销短片——在短片里,中国队分别在“火锅夹鱼丸 ”、“麻将大赛”、“乒乓大战”中完胜法国、阿根廷、巴西三大世界足球强队。
 
3.诺基亚“不跟随”系列广告
 
诺基亚的“不跟随”系列广告是朱伟幸团队介入诺基亚营销前段的案例,在诺基亚倚重的中国市场,朱伟幸为之量身打造了和国际市场不同的推广战略,用“不跟随”的宣传语突出品牌个性,其中让女星范冰冰男装出镜的视频广告效果非常突出。
 
吴捷 灵狮广告有限公司中国区合伙人/首席创意官
 
我在精神上是一个牛仔
 
吴捷的忙碌程度和思维的敏捷让人吃惊,无论是工作还是聊天,你都很难跟上他的节奏。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的坦诚,在这个毫无顾忌地表露出对广告业现状不满的年轻广告人身上,你能同时看到理想主义的进取心和务实的操作精神。我们能做起来是行业悲哀,不是我们太强,而是行业太弱。吴捷确实有值得骄傲的资本。
  

 
采访状态:刚从长春飞回北京,在开会、看稿、客户电话间隙接受采访,次日飞上海。
拍摄场地:因为灵狮广告下半年要搬到新创意园,在这个临时的办公室里,他选择了他最爱的会议室。
 
“我们和欧美广告商最大的差距不是idea,而是执行力,执行力非常依赖强大的工业资源和体系。中国广告商在执行时,做一个环节减一分,国外是在每一个环节都加分。”
 
创意可以培训
 
和很多传统的广告人看法截然不同,吴捷认为广告行业的创意是可以后天培训的,“我到目前没有看完过一本创意书,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完全不值一看,完全误人子弟。”吴捷拿自己现身说法,他觉得“真正的天才很少,”而杰出的创意依靠的是毅力和坚持,“思考方式、创意执行都可以经过后天培训得来,好的培训体系可以让你达到一个优秀的创意人员的水平。”
 
吴捷心中优秀的广告人应该多吸取其他行业的养分,多阅读,多学习,“给我启示的往往并不是这个行业内的人。我能走到今天正是因为广泛地学习。大多数广告业早期大佬,还在谈20年前的概念,反倒觉得没什么能跟他聊的。”
 
改变广告业游戏规则
 
在吴捷眼里,广告业是不折不扣的夕阳产业,“传统广告行业在营销体系的架构中影响力越来越小,无论怎么变化,从本质上很难挽回这个情况,因为你对客户的支援力和贡献力比较低。”他觉得很多传统广告公司是这个行业的既得利益者:“广告业99%的人基本上还在闭门造车,10年前的概念和市场方法现在还在用。”而“现在中国很多大公司的市场部的学习能力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都远远超过广告公司的行业水平”。
 
吴捷想做的,就是改变这个游戏规则,他认为传统广告盈利模式和经营模式需要彻底改变,如今的广告,需要了解客户,深度进入客户的前端,“不能只做传播、认知、形象定位,客户希望你在营销、市场层面提供非常明确的建议看法,再配合精准的创意和媒体策略进行营销方案,整体包装。”有次比稿,吴捷上去就先从市场策略的角度分析客户的诉求,提出一套很强的方案,“创意都不用提基本就赢了。”
 
吴捷做的是“纯创意导向的生意型公司”,公司只有三层,实行扁平化管理,这也源于他坦诚、真实的性格。简单、直接有效,在他眼里,真实意味着减少沟通成本,同时也是自己的生活理念:“面对自己和别人,最起码做到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是真实的。而以专业去解决事情,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对话吴捷:广告让我的心态永远年轻
 
《Let s新城记》:L  吴捷:W
 
L:你认为很多案例的成功和广告的关系也许不大,那么你觉得一个成功的广告应该具备什么标准?你理解的广告本质是什么?
 
W
:案例的成功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并非单纯的广告就能决定。我觉得一个创意或广告,能在整个营销链中起到自己应有的推动作用,有了自己的价值,就是成功。广告的本质,以前是带有解决方案的服务性行业,现在则是纯服务性行业,是以脑力为幌子的体力服务性行业。
 
L:你一直在谈广告业的危机,那么你觉得广告人比较缺乏什么品质?你选择留在广告业的原因又是什么?
 
