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中秋 蒙牛 趋势 jellycat 金瞳奖 泡泡玛特 麦当劳 京东 bangX 茅台 CNY 财报 教师节 AI 美团闪购
清除历史

专访2023未来力量选手|用一场比赛,抵达那片广告之地

发布时间:2024-10-16 00:00     浏览量:4155


未来力量

从评审层面来说,未来力量是一场严格,甚至略显残酷的游戏,提案和结果公布在同一天进行,选手们可能前一天还改PPT到凌晨4点,第二天就要站上舞台“卖掉”自己的创意。


但这同样是一场纯粹的,以挖掘未来广告力量为己任的比赛,从数百件作品中,初审评委和导师们如同淘金者一样耐心细致地挑选出闪光的点子,让作品不会因为包装不足、文笔有限而被埋没。事实证明,经由赛前辅导老师的点播,这些璞玉显出原型,闪耀着名为青春的光芒,给了我们格外的惊喜。


以下是我们对比赛前三名作品提案选手的采访,希望你能从这些年轻人的故事中获得力量:


第一名

作品名称:《不完美成就鲜活》

受访选手:胡喆


在采访前的4、5个小时,胡喆细心地发来了一批资料,其中有自己针对本次采访的一些简短观点总结,还有已经标注好拍摄时间、人物、地点等元素的他与本次选手们的集体照片。


我惊讶于他的周全,也有感于他思考的深度和高度,个人经历中的部分让他对东西方广告人处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就此立下了宏大的志向——用中国创意人的智慧改写以西方为标准的营销定义权。


1、“不完美成就鲜活”的创意方案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它只是一个附属作品,我们最初把成本和时间投入到另一个较多,当时没有觉得《不完美成就鲜活》这个片子会很出众,结果反而是它中了。我自己觉得它能入选决赛的原因,是经过第一条片子的沉淀,我们对命题的理解,对于洞察和策略更精准。我是团队中唯一的广告专业学生,所以承担了方案中所有跟广告相关的东西,比如写创意文案和分镜脚本。


2、如何从想到一个点子,发展成做出一个方案,中间有哪些思考?


我有听过广告前辈江畔老师的一个分享,当广告的受众是年轻人时,年轻人做创意思考的核心就是反问自己。放到我们今年的作品上,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你要使用QQ?”以及“为什么你不再使用QQ”?我们在挖掘自己内心诉求的过程中,想到自己不再用一些社交媒体的原因,或许是受到了完美社交形象的压力。


3、今年未来力量比赛对你来说的意义是什么?你想通过比赛收获什么?


首先最吸引我的点当然是奖金很丰厚,其次我更看重的是它不仅是比赛,还是一个让我可以去发现,拓宽自己的视野,见到曾经我只能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牛人、广告前辈的平台。


我甚至能够听到他们对我作品的点评,和他们取得一些弱关系的连接,请教他们我自己的问题。我还能够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遇到那么多温暖、可爱的人,这一点的收获其实是我参加的所有其他的广告比赛没有的一个东西。


与其说未来力量是一个比赛,不如说它是一个交流空间,比赛只是一个环节,更多的是去体验、去感受这个行业所带给你的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些激情的东西。它带给我的东西就像一场梦一样,广告门为我造了一个梦,或者说金瞳奖未来力量赛道给我做了一场关于广告的梦,这个东西真的很不一样。其他比赛,比赛完了大家各回各家就结束了,就只是比赛而已,未来力量却不仅仅只是比赛而已。


我会感觉很庆幸自己能够看到了这个平台,我也会有一些担心这么好的平台会不会后面没有了,因为现在纯粹的东西太少了。


4、刚才你提到会跟前辈们交流,很好奇对于目前的你来说,哪些问题会让你困扰?


可以从几个定义来讲,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讲,我会觉得整个本土广告行业需要掌握自己的一个定义权,所谓的自己的定义权就是东方的定义权。第二个是关于自身发展的问题,前辈们说广告行业其实比起薪资来讲,更重要的是找一个好的老板。


但是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就业环境、就业压力非常之大,广告行业有时候会感觉到门槛很低,薪资也很低。所以我觉得广告行业要想留住人的话,是不是能够给年轻人一个比较好的,比如说类似于一个青年培养计划之类的东西,能够让大家虽然起薪很低,但是有机会更快的成长起来。


我最开始在实习过程当中,会觉得广告也就这样了,我就不做了,但是我通过这一次比赛跟很多前辈交流的过程当中,我又想去做广告了。


5、比赛过程对于你理解广告有哪些帮助?


