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无印良品 母亲节 京东外卖 五月天 数字营销5.0 财报 adidas AI 华为 认养一头牛 美团闪购 泡泡玛特 京东 播客
清除历史

大三实习日记:南京西路,淮海中路,马当路

发布时间:2025-03-04 00:00


实习

文:阮柯磊|编辑:帽子


写在前面:

有意思的是,在面对这样一篇文章的开头,人们总会主动承接哲学家的角色——“我是谁?”

我们不必如苏格拉底一般虚空摸索从头架构,只需肆意往身上贴既定的刻板标签。

例如,我是INFP?可MBTI这类社交货币总让人嵌套比照且故步自封;

我是广告人?这年头广告人的身份总让人陷入自傲又自卑的古怪境遇;

我是Copywriter?可你让一个整天犯文字羞耻的人高呼自己的病症着实令人脸红。

那么,我是谁?

编辑PS:这位实习生广告素养极强,文章中含有较多的行业黑话,本来编辑备注了,但是不想破坏该同学的文章调性,索性将备注解释删去;如有读者对个别词汇有疑惑,为了更好地阅读,建议顺便回顾下:如果让DeepSeek来说互联网广告黑话


 

00-公路片开端

从学士路落荒而逃

二四年年初,本人作为广告专业的大三学生,念着比我还大上几岁的脱节教科书,翻着已经过时许久的古早广告设计PPT,听了无数遍发生在上世纪遥远美利坚的百事可口互黑案例,看着大G赛(大广赛)、金D奖(金犊奖)里很多既没有商业价值也没有审美情趣的自嗨垃圾,我不禁感慨当年高考志愿义无反顾全部梭哈的广告学,是为何物。

所以,跑。

我毅然推掉几乎所有课程,来到上海——倒不是说想看看真正的广告什么样,只不过想证明当年专业填报没有选错罢了。


01-南京西路688号

我在阳狮当CopyWriter

很幸运,一家Global 4A接纳了我。

愚人节当天,Eric老师看完我的蹩脚作品集——一份掺杂了诗歌摄影文案影像的四不像合订本,历经了不像面试的轻松对谈——我便稀里糊涂接到创意文案的offer。

于是乎,我来到南京西路688号,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活——我至今仍觉得阳狮是我的另一所大学。

 

太爱我的工位了
可以看见切了一半的东方明珠

与寻常乙方不同的是,我加入了Starcom ABI专门设立的内部创意团队。这就意味着我无需历经每个Campaign冗长的创作及执行流程,仅需负责前期创意板块;这也意味着我能在较短周期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项目——这对白纸一张的我无疑是好事一桩。

短短五个月,我参与了ABI旗下七个子品牌的十余项广告创作,兼顾Nestle、Dyson、Disney、Kenvue的创意及文案工作——此处要提的是,广告公司本质是个名义牌坊,旗下各个组都是小手工作坊,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大到可以塞下马里亚纳海沟,氛围仅和直属有关,那些所谓避雷帖完全无用,大家去实习只需关注两个点,所服务的品牌,以及面试与mentor聊得开心与否。

很幸运,创意组每位老师,都以平等的同龄正职看待我,没有所谓Dirty Work,无需处理社交关系,只有纯粹的对创意的热情。

每天最期待的事,莫过于接BRIEF以及BRAINSTORMING。

我们的CD全然没有疏离感,接受建议、争辩与批评,对任何一张好看的REF图、任何一个恰到好处的字眼、任何一串天马行空的发想,都会给予饱满正向的反馈。很享受脑暴时光——或在会议室席地而坐,或在露天藤椅争论不休,惊叹每个能引发共鸣的小点,用语言、肢体、表情、图文、影像,叙述自己的创意想法,没有斩钉截铁的否决与批判,只有开放包容的探讨与完善,在交互中为项目建构骨架,填补血肉,注入灵魂——这或许就是广告工作的魅力所在。

以至于两小时的会议全然不够用,有几次甚至长达五个小时,沉浸其中直至天黑。我至今仍怀念那段时光,每天睁眼,上班已然成了一笔乐事。


脑暴很开心加个小班,夜晚的Starcom

虽然在进入阳狮前我已知晓,广告是一种,主观与客观、信源与信宿、创意与商业、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妥协后的产物。但显然,知易行难。尤其当品牌本身,早已具备深入人心的品牌调性与既定的战略方向,并存在某一时段下的半开放命题时,创意的工作,已不仅仅是“戴着镣铐跳舞”,其所能伸展的空间狭隘得可怜。

 

