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AI 胖东来 京东 蒙牛 百年品牌广49告设计 茅台 群邑 母亲节 财报 泡泡玛特 adidas 五月天 京东外卖 认养一头牛
清除历史

2025上海车展前瞻:一场定义未来的"中外大对齐"

发布时间:2025-04-03 18:23


车展 汽车 洞察 PHD品迪

2025年,PHD中国全新推出观察与洞察栏目PULSE,立足于“战略  技术  体验  生态”四大维度,邀请不同部门的领头人探讨品牌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预见未来、超越竞争、引领变革”(Outthink, Outpace, Outgrow) 的三重跃迁。本期,我们将围绕上海车展探讨一些行业生态和营销策略的观察。


Jake Zhang

PHD中国策略群总监 


两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在2023年上海车展的媒体日上,站在人头攒动的6.1展馆某家自主品牌展台前,看着两位日本同行,一人拿着皮尺把展车量了个遍,一人拿小本本埋头苦记时,内心的复杂情绪——三分惊诧,三分感慨,剩下四分莫名的戏谑。



汽车圈有句戏言:北京车展是新质生产力震撼传统行业的,成都车展是埋头卖车的,而上海车展,是震撼外国人的。至少在2023年那些带着皮尺和笔记本的国际同行们身上,这话一点没错。

那么今年又如何呢?

当2025年的春风再度吹拂上海,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展会正在演绎着更具深意的剧本:曾经拿着皮尺丈量中国车的外资工程师,此刻可能正在紧张调试经过两年加班加点奋起追赶造出来的原型车;他们的老板们此刻可能正坐在谈判桌前,为获得自主企业的三电技术授权反复磋商;而那些曾被丈量的自主品牌,已然开始用全球化标准丈量世界。


1  汽车行业的「淮海战役」之年

去年年底李斌曾大胆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能会突破75%。这个恐怖的数字,宣告着这场变革已进入不可逆的深水区,摧枯拉朽,雷霆万钧。



但比数字更具冲击力的,是价值坐标系的崩塌与重建——当某德系豪华品牌销售总监苦笑着在车fans上写下“我们的顶配车型配置表,现在只能对标中国品牌的入门款”,当丰田在铂智3X发布会上尝试和小鹏MONA套近乎,蹭一蹭“智驾平权”的光环,这场价值革命早已超出产品竞争的范畴,成为新旧文明体系的代际对话。



「性价比」取代「质价比」  消费者的目光昂扬向上

底层逻辑是以技术冲高和规模盈利为核心的工业驱动市场,其残酷之处在于它从不为情怀预留缓冲期。

当主流消费群体开始用「智能化体验」替代「品牌溢价」作为决策标尺,所有参与者都被推入了同一个角斗场。值得玩味的是,这场看似血腥的厮杀正在催生汽车工业史上最富创造力的现象:既有比亚迪、吉利老大哥们用10万元车型搭载城市NOA颠覆出行体验的决绝,也有蔚理华这些能在30万+市场用场景化智能体验重新定义豪华的新势力。这种在极致效率与创新突破间的市场百态,恰是中国汽车工业进化的独特基因。



3 全球化视角下, 中外品牌的「双向奔赴」和「超级对齐」

今年的展台将上演极具象征意味的镜像场景:一边是外资品牌展出的“中国特供车”,在智能座舱里努力地整合着包含品牌独特巧思的本地化功能;另一边是自主品牌展示的“全球标准车”,从容地表达着自己对远在大洋彼岸不同国家出行特点和交通法规的理解。这种双向奔赴的荒诞与真实,恰恰印证了产业权力结构的根本性位移

虽然从贝瑞德到齐普策都在反复重申“在中国,为中国”、“中国是第二个家”,中国品牌们却希望从极致内卷的国内市场这摊泥泞中挣扎出来。中国汽车市场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而这个过程中,类似于炙手可热的AI行业中「超级对齐」概念,国际巨头在向中国对齐,而中国品牌也在向国际对齐。