我之前会觉得策略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推导过程,最开始我的PPT大概40多页,需要在10分钟讲完。但是我现在意识到 Less is more,更多的功夫是在背后的,用正确的信息精准的传递信息,以及如何用精炼的话,精彩的提案获得客户的认同同样重要。


6、你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有策略思维的广告导演?为什么是广告导演的角色,它吸引你的点在哪?


我一直觉得广告的魅力在于创作,也就是你可以把一个东西从无到有做出来。广告导演更像是一个杂家,大部分都有比较侧重的一个点,比如说有些广告导演他比较适合借助视觉传达信息,他的美术做得很好,有的是摄影做得很好,有的是整个的一个节奏把控,但是我在想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或者说为什么我不能做一个能够掌控所有广告流程的广告导演?


从前期接到brief之后,我能够自己去拆解这个命题,从策略到执行全都帮客户达成,我想这个创作过程会非常吸引我。


7、听起来好像你更喜欢有主导权的表达?


我并不认同广告作品过度的个性化,这得益于我现在这段从广告公司跳到了甲方的实习经验,这种身份的转换带给我新的看待广告流程的视角,我不再单纯的考虑怎么发扬个性,而是去了解客户究竟需要什么,我们需要怎么去给客户解决问题,包括我在甲方的时候,会觉得乙方的重要作用其实就是帮我去解决问题。


8、平时是怎么来滋养自己的创意的?


我会把看广告当做一种消遣。我从小就爱看广告,平常也在不停的看各种广告案例,我会觉得它很有趣,然后因为我是广告学系毕业,我还会系统的分析,去挖里面的洞察。


看广告对我来说即能满足我的娱乐价值,又能满足我的情绪价值,以及学习价值,是一举多得的选择。同时我会去听一些讲座,听那些牛人他是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解题的,他给我们年轻人有哪些建议之类的,这也是第二点。


第三点是参加一些实践,做一些竞赛,我可能不像其他人那种很个性、很有才华,我感觉自己是一个能力型选手,我会去看一下案例,总结自己的方法论。


第二名

作品名称:《我的火花从QQ开始》

受访选手:叶帆


叶帆是第三年参加比赛,从第一年未来力量比赛制霸现场,灵气逼人的学生,到今年温和了许多的职场新人,可想而知过去几年的她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经历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提案现场她坐着轮椅登场,就像某个传奇广告人的传记里会提到的戏剧性场景,从一个源自产品的洞察,她为QQ找到和年轻人之间的沟通关键点。


1、作品《我的火花从QQ开始》的创作始末是怎样的?


这个作品花了不少时间,因为QQ有很多点,《我的QQ社交舒适圈》这个命题也不是特别好解决,你说它是要解决一个社交问题,它其实是要解决QQ在现在的社交环境中的定位问题。还涉及到比如唤醒集体记忆,因为QQ它是一个有历史的产品,所以它又不只是在互联网的一个定位,它还包括你怎么样去找到那些已经消失,但依然存在于QQ上面的、我们的一些共同的回忆。也就是既要帮顾客做定位,又要帮顾客做老用户唤醒,所以那个点还是蛮难找的。


我们之前想了蛮多个创意,其他选手的参赛作品中就有几个创意是我们想过,但是我们没有去执行出来,所以对我们来说虽然有非常多的点可以抓,但是抓不到一个核心点,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除了创作的挑战,我还有心理上的压力。第三年参赛的我要是不拍出一些好的作品,我怎么去现场?


“火花”这个点大概是在第一次创作的时候就想到了,但是一直在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然后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把它执行出来可能比想到这个idea还重要一点,并且这个创意也能串联起很多的东西,所以就定了这个主题。我的老板李方舟在我做作品时近乎无条件的支持,他极具安慰性的”你需要什么帮助”给了我极大情绪支持,还有要感谢虎必来家人们、久久姐和黄导的支持,还必须感谢水哥的临门一脚,其实收到了很多帮助,如果没有这些帮助,我也很难完成这件事情。

作品的拍摄和剪辑是在一个周末内完成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挺艰难的,但可能核心就是把想法执行出来,会比你挣扎的去想到所谓的最好的更重要的,因为你想到的最好的东西,它不一定是在现实世界中最好的。


还有另外一个就是信念,当时什么都没想,包括结果怎样都没有去想,就是纯粹的把自己的想法执行出来,感觉只要执行出来就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我每次都是非常集中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它的效果会最好,我有点享受那种“死到临头”的感觉。


2、创作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你用了很多方法,问卷调研、请同事出演,这种思考和行动的不设限源自什么?