•1、我的mentor Eric老师教会我的,是削弱一种相对居高临下的广告叙事语态
广告本身,尤其是快消品类,是面向大众的,不能让文字只辐射到其中二三——文字筛选受众本质上是种姿态的高傲,退一万步说也不利于品牌营销层面的商业获益。
 广告文案要“讲人话”,让受众能够清晰明了地接收到品牌所传达的简明扼要的信息 这一点我至今依旧无法做好,只好在每次落笔时告诫自己,要做到文字表达通俗与文字逻辑通畅。

•2、是关于创意推导中INSIGHT的重要性
创意并非一拍脑门的自嗨,也绝非孤悬于世的浮岛。创意是感性中的理性,需要一个客观存在的出发点作为基点,并依附大量事实数据凝聚出人群洞察,从而顺藤摸瓜,创意便无需苦思冥想,会自然而然自我催生。INSIGHT是创意孵化的关键,也是陷入死胡同时解锁的金匙。

•3、是关于广告形式的创新,即“万物皆媒介”
目光所及之处,世间万物皆能为我所用,成为广告创意的载体。加之服务于ABI这一全球第三大消费品公司,广告预算充盈致使创意无所拘束,任何一个载体都能成为我们创意的媒介,故而能具备更发散性的思维链路与更广阔独特的视角——由此,个人认为选乙方平台的本质是选择所服务的甲方,品牌的资源体量与包容度(是否舍得迈开步子)决定了你的创意是否有足够上下限。

•4、是对全球海量广告案例的探索解剖与溯源分析
浏览国内外案例网站,去反向推导,能有效提高对好创意的甄别能力。以至于现在我有种古怪的病症,倘若路上一块广告牌有亮点,我会极度兴奋,陷入联想、揣度与剖析中去,迫不及待与朋友评头论足一番。

•5、是对文字把控的方法论指导,对行业内部及职业规划的建议
如此说来,Eric亦师亦友,在各个层面都给予我帮助、关照与鼓励,真是感激不尽。

作为创意,我还想说一点。一个IDEA自诞生起,就有无数人想要杀死它。

可能是partner、老板、业务、客户、导演、摄影师、技术人员、媒体,甚至社群和消费者。创意人的天职就是,全心全意尽我所能地,保护这个脆弱的、如同浮萍的、但总有人觉得它伟大的IDEA。

就理性上讲,创意不得不妥协于某些客观因素;但我始终认为,能保护与托举你IDEA的,很多时候只有你一人,故而要勇于争取每一个IDEA的落地——创意没有对错,只有视角。此外,创意人要多吵架,良性的争吵能催生更广阔的思路、架构更完美的创意。一场没有争吵、只会默默念PPT的脑暴,还是脑暴吗?请抱着你的PPT离开,我自己有眼睛且识字。(不好意思又mean了一下)

在阳狮第五个月,我忽然意识到我正处于安逸的舒适圈内,在实习这种试错成本最低的阶段,这显然是虚妄无益的安全感,人理应去触及更多的未知,从而扩张边界。尽管我有些秩序敏感,尽管我热爱这里的一切——但直觉告诉我,我应该挪开被阳光晒得温暖但略显僵直的身子,往前后左右随便哪个方位迈一步——事实上我也这么做了。


02-淮海中路1045号

我在麦肯·光明做ME Planning

告别阳狮后,我曾陷入一小段混乱焦虑的时期。一方面,莫名的道德感致使我不愿在兼顾阳狮工作的同时找新实习,故而没有着陆;

另一方面,一种极度拧巴的焦虑感让我无所适从。

——关于做创意还是尝试其他?

——global还是local?

——大而全还是小而美?

——广告还是互联网?

很快,一些机会摆在我面前。斟酌再三我选择了IPG的麦肯·光明(如今IPG被宏盟吞下,真是大事一桩)。 

麦肯·光明的Day For Meaning

从Copy跨越到Planning,我是忐忑的。现在想来这种忐忑不无道理。

入职麦肯期间,我与团队一同为《关于中国青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Chinese Youth)观察洞见白皮书而努力,负责部分本土文化洞察、数据分析、行业白皮书的策略创作、REF搜寻与双语翻译。

尽管过程充实,但一些细节让我愈发觉着,Planning并非我热爱的职业,我并非想简单的做个“广告人”,我更愿成为纯粹的“创意人”角色。

再默念一遍:第一,实习阶段是试错成本最低的阶段;第二,沉没成本不参与决策;第三,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

我做出了离开麦肯的决定。这时,一通电话打了进来……

【再见,麦肯】


03-马当路388号

我在小红书in-house做创意

是来自小红书的电话。就这样,我来到小红书in-house某团队做创意。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创意模式显然与广告公司有较大不同。

就我个人浅薄的切片视角而言,最突出的是创意流程环节差异,因in-house的定位,各垂类的需求方与创意团队之间不存在太多交互壁垒,其沟通成本大幅降低,沟通频次与效率得以提高;

