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格力改名,董明珠离雷军越来越远
发布时间:2025-02-20 00:00
最近,格力电器就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名运动”——“格力专卖店”集体变身“董明珠健康家”。
格力多个专卖店的线上直播间账号也同步进行了调整。
相关工作人员透露,“我们现在全国的格力专卖店,全部要改成格力董明珠健康家。”
网友辣评:董小姐这是要把格力变成自家客厅?
从“好空调,格力造”到“好空调,董明珠造”,这场“改名运动”本质上是在宣读董明珠的个人IP宣言:
格力=董明珠,董明珠=格力。
不过,这也让人产生了疑惑:
这位“格力女王”是不是在个人主义的路上一去不返,离雷军这样的互联网IP玩家越来越远了?
格力:董明珠的“个人IP全家桶”
董明珠的“个人IP宇宙”,早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行为艺术:
1、格力手机:开机画面是董明珠的微笑
2015年,初代格力手机横空出世,开机画面就是董明珠的头像。
结果被网友吐槽:“每天一开机就看见董总凝视我,压力比KPI还大。”
2、董明珠的店:全员开店
2019年,格力推行“全员开微店”,董明珠亲自下场带货。
而在此次之前,董明珠曾却一度反对年轻人开网店,称90后喜欢开网店是国家隐患,影响实体经济。

3、玫瑰空调:又雷又土的“艺术品”
2024年,格力推出“玫瑰空调”,粉色机身配可伸缩的玫瑰花设计,美其名曰“用玫瑰向用户表达爱意,让这台空调成为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结果被网友嘲讽这是“90年代婚房风”。

这一系列抽象操作背后,是董明珠对个人IP的极致绑定:
格力=董明珠,董明珠=格力。
只是,当一家千亿企业的品牌资产被浓缩成一个人的名字时,品牌价值也随之被稀释。
毕竟,没人会把小米之家改成“雷军杂货铺”。
《弱传播》里讲过:“现实中的强者,往往是舆论场上的弱者”。
董明珠与雷军的IP战略,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雷军是互联网时代的“社牛”,擅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他会在发布会上穿牛仔裤模仿乔布斯,会用《Are you OK?》的鬼畜视频自黑,甚至直播拆手机螺丝。
雷军的IP逻辑是:我不是老板,我是和你们一起折腾的网友。
董明珠的IP则充满“强者气场”:怼同行、骂股东、亲自担保产品质量。
她的传播策略是:相信我,因为我是董明珠。
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威感,在消费者眼中却成了“爹味说教”。
比如“董明珠健康家”,既不像家电店,也不像健康馆,反倒像保健品传销据点。
雷军的强,在于把个人IP变成用户的“共谋”;董明珠的强,却让IP成了品牌的“枷锁”。
那问题来了:雷军的IP可以复制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首先你得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创始人,其次你要有梗,再次你要会和网友一起玩梗。
更重要的一点是,你还得有和雷军一样的英雄事迹:比如“压上我的一切去造车”。
这就决定了雷军的IP是无法复刻的。
但话说回来,雷军打造个人IP的底层逻辑是可以拿来参考的:
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互联网思维:唯快不破,要打破大公司的流程病,跟得上互联网的热点话题。
3、甩掉精英包袱,精英包袱越重,离用户就越远。

回到“董明珠健康家”事件,这场更名像极了董明珠的终极宣言:董明珠可以没有格力,但格力必须拥有董明珠。
然而,当一家企业的品牌资产与个人IP深度绑定时,风险也随之而来——董明珠退休后,“健康家”会不会变成“无人认领的家”?
最后,我只想说:企业家可以成为IP,但IP不能成为企业的枷锁。
毕竟,消费者买的是空调,不是个人崇拜。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