我不会有跟人相处的框架,作品创作的框架好像也不太会有,其实我苦恼的一直都是我该怎么去进入框架,怎么去理解这个框架,就是我有时候不太能理解那些框架,我觉得它们跟本质是相违背的。我发现我跟大家有不一样逻辑链条,不一样的思考方式,然后经常很困惑“为什么是这样?你们为什么觉得这样是对的?”,这个是我很奇怪的问题。


不过之前我可能是反叛,觉得对于这些规则我要打破,现在我更多的是show respect。


3、什么事情让你发生了这样的转变?主动进行还是被动的?


大概是我工作以后接触了非常多的人了以后,当我有一天真的共情到他们的情感跟情绪,以及他们所有的人生体验的时候,我会觉得上面我说的那部分可能有点自大骄傲,想要跳脱框架的那种感觉其实是不必要有的,因为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也许经常能跳出框架是我的一个天赋而已,它不代表任何的东西,它也不代表对错。


4、参与未来力量比赛,对你的价值是什么?


比赛就是一面镜子,在我不去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我有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我能做到怎样,甚至可能对自我认知是有偏差的。


5、经历过这几届比赛后,会让你看到自己哪些方面的不一样?


我原来可能以为自己没什么天赋,我从小就不是一个特别有天赋的人,我是那种枪打一炮,比如学钢琴,学到考过6级,然后也就这样。在我的同辈世界里,朋友们都已经保送上清华北大,所以我经常感觉从小到大憋了这么多久,参加比赛会让我觉得好像自己做一些事情,它是有价值,有buff的。


6、你会觉得自己的作品是有自己风格的吗?


我一直不明白风格这东西是什么,我以为它是一句骂人的话,如果你跟一个人说你很有个人风格的话,你就不用再跟他说任何的点评。如果觉得作品有个人风格,可能是它跟市面上很多广告的叙事逻辑不一样,在我的世界里我看很多东西的时候会有我自己的一个信息取向,我也是按照这个取向把东西做出来。


7、平时通过什么方式获取创作灵感?


我可能不太看广告,出圈的会看两眼。我觉得在所有的广告里的好创意像金子一样珍贵。我觉得创意人一定要有那种张开的心,要做的训练不是吸收更多的信息,而是去感受更多的东西,如果我有任何训练创意的方法可能就是跳舞,我太喜欢跳舞了!!!


第三名

作品名称:《dddd懂得都懂》

受访选手:韩晓慈


所有参赛选手中,她是最晚抵达的一个,因为刚刚从一场工作的提案项目中抽身,抵达长白山的当晚,已经是比赛当天的凌晨。舞台上的她闪闪发光地将自己对命题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传递给外界,也用自己的灵气打动了身经百战的广告大牛们。


1、第二年参赛未来力量的原因?


我去年参赛有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体验。赛后聚餐的时候,广告门的老板劳博问了我们很多细节,我当时感受特别好,感觉他是真的非常真诚地想听听这群年轻人对比赛的感受,这非常打动我。毕竟那时候已经比完赛了,有可能我们明年就不来了,但是他依然这么做了,我就觉得他真心想做好这个事情,所以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比赛很棒,如果明年还有机会我还是想要参与。


除此之外,当我在比赛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真的进了广告这个行业之后,会觉得其实在工作中能让自己出作品的概率是有限的。你可能三四个月的时间就耗一个项目,但是最后那个项目跟自己理想中呈现出来的样子是有偏差的,因为过程中你可能会受到甲方的,或者其他人的一些调整跟变化,但是比赛就不一样,比赛是你可以比较随心地说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想通过比赛短暂地跳脱出工作。


2、能否分享一下今年参赛的整体感受?


从比赛来说,今年我待的时间特别短,但是我的感受非常好,很多细节令我感动,比如当时我马上要上台的时候,其实特别紧张,你们的工作人员就跟我说,你紧张的时候可以看我们,我们就在你的背后,我当时听了这句话觉得太感人了。


3、你希望获得怎样的评价?


去年参赛时评委都觉得我们的作品蛮成熟的,但是我觉得对于未来力量赛道的作品来说,拥有“成熟”这个词真的不是我希望会获得的一个评价。


我期待的可能是 “不一样”或者“没想到”吧。我觉得经验是所有人最后都会得到的东西,但是才华、灵性,或者是我想要的那种“意外”,是很难靠经验累积出来的。


所以今年做QQ这个命题的时候,一方面我自己工作时间也长了,对自己的东西就比较确定。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跟同伴去交流的时候会更加坚持自己的想法,去说服他们,然后他们最后也接受了。


4、你从对自己想法的“不确定”到“确定”,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以前没有做广告的时候,我是门外汉,当有一些广告它打动我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打动,在我现在进入广告行业后,开始明白打动我的那些内容是因为它们说了我想说的话,就是它的洞察特别好,又或者是它的切入点特别好,它能说服我。


今年我知道了整个创意产出的工作流程,所以可以把每个环节都补足,在创意推导过程中我是没有缺东西的,我是能够自洽的,所以我更有信心觉得我的路线是对的。


5、《dddd 懂得都懂》的核心创意点是如何想出来的?