其对调性的把控度与契合度也会更高,做出来的创意更垂更专、精致轻巧,其制作成本也随之降低,非常适合做短周期的微Campaign。这是我所见的益处,弊端当然也有,最大的弊端就是创意的局限性——这或许是in-house的通病。

一旦某个场域中缺乏类似比稿竞争、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的压力、需求方不做判断题选择题而是在“改病句”,其创意模式可能会陷入僵化,创作流程可能会流水工业化,卷进某种漩涡中去。


好喜欢小红书会议室的窗子

好的偏题了,我们讲回来。在小红书,我负责各垂类视觉影像的创意、策划,以及小红书营销的创意、文案。

作为广告学学生,学得泛而不精往往为人诟病,与我共事的多是广电、纪录片、摄影、沉浸记实叙事专业的同学,从中我学到了以往不了解的影像知识,受益匪浅。我的阅片量也逐日递增,让我对于各个类型影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小红书工作的另一大感受是,非常注重AI工具的探索应用——AI的学习对广告人而言是极其必要的。团队内部相互分享大量国内外AI工具,在工作中大量应用,除了最常用的GPT、midjourney、Recraft、Pika之外,还有TextFX、ChatTTS、Grok等等,我经常性有意识地训练AI,将其作为可随时开展讨论的对象,其在文案发散上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甚至于情绪价值的供给。第三大感受,便是在写文案过程中,特别是偏Social向的文字,要强忍着脸红写完。

文字羞耻终究是无法避免的。说到底,一个文案不应当像作家一样有文字羞耻、文字洁癖、文字强迫,心里的坎是理应跨越的,咬文嚼字与精雕细琢注定与快节奏商业情态相悖,我们要逐步克服——这或许也解释了我把这篇文章写得一坨浆糊的原因。

造雪的快乐

在小红书印象最深的,并非那些有明确目的性的垂类视频或官方营销项目,而是一个全权交由实习生完成的零预算影像实验。创意初期,我们看到西宁FIRST上导演将摄影机递给偶然遇见的当地小孩,感动于孩子首次举起摄影机捕捉到的画面;同时,《I saw the air fly》中摄影师将相机交给叙利亚伊拉克边境的孩子,孩子们所拍摄的照片令人动容——我们齐齐有了同一个想法。 看见人,本身是可贵的,看见人本身,更是可贵。

我们做了一场关乎存在主义的影像实验。让按下开机键的权利被解构、去中心化,我们不再是带有预设的采访者,后退一步成为恳切的观众,把影像语言的表达还给生活中的“导演“。解构淡化第三视角,回归第一人称的自由表达,寻找生活中的薇薇安·迈尔,租借他人生活五分钟,找寻一个视角,搭载一双眼睛——我们将交出DV的行为命名为“丢相机”。尽管人群一敲再敲,过程一波三折,但第一期上线后的反响,我们颇为满意。

某次外拍时,举着偷来的板凳道具City Walk

做完这个项目,我对创意有了更多的解读——一个承载社会意义的创意是珍贵的,希望与看这篇文章的广告人共勉。

不过,更多的心态是反思。首先,是反思一种审美习惯。看了太多浓油赤酱的东西,以及所谓电影感、高级感云云,如今才发觉,真正打动人的,是那些看似稀疏平常、不加修饰、却无比真实、真挚、真诚的东西,正如学纪录片的朋友所说,要上街去,要相信一切真实的自然发生,是美的,是会给人惊喜的。故而,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人与人的交互。

其次,是反思一种凝视视角。即便我们想极力削弱凝视感与高傲感,但一些东西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所以,广告朋友们,希望在我们的作品中,那些被动的、附加的、演绎的、编排的、审视的、傲慢的、疏离的、睥睨的、说教的、想当然的、被定义的、居高临下的、小布尔乔亚的、为了而为了的,能被消解,只保留最原始的、本初的。很幸运在小红书做了这样一个项目。很幸运有人与你相信同一件事。更幸运的是,我们在执行它。

关于三段实习,关于对广告、对文案、对创意的想法,还有许多。但,第一,我懒;第二,我的流水账,大家也未必愿意看。那就点到为止,谢谢大家听我讲废话。很幸运加入广告这部Road Movie,让我从南京西路起步,到淮海中路,再到马当路,而我也在继续前行;感恩一路上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感谢“广告新生”提供平台听我啰嗦。祝“广告新生”越来越好,顺便祝自己也好。


我是Ulysses

一个文案,一个创意人,一个广告新生。

我相信广告会好。




 

我们是谁
一家由两位女性创作者发起的泛广告营销类青年媒体

联系我们
393114480@qq.com
微信号:wuxiaobao2233


“我们周末不爱追热点”

图片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