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泡泡玛特 母亲节 播客 认养一头牛 华为 京东外卖 五月天 美团闪购 财报 adidas 京东 AI 无印良品 宝矿力水特
清除历史

《升级定位》实战演化:品类进化的三大法则

发布时间:2025-03-19 00:00


定位

首先,改正一下上篇文章“《升级定位》实战演化:品类与需求的关系》”中的笔误

品类如何对接需求?真品类以自身的内涵(品类名/品类的物理特性)对接消费者心智中的满足物分类。

这里,之前误写作了“品类是什么”。

品类如何满足需求?真品类以自身的外延(产品/服务/品牌等)满足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中的缺乏感。


引子

本文信息背景请阅读冯卫东《升级定位》第7章“品牌三问之一:你是什么”的“品类的进化、分化、衰亡”部分,即第62页、63页的内容。

本文引用了原书部分原文,其著作权归冯卫东先生所有,其余内容为本人原创,著作权归本人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不死不休。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完整呈现品类进化规律,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品类进化现象做出实战解读,帮助你理解品类进化的内涵分类、具体目的、推进维度,以及品类进化成功后的显性特征

第二部分,为你讲解品类功能整合的三大法则及其衍生法则,这些法则不仅适用于跨品类功能整合的情况,也适用于本品类原有功能升级的情况,构成了品类升级的完整思考维度和系统决策流程


第一部分:品类进化现象的实战解读

【原文】

“品类进化就是品类的不断完善,变得功能更强大,性能更稳定,使用更方便,性价比更高。”

【实战演化】

品类进化,包含本品类原有功能升级和跨品类功能整合两种情况,通过优化功能、性能、便利性、性价比满足更广泛的普适需求,是品类在既有轨道上的自我革新,而非创造新品类(如分化)。

品类进化的目的是,优化品类特性,提升消费者价值感知,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巩固品类的心智占位和市场地位,实现品类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释放新品类潜力以提高市场渗透率并完成品类替代,另一种是延长原有品类的生命周期并抵御品类替代威胁

“功能更强大、性能更稳定、使用更方便、性价比更高” ,既是企业推动品类进化的具体维度,也是品类进化成功后的显性特征。从品类竞争角度看,这些特征反映了品类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是品类生命力的衡量标准。

功能更强大: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将技术突破转化为产品功能,功能升级适配需求趋势并可能创造新消费场景。

例1:空调品类最初只有制冷/制热的基础功能,逐步整合了柔风静音、智能控制、新风、空气净化、自清洁、除菌等功能。

例2:扫地机器人从单房间清扫(科沃斯早期产品)发展到全屋智能建图(石头科技G10S系列),推动了家庭清洁方式的变革,拓展了消费场景。

性能更稳定:产品的可靠性是品类存续的生死线,企业通过工艺改进和品控体系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多维性能表现,性能提升促成产品分档(如基础入门款、性价比中端款、高端奢侈款)。

注:产品分档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消费者通过等级快速匹配需求,简化购买决策,企业可以做精准的市场定位,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竞争。

例1:方便面品类中,今麦郎用“蒸煮工艺”替代传统油炸,使面条复水后仍保持弹性,突破传统方便面“久泡易烂”的性能瓶颈。

例2:在智能手机品类中,以Redmi Note系列、vivo Y系列等为代表的入门机型,主打基础功能,硬件配置精简;以Redmi K系列、vivo T系列、华为畅享系列、荣耀Play系列等为代表的中端机型,平衡性能与成本,满足日常需求;以OPPO Reno系列、荣耀数字系列、三星A系列等为代表的高端机型,聚焦垂直场景,如女性自拍和商务办公,一般配置次旗舰芯片;以华为Mate系列、vivo X系列、iPhone数字系列等为代表的旗舰机型,采用尖端技术(如三折叠屏、端侧AI大模型)、顶级硬件(天玑9400/骁龙8至尊版芯片),品牌溢价显著。

使用更方便:企业通过设计思维降低顾客的使用门槛。便利性是用户体验的基石,用户体验会重塑消费者的决策逻辑,最终重构品类价值链条。

例1:星闪技术通过高并发、低时延、抗干扰三大特性,彻底重构人机交互逻辑。传统智能家居需依赖蓝牙、Wi-Fi等多协议切换,而星闪技术可实现多设备直连与一键操控。例如,使用星闪技术的智能音箱支持多设备音画同步,用户无需手动配对即可实现全屋音乐覆盖。

例2:预制菜品类中,盒马“快手菜”系列采用免洗免切、复合调味包设计,将烹饪步骤从10步压缩至3步,解决都市快节奏人群痛点。

性价比更高:企业在供给侧,通过供应链整合与模式创新实现降本增效。企业在供需匹配节点上创造消费者感知价值,性价比产生交易势能,成为品类渗透的加速器。

例1:比亚迪通过全产业链自研策略(刀片电池成本降低30%,电机、电控系统自研自产),摆脱供应商垄断。其西安、深圳等八大生产基地将整车生产周期压缩至48小时,单车型年产能突破50万辆,实现规模化提效。比亚迪海豚车型售价10万元级,实现405km续航(同级合资品牌车型续航200km售价15万+),2023年销量超30万辆,推动A0级电动车渗透率从8%提升至22%;比亚迪秦Plus以“油电同价”策略(售价9.98万起)直接冲击燃油车市场,2025年2月比亚迪以单月销量32.28万辆稳居行业第一。

