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AI 胖东来 京东 蒙牛 百年品牌广49告设计 茅台 群邑 母亲节 财报 泡泡玛特 adidas 五月天 京东外卖 认养一头牛
清除历史

庇虎品牌定位启示:ToB 品牌建设不是创造,而是锚定

郭毅

发布时间:2025-04-17 17:57


TOB营销

广告语不是要 “打动人心”,在 ToB 场景中,更重要的是 “打动决策逻辑”。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见了个招行的朋友,聊到一些品牌案例,还有什么大叔、什么什么华,这样一些品牌圈内的人物。同行相轻,我虽不入流,但多少也流露出不过如此的表情。然后朋友说,你也可以写啊,把你积累多年的东西写一写,知识也要沉淀。

回来之后,想想也是,我现在也到了大叔的年纪。韭菜不能只是你们割。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那就先从最近的案例来谈吧。


一、当 "正确" 成为陷阱:被误读的价值叙

庇虎,是中科元景智能(深圳)有限公司旗下火灾风险防控的服务品牌,通过消防物联网智能终端,SaaS云平台、线下安全员的部署,针对三小场所、城中村、老旧小区等场所提供从监测到预警,到处置的全流程闭环服务。真正打通了基层火灾风险防控的最后一公里。

最早介入庇虎的任务是重新整理公司简介,从资料中看到了庇虎的一句广告语——庇护您的生命财产安全。


IMG_5939.jpg


说错吧,肯定也没错,咱做火灾风险防控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庇护万家灯火,守护生命财产安全?但你就会觉得就差那么点意思,听起来更象保险公司。

好在广告语这事,老板也没说给我什么KPI,我也没费劲去搞文字游戏,而这在过去广告公司的大多经历中,面对广告语这种明确的甲方需求时,有时候就沦为一场文字游戏。

广告语这事呢,其实在企业的业务逻辑中,也不是非有不可的事,“八月十五捉个鳖,有它没它照过节”。


不用去钻牛角尖,那就干点别的事。到市场中去,到城中村中去,那里有广阔天地。


b135a30378eb177cde256d1a80b59672.jpeg


我一次次的去到城中村,坐上安全员电动车的后座,穿梭在城中村的街头巷尾,象一个搭乘摩的外地游客,好奇的记录着原住民的烟火生活,在一旁观察整个服务流程,观察三小场所、出租屋那些业主细微的表情变化,去感受他们对服务的认知。去体会安全员在服务工作中的意义。


在我听到“街道让装的,要检查,反正也不花钱”时—— 这句话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我的认知盲区:终端用户的被动性,让“庇护您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面向 C 端的温情表达成了空中楼阁。 —— 他们更像是政府安全政策被动的执行者,而非主动的服务购买者。当业务路径显示出 "政府才是真正的决策中枢",原有的价值叙事立刻显现出结构性失衡:我们在向不需要的人诉说正确的事。


7M408651.jpg


后来我也曾冒出过“防患于未燃”这么一个念头,试图用成语的文化穿透力强化记忆点。但后来再一反思,这好像与传统消防并无二致,这句话就像在迷雾中举着灯笼,照亮的只是自己的影子。


二、角色觉醒:在政府采购链条中锚定坐标


"运用财政杠杆和政策引领,推动业主落实消防主体责任。"这是创始人任总经常传递的市场逻辑。甲方领导的话你得品,你得细品,得常品。解决之道,往往藏在其中。


WX20250417-175140@2x.png


这句话揭示的是政府采购模式的本质,我们的角色是政府对公共安全责任的专业外包。庇虎的价值不在于直接触达终端用户,而在于成为政府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我们的服务去延伸政府消防安全治理的触角,不仅仅在于(构建物联网的天眼)发现隐患,更是通过(安全员)即时处置的服务,从而形成完整、高效的火灾风险防控闭环管理机制。


于是“哨所”这一词语在我脑中浮现。既要具备敏锐的侦察能力,又要拥有即时的处置权限,更要建立畅通的联动机制。 "前沿哨所" 的角色定位,清晰界定了庇虎的三重价值:


  • 侦察兵的敏锐: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捕捉隐患信号,让隐患在萌芽阶段就被及时发现;

  • 指挥官的决断:对可控风险即时处置,将事故消灭在摇篮状态;

  • 通讯员的高效:对不可控风险快速预警,为政府应急体系争取黄金响应时间。


    3835ffb7e4332138fd6a4cdf8f548608.jpg


当 "火灾风险防控的哨所" 成为品牌定位的基石,广告语 "靠前服务 隐患必除" 便应运而生。前者建立视觉化的专业形象,后者强化行动导向的价值承诺,共同构建起政府视角下的安全防控坐标系 —— 这里的 "靠前",既是物理空间的前端部署,更是治理思维的前置介入;"必除" 不是盲目自信的口号,而是基于技术能力和服务体系的专业承诺。


这一角色的品牌定位与价值体系的建立,也完成了庇虎至上而下的统一的自我认知:我是谁,我提供什么价值?


二、ToB 品牌的定位要钻进客户的决策脑


与其说是一个创作过程,倒不如说是我对既存品牌的一个认知过程。是不断的否定与自我否定,不断迭代,蜕变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广告语需要 “打动人心”,但在 ToB 场景中,更重要的是 “打动决策逻辑”。明确自身在服务链条中的定位:以政府为主体的采购,他们需要的是能嵌入现有治理框架的专业表达 —— 不是感动,而是认同;不是共鸣,而是匹配。


就象几日前与招行好友又回顾了当年在服务招行私行时团队创作的“助您家业常青,是我们的份内事”这句slogan。其实也是遵循这样思考逻辑:


“我服务谁?—>我扮演什么角色?—>我提供什么价值?”


没有花哨的品牌工具,只是一个简单朴素的的思考链条。(对招行私行案例感兴趣的,可以留个言,留待下回分解)


回顾这句话广告语,它不再是文案技巧的产物。是长达三个月扎根业务的观察结晶。真正的品牌定位,始于放下广告人的套路,穿上客户的鞋子走进现场,在数据与现实的碰撞中,打捞那个早已存在却未被言说的真相。——Salvation lay within

8e8c08e47621cb12f18c429603b0d6e0.jpeg

这或许就是 ToB 品牌建设的本质:不是创造概念,而是成为客户决策坐标系中那个不可或缺的锚点。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