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除了国货以外,目前国内的消费市场环境依然充斥着一波假洋鬼子品牌,即把自己包装成国外品牌的样子来到中国市场进行销售。这个现象其实近二十年来一直存在,存在必有其原因,而“原因“我也在上面说了,目前国内消费者看国外品牌还是有多一两分好感的。但针对”假洋鬼子”产品,消费者真的需要练就一双火眼,甚至还要掌握在 google 搜索的基本搜索习惯,才能让自己彻底远离这样的产品。举个例子,市场上如此多的看起来像 Dyson 的吸尘器,我认为大部分消费者宁可买任意一个国产品牌,也不会选择一个仿造国外背景的山寨货。模仿本身也还是可以建立在尊严之上的,made in china 的出生有什么问题?
我认为关于 Made in China 这个概念需要重新定义一下,毕竟 iPhone 这样的产品也是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所以当未来我们再去定义国货时,应该是这样的:Designed in China。
当然也有不少创业者本身就是产品设计出身,这里就有一个观点分享给你们了,尽量用好的外形设计来实现产品的识别,而不是光用 logo,我记得迪特·拉姆斯早年给博朗设计产品的时候,为了一个 logo 的尽可能缩小还跟博朗高层有过一番争论,记住拉姆斯的设计十诫吧,“好的设计是含蓄的”。不要认为 logo 是产品唯一的身份识别。说实话,除非你的 logo 如苹果一般惹人爱,否则就尽可能用含蓄隐形一些的方式放置在你的产品上吧。
Youtube/Instagram/Snapchat/Tiktok/Twitter,样样都得学,都得花时间去运营,并且掌握各个平台的运营技法。当地的营销渠道和线下触点尽可能的都要考虑周全。 这里有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案例,也是我近几年与国外品牌服务时经常引用的案例,2006 年底,我在伦敦的地铁里看到 Mac vs PC 的系列广告,我惊讶地发现在英国本土,选用全新的本土演员来替代美国原版的演员。没想到当时这无心一瞥的广告,直到今天还深受启发,这就是目标市场本土化策略的贯彻,虽然美国和英国在基本的语言理解上没有障碍,但当苹果进入英国市场时还是启用了本土化的演员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