例2:东鹏推出1升装(定价5元)的果之茶,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包装与物流成本,单位价格(0.5元/100ml)较传统500ml装(约1元/100ml)直接降低50%,大包装果茶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增速是核心城市的2.3倍。

以上四种维度和特征,虽然给品类进化指明了大概的方向,但对于指导实践来说,还有所不足,我们需要思考更底层的Why更具体的How


第二部分:品类进化的功能整合法则

为什么品类进化能整合其他品类的功能呢?

这是因为,本品类的进化创造了更多更大的顾客价值,并且击穿了其他被替代品类的成本效率阈值,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使用更方便的形态实现了被替代品类的一般功能,消费者少花钱或免费就能使用这些功能。

那么品类进化的跨品类功能整合,需要遵循哪些强制法则?

1、场景约束法则——定义功能整合的可行边界

品类的核心使用场景决定品类的核心属性,品类整合的新功能,必须契合品类核心场景,符合消费者对品类核心属性的认知共识。

例1:截止2025年当下,在平板电脑品类中,大多数主流产品都具备基础的绘画功能,但通话功能仍属于小众配置,仅出现在新兴市场和低端机型中,满足“一机多用”需求,这是因为平板作为大屏设备,主要的使用场景是影音娱乐和轻办公,通话功能是手机的主要功能,手机品类相较于平板电脑也更强势。

例2:手机作为「便携智能终端」,其核心属性是高频、多功能集成,因此能整合相机、手电筒等日常工具功能。而笔记本电脑虽具备便携性,但其核心属性是生产力工具,照明功能、拍照功能与办公场景关联度低,故未整合。

场景约束法则有两个衍生法则

衍生法则1:交互界面兼容法则

新增功能的交互方式需与品类的核心交互逻辑深度适配,遵循用户对品类操作范式的认知惯性。交互界面需保持核心功能操作路径的流畅性,避免因为功能叠加导致交互复杂度失控。

例如,语音主导型设备应聚焦语音交互方式,触屏设备应强化手势与视觉反馈的协同。

使用交互界面兼容法则,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交互方式一致性:功能的交互模式要与品类主流操作方式(如触控、语音、手势)统一,减少用户额外的学习成本。

例如:智能手表通过触控+传感器交互整合心率、血氧等健康监测功能,符合用户对小屏设备“便捷查看健康数据”的预期,且交互路径与表盘滑动、点击的操作一致。

第二,场景交互适配性:功能的使用场景要与品类核心使用场景匹配,避免交互方式与场景习惯冲突。

例如:车载HUD(抬头显示)导航,利用视觉投影整合实时路况信息,适配驾驶场景中“视线不离路面”的核心交互需求,避免触屏操作的分心风险。

第三,交互反馈正强化:新增功能的交互反馈要符合用户对品类反馈的预期(如语音设备的即时语音回应、触屏设备的视觉动效)。

例如:华为M-Pencil(第三代)支持4096级压感和星闪技术,支持手写笔精准操作,在绘画软件中通过双击笔身切换工具、倾斜笔锋模拟真实笔触,交互反馈与物理作画高度一致。

衍生法则2:产品形态共识法则

新增功能需严格遵循品类物理形态的消费者认知边界(如体积、重量、结构),避免因功能叠加导致品类定义模糊化。

例1:手机作为便携设备不该因功能扩展而牺牲握持感,笔记本电脑不能因附加功能破坏开合结构的稳定性。

使用产品形态共识法则,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物理形态硬约束:功能整合需优先保障品类的标志性形态特征(如手机的轻薄性、平板的屏幕占比)。

第二,技术实现隐形化:新增功能的硬件实现要隐藏在现有形态中(如屏下摄像头技术),避免破坏外观一致性。

第三,强化品类主属性:功能扩展应服务于品类核心属性(如折叠屏手机整合多任务分屏办公功能,未突破“手持设备”的形态共识,强化了“便携生产力”的属性。)

2、性能普适法则——筛选功能以满足主流需求

品类整合的新功能的性能表现,要能满足多数消费者在核心使用场景中的一般需求。

例1:手机整合的录音功能,可以满足消费者日常的通话录音、会议录音等需求。少数专业需求则使用专业设备与服务。

例2:汽车中控屏整合导航功能,可以满足普通消费者的架势导航需求。职业赛车则需独立安装专业赛道导航系统。

3、成本效率法则——通过降本增效实现经济性

成本效率法则是品类功能整合的经济性基础,要求整合功能的边际成本需显著低于原品类独立存在的成本。只有跨过功能整合的成本效率阈值,功能整合的经济性基础才成立,成本效率水平决定功能整合的深度与广度。

