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吊牌能卖300元?始祖鸟凭什么
发布时间:2025-03-27 00:00
谁能想到,2024年最硬核的“理财产品”,不是黄金股票,而是始祖鸟的吊牌!
一张成本几毛的纸片,二手平台敢卖300块?甚至超越部分成衣价格,当别的品牌还在价格战里卷生卷死,始祖鸟却以18%的逆势增长狂揽376亿!这只“户外界的爱马仕”,到底凭什么?
“有鸟的人,已经不想跟没鸟的人说话了。”现如今吊牌已经成为了二手市场的一门生意。
始祖鸟,一个加拿大的专业户外品牌,彻底火了,一下子成了“排面”的象征。还诞生了一堆和鸟相关的词,始祖鸟的操盘手叫“鸟总”,用户被称为“鸟粉”,吊牌被称为“鸟卡”,穿上始祖鸟的衣服被称为“鸟里鸟气”。
(图源:小红书@成都CDC)
另一种是科技卡,是为采用特殊面料,比如GORE一TEX的产品设计的,常见有普通黑标、黑标PR0和白标等。科技卡因为稀缺和特殊,价格更高,收购价20-50 元,出售价能到100-200元。而像“军鸟”系列这种特殊系列的吊牌,价格最高,能达到300元一张。
(图源:小红书@十月十日)
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始祖鸟吊牌,实际上在二手市场上有着不小的用途,甚至变得相当值钱。有人专门收集这些吊牌,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投资品。一些不良商家会低价收购这些吊牌,然后高价转售,从中赚取差价。此外,还有不少人打着海淘代购的名号收购吊牌,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被税摘掉吊牌的“缺卡”衣物通过电商平台审核。
然而,据一位户外用品经销商透露,这些借口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真相。实际上,有些不良卖家会收购二手户外服装,经过翻新和清洁后,再配上收集来的正品吊牌,冒充新品出售。这种做法使得消费者很容易上当受骗,购买到所谓的“新品”实际上是翻新过的二手货。
如今,始祖鸟吊牌的交易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卡贩子们不仅回收和售卖吊牌,还推出了“吊牌修复”等业务,进一步挖掘吊牌的价值。而这一现象的背后,不仅反映了始祖鸟品牌在市场上的强大影响力,也揭示了消费者对品牌文化的深度认同和对商品真伪的高度关注。
始祖鸟的品牌定位非常明确,针对硬核户外玩家的专业户外品牌,专注功能性的设计,所有的产品进化和修改都是为了更适应户外极端环境,是一个纯纯“理科生”。
为此,始祖鸟有一套自己的剪裁工艺,比如微缝技术,行业标准可能是8针,但始祖鸟的标准是16针到22针,这样就保证了面料的牢固程度,衣服不容易散架,并做到了一个最窄的压胶条,窄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做到衣服的轻量化。工序繁琐,这也就要求始祖鸟需要有特殊机器能缝16针以上,请的工人都必须是熟练工,而不是随随便便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或纯机器就能替代。
在繁琐的工法下,一件外套得经过190次手工工序处理,需花费四个多小时制作。宇航服级防水面料+毫米级16针缝制工艺,直接给你‘万元以下无对手’的底气。用户买的不是冲锋衣,是‘穿不坏的艺术品’,是‘极端环境生存者’的身份标签。
始祖鸟深谙‘户外不仅是运动,更是生活方式’,把‘风雨无阻’精神变成中产的身份图腾。10年老用户吊牌贴满墙,形成‘黑胶+咖啡+鸟卡’的专属标识。
始祖鸟通过精众营销策略,成功将品牌从专业户外领域渗透到精英圈层,最终覆盖大众市场,形成“专业→精英→大众”的三级传播链。

(图源:小红书@ARC'TERYX始祖鸟)
始祖鸟的生肖限定策略堪称“饥饿营销教科书”——每年仅推出2-3款单品,全渠道库存不足千件,叠加会员限购、发售即止的规则,将稀缺感推至极致。以2025年蛇年限定冲锋衣为例,官方售价8200元,仅限门店会员购买且每人限购1件,1月1日开售瞬间涌入超6万消费者,80件库存“秒空”。这种‘错过等一年’的策略,直接激发‘越难买越想要’的心理:二手平台价格飙至2万元,特殊编号款甚至被炒至3万元,连配套吊牌都形成独立交易市场,单张售价超300元。消费者为抢购各显神通——北京SKP门店凌晨出现白发老人代排队,上海环贸广场上演“百米冲刺”,年轻人戏称“比春运抢票还刺激”。始祖鸟不仅是社交硬通货,连吊牌都成了收藏家的心头好。年轻人直呼:‘抢到就是赚到!
(图源:小红书@ARC'TERYX始祖鸟)
2024年,品牌全球直营门店数量从325家激增至505家,其中中国区门店增速尤为显著,全年净增33家新店,包括上海南京西路全球旗舰店和北京SKP高端门店。
会员积分换清洗服务、专属活动、社群运营,始祖鸟让消费者从‘买产品’变成‘入圈层’。穿始祖鸟,不止是消费,更是身份的象征!这种“体验+圈层”策略成效显著:2024年始祖鸟DTC渠道营收同比增长46.4%,会员复购率达5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品牌通过门店扩张与会员体系协同,成功将产品消费转化为文化认同,正如亚玛芬CEO郑捷所言:“我们卖的不是冲锋衣,而是一种被全球精英认可的生活方式。”
始祖鸟的逆势崛起告诉我们:高端品牌要想站稳,不仅要有硬核产品,更要懂人性、会讲故事、制造稀缺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品牌案例,而是品质觉醒时代下‘奢价比’制造的教科书。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消费品的终极战场,到底是功能满足,还是意义创新?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