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百年品牌广49告设计 美团 肯德基 小红书 父亲节 马龙 刘亦菲 蒙牛 母亲节 茅台 ai 端午 520 WPP 招聘
清除历史

“东西”的生存逻辑

发布时间:2013-11-15 08:20


豆瓣网 东西 电商
文/PirateQ

双十一刚刚过去,电商们又赚了个盆满钵溢。出人意料的是,就连一向以文艺小清新而闻名的豆瓣网也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上挂出了名为“双十一秒杀商品集合”的豆列,链接直达豆瓣的最新产品“东西”。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浏览、评论和分享包括数码、美妆、食品、服饰等各种品类的产品。印象中不食人间烟火的豆瓣如今就这样大张旗鼓地介入到电商的领域,由“文艺青年”变成了“普通青年”。

“东西”到底是什么?继2012年的专访之后,广告门再次探访豆瓣网。时隔一年,豆瓣的办公区域由两层扩大到三层,员工数也由去年的25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接近400人。在以用户数和访问量为标准的Alexa中国排名中,豆瓣依然稳定地占据在前20名的位置。这一次,豆瓣东西产品总监张雅洁接待了我们。

 
 
豆瓣员工的猫咪“福贵”端坐前台

“东西”的诞生

为什么要创建“东西”?这话要从头说起。在创始人阿北的心里,豆瓣应该是“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发现服务”的一个平台,2005年上线至今,这个初衷一直不曾改变。在这个平台上,除了为人熟知的书影音之外,也一直产生着大量的生活消费分享内容。豆瓣社区里,25%的小组用户每天在讨论着与商品、消费有关的事情,与购物直接相关的小组超过2万个,是小组中最大的一个类别。

用户需求是豆瓣开发产品的最基本准则。既然很多人都在谈论生活消费的话题,那么该以什么样的产品形式呈现给用户?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2013年9月17日, “东西”上线。这其实并不是“东西”在豆瓣的第一次露面,早在2012年就已经出现过同名产品:由用户自主上传条目(如“豆腐脑”),其他用户可以标注“喜欢”,撰写评论或是添加照片。在新版“东西”上线的前一天,早期的东西被更名为“条目”,依然在豆瓣中占有一席之地。

截止到2013年9月,豆瓣注册用户达到7500万,月独立访问用户2亿。在这些庞大的数字中,新用户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他们不像老用户那样对豆瓣的玩法驾轻就熟。为了让所有人都尽快熟悉这个新产品,“东西”高调地出现在首页主导航中,排在著名的豆瓣FM之后,豆瓣对其重视可见一斑。

 
“东西”首页专题

“东西”到底是什么?

“东西”上线之后,许多人将它与美丽说、果库等网站相提并论,豆瓣自己却显然并不这么认为。从形态上来看,“东西”确实像是一个电商导购的平台,但是在团队的眼里,正如豆瓣不属于任何一类网站一样,“东西”也不能简单地用“电商导购”来概括。

在豆瓣内部,“东西”被看作是跟读书、电影、音乐一样的UGC产品。它基于一个成熟的社区环境,而非在导购的基础上增加社群。“东西”的信息源几乎完全来自于用户,而大量的核心优质用户,正是豆瓣最大的资源。一直以来,豆瓣都为其强大的造血能力感到自豪:上千万的优质用户不断出产书影音、冷笑话、热门文章……这些丰富的内容使得用户访问频度大大增加,他们因各种各样的理由而来,又不断地被新内容吸引,而“东西”的出现又进一步增强了这种组合效应。这是豆瓣与生俱来的特性,也是“东西”与其他电商导购网站相比最大的不同。 

“东西”里有许多有趣的豆列:“十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小清新的世界我不懂”“人肉淘货小引擎”……这些豆列完全由用户自行创建,千奇百怪、包罗万象,同时带有明显的豆瓣风格。用户还可以将“东西”上的内容推荐到个人广播中,与其他友邻分享讨论。因此在“东西”,大家不仅是在聊商品,也在聊着生活。

 

“东西”所依靠的另一个强大的背景是豆瓣的算法推荐。在豆瓣,用户可以听音乐、看电影、读书、参加活动和讨论,这些行为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示出用户的个性。“东西”的算法推荐正是基于用户的整体个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搜索记录,这可以提升推荐成功的效率。因此,除了首页的焦点大图之外,每个用户的“东西”页面中显示的内容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小世界。即使已经走在电商的道路上,豆瓣依然坚持着个性化的文艺路线。

“东西”的生存逻辑

毫无疑问,“东西”在大大小小的卖家眼里必然会是一块肥肉,豆瓣用户又一向对内容质量要求甚高,那么这一次,“东西”该如何把持住品味和调性? 

 
 

上线两个月以来,“东西”分享的内容和图片的质量都还保持在较高的水准,这仍然得益于大量的高素质活跃用户。许多用户对豆瓣存在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使得他们有意识地提升发布内容的质量,甚至还会自觉主动地帮忙维护“东西”的氛围,比如举报广告或是不良内容。

前文中提到过,小组里25%的用户在讨论与购物相关的事情,广告帖的出现自然不可避免。 “东西”上线之前,通过与垃圾用户的八年抗战,豆瓣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反垃圾经验,大量卖家在数据库里被记录在案。通过人工和机器的双重审核,用户的信誉度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得到的曝光量也会有所区别,这使得“东西”内容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

在豆瓣的另一条生存逻辑是:你所关注的人构成你的世界。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关注,那么那些不怎么讨人喜欢的信息就相当于完全不存在。而对已关注友邻的信任则使得用户不会排斥他们所分享的商品信息,正如一位“东西”用户所说“在什么都在造假的时代,在无数信息爆棚的时代,你我都不知道自己应该相信什么,该去听什么,我已不再选择看评价不再选择看销量,谁知道里面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猫腻,这种时候你能相信的,也只有你熟识的友邻了,至少友邻不会骗你”。至少到目前为止,“东西”收到的反馈还是令人欣慰的。

近九年以来,豆瓣一直被外界称为“慢”公司,对底线的坚持也成就了品牌的价值。豆瓣并不否认“东西”对电商领域商业收入的企图,但正如以往的慢条斯理,这次也不急于一时。按照豆瓣一贯的风格,一个产品必然会不断进行改进,未来的“东西”或许也不是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我们不妨继续顺其自然,静观其变。

点赞 21
收藏
微信分享
BrandC

看了半天没看出来有什么特别哦

2013-11-19 16:04 · 未知地区
删除
回复
0
BrandC

k看看

2013-11-17 22:47 · 未知地区
删除
回复
0
BrandC

支持东西!!!!!!

2013-11-17 21:24 · 未知地区
删除
回复
0
BrandC

hen

2013-11-16 10:14 · 未知地区
删除
回复
0
BrandC

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豆瓣的   个性不一样  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  不同人的想法

2013-11-15 20:08 · 未知地区
删除
回复
0
查看更多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