W:
现在的广告人主要的问题是学习能力差,信息再输入能力差,行业养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最根本问题是没有人去探寻这个行业发生了什么。我选择广告业肯定是因为兴趣和喜欢,还有一点,广告行业能让你的心态永远保持年轻,这是最核心的,我的好多同学做老师或其他工作,和他们在一起,感觉是两代人在沟通,广告业周边的人永远是最年轻的。
 
L:在你的客户中,国产快消品牌较少,这是否出于你的主动选择?
 
W:
一方面,快消的利润低,一流的创意人员都不爱做快消。还有一点是我不太信任国产的快消品牌,我接触过很多靠营销做起来的企业,它们急剧扩张的背后黑幕重重,所以我不做不喜欢的客户,品牌形象和口碑不好,我不认同的话,不会去做。
 
L:广告行业压力很大,你觉得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W:
其实我脾气不好,但我自控能力强,以前也会发脾气,但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后来就尽量控制情绪。情绪上只能靠自己解决,没有人能帮得了你,有时候得有点阿Q精神,广告只是一份工作,没有那么神圣,尽力就好,中国人的使命感太强烈了。
 
L:你是一个上海人,但微博名字却是“北京的胡同窜子”。
 
W
:有朋友说本质上我挺南方人,追求生活细节;但精神上我是一个牛仔,内心需要极大的自由度。北京给我一个家的感觉,很亲切,能让我放松,上海殖民文化较重,大家面具比较多,而我喜欢和直爽的人在一起。北京的文化积累感很强,这个城市里,很多人在谈精神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我能够赚多少钱,职业规划是什么。我刚来北京时住在二环,那时的北京是我特别喜欢的,能让我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归宿,不那么累,可以放松,穿得差一点,去吃街边摊,很自由。
 
L:你的思维敏捷、大胆,很像《广告狂人》里面的主角唐•德雷珀。
 
W:
有朋友也这么说过,这个剧我正好也看过一些,性格和行事作风确实挺像的,不过生活上肯定不像。
 
L:你现在负责整个公司的运营,是否对未来有目标?
 
W:
我觉得特别具体的事情都挺假的,现在辛苦地拼,也是希望将来能够把公司做好,换取好的收购和投资,这样能够不再为了生存而做广告。我很热爱广告,但是为了生存而做广告很无趣。
 
创意作品
 
吴捷的代表作品往往不是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独特”创意,他的作品通常深度深入客户前端,不只是简单的广告,而是从前期营销到后期推广的整套方案。在很大的程度上,吴捷的作品是客户整个营销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客户未来的市场策略和产品概念。
 
1.奥迪A6 A8从1999年奥迪A6第一代国产车上市开始,吴捷整整为奥迪做了12年的广告代理,这在业内几乎是一个奇迹。像谈恋爱一样,日子长了,也有厌倦,也有高峰和低谷,但吴捷坚持了下来,成就了奥迪系列广告稳定的质量,也使得奥迪一直稳坐着中国豪华轿车第一品牌的地位。从强调权力气势的“等级划分一切,你划分等级”到强调科技品位“巅峰体验”的新作,吴捷正在帮助奥迪车系进行受众年轻化的转型。
 
2.Jeep在吴捷眼中,Jeep在中国面临的是品牌形象转型的局势,这个国外硬派越野车代表、广告语是“征服”的品牌在中国SUV向城市转型的趋势下很难为大多数普通人所接受。吴捷拿出一个概念,“Jeep不只是一辆车,而是可以将普通驾驶感觉转化为非凡人生经历的品牌。”将Jeep塑造成一种精神图腾,代表着有故事、有经历的符号的王石系列广告给人印象深刻,这种全新的中国式诠释和精准的营销规划也被Jeep认同,甚至作为全球战略推广。灵狮接手Jeep的两年半时间内,Jeep的营销指标成长了十几倍,正说明了这套方案的成效。
 
 

点赞 20
收藏
微信分享

打算立马去看看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一个人说引领他走进了广告这条路,另一个说完全误人子弟,有争议才有意思

2013-01-11 15:14 · 未知地区
回复
0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