例1:手机摄像头模组成本仅占整机5%-8%,但替代了90%的卡片相机的日常拍摄需求。而专业单反相机模组成本占整机70%以上,难以被整合。

例2:扫地机器人整合拖地功能,升级为“扫拖一体机器人”,新增水箱成本仅提升8%,直接导致传统拖把市场萎缩;但没有整合地毯清洗功能,因专业蒸汽清洗模块会使成本翻倍。

成本效率法则有三个衍生法则,分别是:

衍生法则1:高频品类整合低频品类

核心逻辑:关联高频使用场景的品类具备更强的用户粘性和规模效应,高频使用带来庞大的用户基数,能够摊薄功能整合的固定成本(如手机摄像头模组的芯片研发成本),高频品类的用户需求反馈还会倒逼技术成熟度提升(如手机影像算法迭代速度远超传统相机),所以高频品类能够通过功能整合捕获低频品类的需求。

例1:手机整合拍照功能,手机作为高频使用的便携终端(日均使用时长超6小时),整合了原本属于低频场景的相机功能(普通用户每月平均使用次数约2-3次)。

例2:美团整合O2O服务:美团作为高频外卖平台(日均活跃用户超1亿),整合了低频的到店餐饮、酒店预订等服务,形成"高频打低频"的生态壁垒(美团整合电影票务业务,日均订单量超300万单)。

衍生法则2:强势品类整合弱势品类

核心逻辑:强势品类的市场渗透率高、用户心智占位牢固,市场主导地位带来供应链议价权(如美团整合酒店预订业务时,可复用现有骑手和用户数据资源,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心智占位降低教育成本,强势品类已建立用户信任,整合新功能时无需额外市场教育(如电动汽车车主更容易接受自动驾驶功能),所以强势品类可以用较低的边际成本整合弱势品类的功能。

例1:电商平台整合垂直服务。淘宝/京东作为综合电商(市占率超60%),整合了垂直电商领域的图书、家电等销售功能,导致当当网等垂直平台式微。

例2:新能源汽车整合燃油车功能。比亚迪通过三电系统整合传统燃油车的动力模块,同时全系车型免费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形成对燃油车的降维打击。

衍生法则3:品类功能协同互补法则

核心逻辑:品类整合的新功能需与原有核心功能形成场景适配性、技术关联性或资源复用性,从而增强品类在核心使用场景中的综合价值,减少新增投入。这种互补性需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场景关联:新功能需与核心功能处于同一消费场景或需求链条中;

第二,资源复用:新功能的实现可共享原有品类的技术模块或供应链资源;

第三,价值叠加:新功能与核心功能结合后,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衍生逻辑:

技术复用驱动协同互补:成本效率法则要求企业优先整合技术可复用性高的功能。

例如,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模组复用影像处理芯片,使得拍照功能与视频通话、AR应用形成技术协同。这种复用性将导向功能互补。

场景集约化降低成本:在核心场景中叠加互补功能可摊薄单一功能成本。

例如,扫地机器人整合拖地功能时,通过共享导航算法和移动底盘(已为扫地功能支付成本),仅需增加水箱模块(边际成本8%),即可实现场景全覆盖。

供应链协同强化互补性:当新功能可以使用原有供应链资源时(如汽车中控屏与导航系统的芯片供应链重叠),企业优先选择与核心功能关联度高的互补功能,以降低供应链复杂度。

例1:智能手机整合支付功能。手机的便携性、联网能力与移动支付场景高度契合。通过复用NFC模块和操作系统,手机整合支付功能后,既强化了其“便携智能终端”的核心属性,又满足了用户购物、通勤等高频场景需求。

例2新能源汽车整合车载娱乐系统。在驾驶场景中,用户对车内空间的多功能需求催生了车载娱乐系统的整合。通过复用中控屏幕和语音交互技术,车企以较低成本实现了导航、影音、游戏等功能的协同互补,提升用户粘性。

例3:智能手表整合健康监测功能。心率传感器与运动追踪算法复用硬件平台,使智能手表在计时核心功能基础上,叠加健康管理场景价值,形成“运动+健康”的互补生态。

小结

成本效率法则的三个衍生法则(高频整合低频、强势整合弱势、功能协同互补)是从不同维度降低功能整合成本的具体策略,三者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功能整合的边际成本<品类独立存在的成本”的核心目标。


总结

三大法则及其衍生法则,不仅适用于跨品类功能整合的情况也适用于本品类原有功能升级的情况构成了品类升级的完整思考维度和系统决策流程读者在实践时,可以根据三大法则及其衍生法则开发具体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标准,以便对不同品类的品类升级进程做出精准把握。

品类进化的思考,依然应该在需求侧、供给侧、供需匹配节点三者构成的供需匹配框架中思考,这三者和竞争互动构成品类升级的四个思考切入点。

品类升级最终需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品类升级的最大的潜力却可能存在于其他方面,可能在供需匹配节点上(如换更好的品类名,进入新渠道,使用新媒介),可能在供给侧中(如产品的工程化促使产能爬坡,服务的流程化帮助稳质提效),也可能在竞争互动中(如新品类早期,需要品类参与者的默契合作,共同推动品类渗透)。

(作者:韩俊雄;编辑:韩俊逸)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