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金鑫YOYO:品牌部的5大尴尬与出路
发布时间:2025-03-28 00:00
来源 | 公众号@一个符号工作室

品牌部的尴尬之一:互联网行业回归价值本位,未来企业/雇主品牌更重要。


品牌部的尴尬之二:实体老牌玩不出新花样,因为赚钱才是老板的目的。

品牌部的尴尬之三:资本退场后,新品牌的「饼」也画不下去了。
去年8月,轻量化户外品牌「蕉下」裁撤品牌部的新闻,也像给行业敲了一记警钟:再牛的融资能力,也敌不过产品平庸和市场挑战。
当潮水褪去,品牌光环不再,回归产品价值本身,人们才发现品牌部某种程度上也在扮演一个「画饼的部门」。
这个饼当初画得越大,后期就越容易被戳破。
品牌部好比资本家与企业家共谋的「一颗棋子」:只要企业上市就意味着「有股民接盘」,这颗棋子还能继续留在棋盘上;
没上市就代表投资失败,品牌部就成了「降本增效」的首要受害者。
想想这境遇有多尴尬:风光时养活了多少乙方供应商,落幕时才知道什么叫「人情冷暖」。
品牌部的尴尬之四:VI系统不如品牌IP化,消费者开始为符号付费。
品牌部还有一个职能,就是定义品牌的符号系统,包括标志logo、slogan口号、定位、业务价值提炼等品牌屋体系,以及品牌视觉识别体系(VI)。
他们要负责确保企业能正确应用这套品牌体系。
然而,在手机短视频井喷的时代,依靠传统的品牌VI、TVC、公关稿等形式来传递品牌主张,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如何构建"以符号为中心"的品牌内容战略,正在成为品牌部需要重点研究的母题。
典型如蜜雪冰城,将「雪王」符号深深植入了用户心智。
除了在产品包装、门店装修这些常规物料上加强这一IP印象,同时还为此改编了一首美国民谣《哦!苏珊娜》,作为品牌主题歌曲,实现「全民洗脑」。
此外,还特地做成超大玩偶,在短视频平台上“持续演绎”IP的日常生活。
尤其是今年3月初,把港交所上市敲钟这么严肃的事情做成营销事件的品牌,大概是头一家。

没人愿意在短视频上看完一个复杂故事。
蜜雪冰城就是一个把品牌IP化,将同一个符号重复投放到极致的成功品牌。人们在无形中,也就记住了这个品牌。
所以,未来的品牌部一定要去研究符号学,甚至还有认知学、脑科学等跟人类「五感」相关的交叉学科。
因为大家都在卷AI的时候,AI反而不重要了。技术不再是商业门槛,反倒成了基础设施。
如果你正在构建品牌符号系统,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一个符号工作室 付费咨询,本工作室提供一站式策划与执行服务。
品牌部的尴尬之五:品牌逻辑在新媒体时代失效?消费决策千人千面。
很多品牌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但就是砸了钱也没有销量;有的产品哪怕没有品牌,但就是莫名其妙卖爆了。
原因是什么?背后的消费理由千变万化:
比如,可能是社交媒体上有个表情包火了,然后带动了印有表情包的文创产品。就像每年的春晚小品节目里,总会出现什么「某某女演员同款单品」;
比如,用户可能因为在某兴趣圈里认识了很多朋友,所以更信任圈里的熟人或KOL推荐,也跟风购买,哪怕产品质量并不高;
再比如,尽管品牌在社区广告牌、写字楼梯媒、朋友圈信息流上都投放了广告,但用户在真正下单前,可能因为刷了几条知乎测评,或听了小红书上的吐槽直播,转而购买了你竞品家的产品;
又或者,恰逢AI黑科技大行其道,可以批量制造“饱和内容”,让你辛苦做的一条精品内容折叠在茫茫算法池中,用户可能根本就刷不到你……等等。

毕竟,现在用户的数字内容触点太多了,消费决策越来越随机化。无论是用户主动搜索还是冲动消费,大家都逃脱不了这张互联网。
所以「品牌中心主义」是在被逐渐解构的,在真实的营销实践中,品牌理论常常失效。
更不要说,品牌部为产品所构建的「溢价能力」,在「全网比价系统」面前,是如此苍白无力。
或许,品牌部唯一的自救方式,唯有跳出品牌视角,去深度研究企业经营、传播渠道、流行趋势和法律规则,才能实现成功转型与能力跃迁。
—
作者丨金鑫YOYO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一个符号工作室
官网丨www.one-symbol.cn
「一个符号工作室」是一家赋能泛消费品牌的运营服务机构。我们以符号学为战略锚点、以AIGC为效率引擎,致力于成为企业经营外脑,为您提供品牌/创始人IP咨询、产品策划、包装设计与整合营销传播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欢迎关注并点击星标“★”收藏公众号,转载本文请备注作者与来源。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