营销:旱涝分化、马太效应最惨烈的战场

众多车企品牌在面对今年上海车展的营销课题时都显得无比焦虑,原因不言自明:如果说新能源渗透率和实际市场的新旧交替速度还算是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那车企营销的战场则可以说是惨烈无双。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头部品牌的声量是失势品牌的数十倍甚至百倍:拿去年北京车展为例,尽管参展品牌成百上千,但声量最高的头部12家品牌依旧犁庭扫穴般瓜分了全车展声量的七成有余(Data Source: Omni Social)。

类似的大小营销战役在全年各个时间点依次上演,在雷军换个抖音头像都能冲上热搜和“小鹏一天300个话题”这种完全不对等的流量打法和压力之下,部分传统品牌们手忙脚乱地把品牌投放全挪给效果媒体——只能说是鸵鸟行为。他们亟需的并不是能再次说服老板的又一套“媒介策略”,而是全面认识到营销层面出现如此巨大分化的本质,从头开始梳理、清点自身,从中抽丝剥茧找出一条有凝聚力的主心骨,并以此展开一步一个脚印的攻坚战。


节奏分化:从「扎堆热点」到「自设议程」

纵然车展仍是每年车企划地而争的热门节点,但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头部品牌开始依赖自己的节奏来规划品牌发声和产品上市——基于全年新品、软件OTA、品牌活动等各种子弹的预备情况进行排布。车展是且仅是一个「抓手」,用来排布合适的资源,而不是作为最关键的节点去反向制定相应的营销乃至产品导入的计划。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样一来,一方面能避开车展期间的流量红海,一方面也是体现了这些声量头部品牌对各自营销「主心骨」的深度掌控。


打法分化:从花钱买吆喝到「真诚必杀技」带来的「摔炮遍地走」

去年的两次车展雷军给大家演示了什么叫“人形自走流量黑洞”:光是在车展上溜达,就获得了万众瞩目,其他车企巴不得雷总能溜达到自己的展台,看看摸摸自家的车,如此骇人的营销打法和流量引力甚至让很多传统车媒怒呼业界不古、车展失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一众品牌眼馋小米乃至头部新势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上热搜时,殊不知这背后是他们上到CEO下到一线员工,经年累月真诚直面消费者所带来的自然结果。

消费者到KOC乃至KOL之所以愿意不请自来地持续为品牌发声,不停为品牌「扔摔炮」,核心还是在于他们知道这摔炮扔出去必有回响,品牌和KOX之间并不总是购买与被购买的关系。

这种和消费者、媒体、各路KOX真诚对话的机制一朝不建立,那品牌就一朝难以从花钱买吆喝的漩涡里挣脱。


品效分化:从「ALL-IN线索」到「ALL-IN卖车」


对于很多传统品牌来说,越是身处难以招架的新能源转型阵痛期,越是倾向于把营销势能和媒介投放一股脑地导向线索转化的黑洞,并在CPL一路走高的螺旋中怅然若失,而带着这种别扭的心态去计划上海车展的营销时自然容易失焦。

这种ALL-IN线索的思路和头部品牌的根本差别在于没有真正从营销层面理解自己与卖车之间的关系,「卖车」的本质是相当高维度的「品效合一」,包含了上到品牌声量势能下到“卖点-传播-种草”的一整条营销链路和相应的打法,这就是为什么你能在北京车展上看到很多的品牌销售纷纷化身云观展导游,掏出手机声情并茂地直播,而消费者观感并不差。而当卖车被异化和降维成了「线索」这一个媒介指标,并被赋以本不应有的超高重要性时,想再追赶上行业领先品牌自然是痴心妄想。


图源见水印

站在展馆二层的连廊,俯瞰那些穿梭于中外展台间的西装身影,那些用多国语言书写的技术参数,构成了一幅产业变革的微缩图景。两年前丈量中国车的外资工程师或许不会想到,他们见证的不仅是几款新车的发布,而是一个时代的谢幕与新生。

当2025年的镁光灯亮起,这场关于汽车文明的对话,终于进入了平视的章节。


注:本文系广告门企业用户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作为该用户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