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TOMS品牌营销,“买一捐一”公益模式究竟灵不灵?
发布时间:2021-06-02 21:28 浏览量:11549
2006年,TOMS推出了“买一捐一”的商业模式,即消费者每购买一双鞋公司就会向贫困儿童捐赠一双鞋。该品牌从加州走向世界,十几年来吸引了无数追随者、研究者,但也不得不面对商业成绩的考验。MKTforGOOD跟大家一起回顾下这几年TOMS的跌宕历程,思考一个问题:买一捐一究竟灵不灵?
01
TOMS one for one营销模式
该设计来源于公司创始人Blake Mycoskie在阿根廷旅游时的一次发现,他注意到阿根廷人经常穿一种名叫Alpargata,舒适且便宜的鞋,而该地区的很多儿童却无鞋可穿,因此他将商业与公益结合起来,创新地提出了该设想。
这样的经营模式使得在TOMS消费成为了一种慈善行为,其标志性的Alpargata 帆布鞋也成为了明星产品与扩大销售额的“英雄产品”,并得到了众多明星和KOL的宣传。据报道,2013年 TOMS 的年销售额为2.5亿美元,截至当时已经捐赠了1000万双鞋子。2014年,公司的估值达到了6.25亿美元。
明星街拍Alpargata 帆布鞋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始祖级的社会企业,近些年来却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业务下滑的问题,甚至在2019年,其信用评级被美国信用评级机构 S&P Global Ratings(标准普尔全球评级)降至“CCC”,险些遭受破产重组。
02
为什么TOMS会经历这些
首先,支撑TOMS发展的Alpargata 帆布鞋可复制性较强,其“买一赠一”的模式在广泛宣传后也被很多品牌效仿。譬如鞋类品牌Skechers就推出了相似的BOBS,并且承诺每售出一双鞋捐赠两双。
大量重复的营销方式消耗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使他们变得对“商业+公益”的概念感到疲倦,同时从一双鞋到两双鞋的赠送差距也使得他们对TOMS的利润空间产生了质疑。
第二,TOMS的核心竞争产业创新力度不够。Russ Winer曾经表示:“经典产品如果得不到更新,在某种程度上就会过时。”虽然近年来,Mycoskie和他的团队试图将TOMS BOGO的概念扩展到其他例如太阳镜,咖啡和背包的产品线,但是成效甚微,无法超越最初的 Alpargata 帆布鞋。
第三,TOMS过分依赖它经典的销售模式。TOMS一直以来采用的是批发业务,虽然这种方式有助于更快地通过提高曝光率建立起品牌认知度,但是却在控制市场和库存、价格和利润率方面呈现出滞后的状态。因而当TOMS经历销售下滑时,它们并不能很快地作出反应,以至于最终只能更换实际管理人,于2014年以3亿美元的价格把自己50%的股份卖给了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公司由其债务人掌管。
不仅如此,TOMS的公益模式也遭到了很多的批评。有评论家质疑,TOMS“买一捐一”的行为是否伤害了受赠国家的制鞋业;其分销合作伙伴是否要求购买者进行额外的强制消费;TOMS捐赠鞋子的行为是否真正改变了受捐者的生活。其不够透明的分发模式也成为了一个讨论的焦点。这些问题都成了悬在TOMS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03
TOMS在不断调整策略
首先,为了提升其他产品线的竞争力,针对不同的产品,TOMS选择捐赠不同的物资。譬如每售出一袋咖啡豆,TOMS就为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周的净水;而每售出一副眼镜,TOMS就会为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光学眼镜、医学治疗以及矫正手术。通过这种方法,TOMS扩大了自己的慈善范围,也提高了产品的销量。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慈善更有效率地发展,Toms在2019年11月表示将摒弃买一“送”一的商业模式,把公司净利润的三分之一直接用于慈善事业。