其实最早的时候我们想了很多,但都觉得没有很精彩。通过分析去年的获奖作品后我们觉得,未来力量的评选标准可能更注重的是创意本身,而不是最后的执行落地,所以我们今年在前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构思比较不同的切入点,包括怎样用比较不同的方式来传递核心创意。


中后期的时候,我走在路上偶然想到“拥有懂你的人,也拥有不被懂得的自由”这句话,然后记在了备忘录里。


我觉得我能想到这个点,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情吧。但当它能够打动评委的时候,我其实挺意外的,因为我觉得我写的这个点,可能就是按照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在写,如果你们被打动了,可能说明了,在这一刻你们也是我吧。


6、你怎么在生活中汲取一些创意灵感?


我很早之前看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热爱是一种天赋”,当时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对,因为人长大之后,你会慢慢的失去对一些东西的喜欢,你会觉得差不多就行,你只有在非常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才会进入到一个群体,然后去观察那个群体如何思考、看问题,然后你才可以找到一些奇怪的洞察。


如果你对说现在所有东西都不喜欢,都没有人能燃起你的热情,你就不会跟人类有深入的接触,就不可能跟这个社会,跟大家有一个很深入的接触。你得特别喜欢一个东西,哪怕你是喜欢爬山,喜欢运动,或者喜欢明星、二次元、动漫,你可以喜欢任何一个东西,然后你可能通过这个东西去了解这个世界,也因为你喜欢,所以你才有热情去探索它,在探索过程中你才会了解到除了自己以外,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别人是怎么想的。


大概就是基于热爱,融入一个群体,置身于大众中找到共情点;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才能找到别人想不到的切入点吧。


7、当下很多人的确是有很多热爱,但是苦于没有办法持续下去。


你只要保持热爱的状态就可以了,你只要有喜欢的东西就可以了。


我自己觉得文案要多看书,然后多听别人说话,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觉得做广告的人要做一个好奇的观察者,要用自己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去理解这个世界。“热爱”其实不一定要一直喜欢只喜欢一个东西,但是我觉得得始终有一个让你有激情的东西存在。


我可能也稍微经历过啥也不太喜欢的阶段,那个时候我感觉这个世界好无聊,更加不会有自己的观点出来,最终反而是“感到无聊”推动我去发现、探索自己的热爱。


8、广告行业吸引你的是什么?


广告这个行业最吸引我的地方可能是我感觉我在卖我的“脑子”吧,让我感觉我的脑子好像能值点钱哈哈哈哈。


我可以在我的位置上听音乐,我甚至可以玩游戏,我可以不用按时到,可以不跟人聊天,我也可以跟人聊天,我可以用任何一种我喜欢的方式完成我的工作,因为公司、客户买的不是我循规蹈矩,不是我的到点上班,他买的不是我的行动本身,他买的是有智慧的脑子,是好创意。


还有第二个点,我觉得每个广告人都企图在广告作品里“夹带私货”,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点传播给世界。不同于作家、画家这种需要忧虑自己的作品能否卖出去的职业,广告天然就是用来传播的,一旦你的作品卖出去了,你的观点也自然能传播出去,被很多人看到。


写在最后


比赛结束,所有人离场回归生活,选手胡喆与胡宁珏准备加入滴滴青桔和《与世界说》第三季全球宣传片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


叶帆继续探索着自己的实验广告道路,希望有朝一日能用可落地的,创新性的,符合科技发展、时代需求的创意让广告颠覆过去的循规蹈矩。


自称网络发疯文学爱好者的韩晓慈,则像个诗人一样不断发现着自己的热爱,借助广告完成自己对世间万物的体验。


再次感谢滴滴青桔和腾讯QQ的加入,也感谢赛前辅导老师李三水、邱博涵、赵聪翀,及八位评审现场的真诚点评,几乎每一名选手都在和我们的聊天中讲到这场如梦一样的相遇,改到凌晨4点的ppt和凌晨3点的聊天,篝火晚会的狂欢和一起去长白山看天池的浪漫。



他们是所有年轻人的切片,选手们的代表,也是我们视如明珠的奇遇,就像赛后李三水在朋友圈发出的感慨“这群年轻人中,一定有人能上封面”,我们也期待无论比赛结果如何,他们都能达成自己的愿望。


· end ·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点赞 2
收藏
微信分享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