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广告门评分
治疗焦绿的偏方
发布时间:2022-04-01 19:00 浏览量:11692
打开手机,社会新闻。出门,疫情反复。上班,卷得厉害。想躺平,没有钱。
“累了,毁灭吧。”
不安,躁动,焦虑,沮丧,无助,失眠,emo,乃至绝望,乃至在绝望反复横跳的小小希望,又像牧羊人手中的鞭子,抽打着每一个人继续,加油!生活下去,工作下去。
战争,事故,股市KOL们又开始说出那个可怕的词:“至暗时刻”。
但也许,正是这种宏观上,看不清未来,举棋不定,无所适从的时刻,我们才有机会把视线,拉回到充满细节的此在。
以上,是一支在春节前,为贝壳的品牌新主张“让家更美好(虽然当时还没有)”拍摄的CNY小片。
以下,是局部的幕后分享(虽然有很多经验总结,但应该没几个人看,所以随机地话唠一下)
在此之前,扪心自问了一下:家,有魅力吗?在这个大家都忙于打工和挣钱的年代,有多少人,是真正拥有生活的?(对不起,我没有)
家,由于过于日常,过于熟悉,反而失去存在感;或者,人们为了它,在外奔波闯荡时,反而忘记了它。
“唤起人们美好居住向往”是brief的要点,在这个消费社会中,充斥着大量关于“美好居住”的图像,泳池,独立车库,全智能,奢侈品家具,花园,ins风,离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有些遥远。
于是,目标就是,让真实的“家”返魅。
如果剥离“家”的种种意象(诸如CNY中常见的“合家欢”),让它回归到它的物理属性,一个简单的空间概念,就倒退回了人类从穴居时代就拥有的“避难所”。这在灾难频发,不确定,安全感匮乏的的今天,或许,正好返回到了“家”的核心。
于是,得出了一个「安全角落」的概念(引用自笔者在大学戏剧写作课上老师给的命题)
如何表达「安全角落」?
尽可能地放大它的细节。
“细节里藏有上帝”。
将「安全角落」落在六组处在生命不同阶段的人群的家中某处。
开头的变焦,结合标题的消隐,将空间从纷扰冰冷的外部环境转移至家中之后;每个片段的大致结构,基本是从局部特写的叙事组接,过度到全景,和文案一同交代出各个「安全角落」所在;最后,巡回揭示各个「安全角落」的带货故事。
片子的预算相对于这样的体量,捉襟见肘,尤其是当细节成为主角。
每个段落都是实景拍摄,为了追逐自然光,自然的使用痕迹。
放大细节,除了放大空间意义上的视觉局部,还要放大细微的声音。声音是时间维度的。放大声音后,我们能得到更慢的时间。
声音是从头到尾的故事讲述者。它所展开的细节程度:
窗外的每一滴水滴,都有它的声音,反映着主人公心绪的变化。
每一片叶子都有它的窸窣。
早起的鸟叫到人们陆续出行的外部环境声,随着清晨的光线逐渐照亮出门上班的爸爸,婴儿房是他在外奔波的回血点。
物理空间之外,是否还能赋予「安全角落」想象的维度?
用声音,让「安全角落」逃逸出家的空间局限,使得居家隔离的女孩置身海洋。
细听,就能听见鲸叫和海豚的超声波。
为了落回地面,镜头组接中安插了一个蓝牙音箱,这也是客户的家居品类业务线。
……
光影、物件、文字设计、人物的沉默表演,都在共同叙事,多维度地徐徐展开「安全角落」。在一切为家的细节让道,没有对白,没有旁白叙述的前提下,留住观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剪辑节奏中艰难地计算着舒适感,紧凑感,简洁,叙事丰富性与流畅度的平衡。
看完全片的朋友可能没有察觉到,结尾的品牌方业务点呈现时长长达30秒,埃里克·萨蒂的《裸舞1号》配合黄轩的VO在此时才隐忍地出现,他说:“不是出自真诚的音符,我一个也不写!”
↺ 横屏 ⇅滑动
放大各种角落
你的「安全角落」在哪里
“CNY中的一股清流”
“这才叫解压视频”
“CTA很强烈”
“看到最后才发现是广告”
“看了好几遍”
“太治愈了”
“这属实是我梦中家的样子”
……
以上,是「安全角落」在几乎没有Social投放的前提下,在2亿播放量中随机捕获的几句评价。
我们希望的是,为品牌带来生意或声量之外,借助商业的力量,为品牌输出一定的社会价值。
让广告成为一种祝福,而非打扰。
打扰了!送一张咕噜咕噜大猫屁股XD
***
感谢和祝福所有辛苦工作的人
案例信息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