其次,TOMS开始进入线下零售领域。虽然如何平衡这批发和线下零售这两种销售渠道也同样棘手,可能会在市场上遇到自己与自己竞争的窘境。但是TOMS还是坚持在洛杉矶开了第一家店,随后又在其它8个地方开了分店,还配备了咖啡店、果汁柜台和其他配套设施,扩大自己的品牌效益。
TOMS海外线下店
不仅如此,TOMS也在尽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TOMS通过将公司交给债权人而不选择申请破产的方式,以一种对于消费者而言并不算熟悉的“债权人接管”的定义成功摆脱了濒临破产、麻烦缠身的形象,重塑了消费者印象。
在中国,TOMS的经营面临了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部分消费者并不对他的故事买单,他们更愿意选择性价比高的相似的鞋子,而不愿为品牌付费。
TOMS中国线下店
虽然布雷克把自己的客户群定位为新世纪的一代,认为Z世代人群会为优质的产品和卖一捐一的公益行动买单,而不只是看中价格。
而且也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需求,定制了不同的“卖一捐一”方案,例如和世界宣明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合作,共同帮助贫困助学和反霸凌、反儿童侵犯,但是TOMS在中国遭遇的文化冲击还是导致了它最终在2019年退出了中国市场。
2020年11月,Toms宣布摒弃“买一捐一”的模式,把公司净利润的三分之一直接用于慈善事业。这样的结果,让人不禁对这种公益营销模式唏嘘。
04
究竟“买一捐一”有没有错?
MKTforGOOD认为,买一捐一的模式让TOMS成为社会创新的领导品牌,也同时赋予它在传统服饰品牌中杀出突围的影响力。兼具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的营销模式,激发了很多商业创业者和经营者的价值多元化的思维。从社会发展意义上来说,TOMS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回归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TOMS的财务表现也让很多品牌粉丝和创业粉丝倒吸一口冷气,并且质疑商业+公益的模式究竟是不是能够得到好的回报和消费者青睐?这样美好的模式是不是梦幻泡影?本质上,这个问题还要回归到市场范畴内思考,消费者究竟对于公益慈善内容的消费点在哪里?买一捐一的模式比较简单明了地阐明了品牌的价值体系,但是仅仅宣传买一捐一或企业的慷慨,终归还是单一了。我们认为,对于公益内容的消费也需要不断更迭升级,不断激发消费者对公益慈善和社会发展的认知。
从内容营销的角度,公益慈善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是新鲜的、多变的、有关联以及互动性强的。无论是从社会问题出发,还是突出解决方案,以及对社会形态挑战和创新,都可以收获一波参与者,并且产生互动。因为,从整体社会捐赠量、志愿者规模等相关数据来看,公益慈善都是有市场基础的。
重点是对于像TOMS这样的参与主体而言,如何从公众视角来引领更迭话题,不断带来新鲜感才是核心挑战。也就是捐赠模式和捐赠额度只能带来一段时间的关注度,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建立一个以公益慈善或者社会发展主题的话题体系,然后配合营销传播体系,从高度-广度-深度不同层面增强扩大与消费者的链接,同时配合产品服务的延展,实现商业转化。甚至,从消费者的角度扩展资金入口和形式,这里可以参考Right to shower的案例。
品牌不能只是从社会责任出发,向消费者输出公益内容,要发挥“UGC”精神,撬动消费者参与丰富话题内容和参与方式,甚至成为产品服务创新的参与者。因为在社会问题解决方面,需要遵循公民精神,以品牌为焦点,形成一个社会场域,在这里凝聚众人之力,让美好持续发生。
总而言之,买一捐一是一个商业向善的美丽开始,能够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被关注者认知,但是对于公益营销的模式创新还要不断探索,推出更广泛相关方可以参与的好玩法。我们始终相信,公益话题天然有链接效应,从品牌到消费者,甚至渗入到消费者社群,在好玩法的基础上,让做公益有意思,有收获,才是品牌方的发力重点。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