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小米YU7 Ultra曝光,雷军彻底不装了
发布时间:2025-04-24 14:37
作者 | 刘三关
来源 | 公关头条(ID:PR_toutiao)
2025年的新能源战场硝烟弥漫,而小米YU7却以一种“诡异”的姿态游离于风暴之外——
连续缺席上海、苏州国际车展,网上甚至出现了YU7回炉重造的传言。
正当业界猜测小米第一辆中大型纯电SUV是否胎死腹中时,一组全新的YU7伪装车谍照突然引爆网络。
起初,大家根据车型判断,这是一辆普通版本的YU7测试车。但眼尖的网友发现了这款车的不同:
采用了与小米SU7 Ultra同款 21 英寸锻造轮毂,而且该车的后轮眉还有宽体的设计,这一系列 “超规格” 配置让不少人认定,这就是小米YU7 Ultra版的测试车。
U7 Ultra浮出水面
雷军再次亮出底牌
尽管消息尚未经过官方认证,但对于这次的“YU7 Ultra”路演,大部分网友还是选择了相信,毕竟YU7的谍照早已曝了个精光,此次路演何必多此一举上伪装呢?
“直接看后轮胎宽度,不低于305的话肯定就是ultra版本了。”
“看前刹车和轮毂,ultra无疑。”
若网友们的猜测属实,小米 YU7 Ultra 的定位将远超普通版。
参考小米 SU7 Ultra 的定价策略(52.99 万元起,直降 28.5 万元后 2 小时狂揽 1 万订单),YU7 Ultra 的价格可能突破 50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高性能版和蔚来 ES6。
不过,也有的网友对YU7 Ultra的颜值并不买账:
“这个后轮眉宽体这么突兀啊。”
其实,关于小米YU7 Ultra外形的猜想,车圈的渲染大神糖臂当车去年年末早已释出相关谍照。
明显是受到SU7 Ultra的影响,谍照的设计采用了与SU7 Ultra同样轮毂、包围、尾翼、刹车等的元素让小米YU7 Ultra版的颜值更加耐看与协调。
在性能上,三电机系统或将成YU7标配,参考SU7 Ultra的“超频版”骁龙动力架构,YU7 Ultra综合功率可能突破1000kW,零百加速直逼2秒级,直接叫板特斯拉Model X Plaid。
再加上前唇导流槽、主动升降尾翼、车顶镂空扰流板,风阻系数有望压至0.24-0.26Cd,逼近Model Y的0.23Cd。
普通版YU7已搭载101.7kWh麒麟电池,Ultra版或升级至120kWh,CLTC续航突破900km,配合800V高压快充+ 5C 超充技术可实现5 分钟补能 220km。
智能驾驶方面,有消息称YU7 Ultra可能搭载英伟达 Thor芯片,实现 2000TOPS 算力,支持城市 NOA 无图化。
此前有用户吐槽SU7 Ultra的自动泊车,对立体车位识别率不足,YU7 Ultra若想对标华为ADS 3.0,算法迭代压力不小。
质疑声、谣言不断
小米 YU7不逾期
YU7 Ultra能否成功问世,必须要看YU7的市场表现。
作为小米的第一款SUV,YU7尚未上市已经成为车圈当红炸子鸡。
随着外形、内饰、配置的逐步曝光,这辆呼声极高的网红神车,还是无可避免地遭受到质疑。
YU7的前脸延续了SU7的“水滴大灯”,新增的十字形风道灯设计成了点睛之笔,科技感十足,网上风评出奇的一致好。

但车尾的U型尾灯+双层扰流板组合却遭遇了两极评价。

喜欢的网友觉得这样有未来感,相当耐看;特别是在贯穿尾灯两端的半括号形状的后转向灯,辨识度很高。
不喜欢的则觉得与整车外观不协调,像鲶鱼须,廉价感太强,太像十代索纳塔...
但是,网友们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就是作为一款中大型SUV,YU7的刹车灯和车尾转向灯显得太过小气,需要改进。
或许是因为网友的讨论声过于激烈,这辆万众期待的新能源神车竟然传出了跳票的谣言:YU7的上市时间从原定的6月延迟至8月。
更有所谓的知情人士透露,小米YU7 需依赖二期工厂生产,但南京工厂二期工程的激光焊接车间仍在调试,使得小米不得不暂缓 YU7 的量产计划;
原计划搭载在 YU7 上的英伟达 Thor 芯片首次流片失败,量产推迟到 5 月,也被认为可能影响车辆生产;
并且,小米还被曝出注册了 “全域投影座舱” 专利,让人猜测其小米是否要对 YU7 回炉改造,融入更多新技术。
加上这两天YU7连续缺席上海、苏州国际车展,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那句“别着急,该来的会以最好的状态来”,让越来越多人相信了YU7上市延期的传言。
面对谣言,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今日发文澄清:“我们的YU7上市发布时间并未改变,依然是雷总此前预告的今年6-7月。”

不逾期的小米 YU7,依然是下半年新能源市场的头号潜力股。
新能源牌桌混乱
小米尚未坐稳
3月29日SU7爆燃事故后,小米汽车遭遇品牌的至暗时刻。
数据是信任危机的最直接体现:
4月首周,小米汽车周销量腰斩,跌至0.5万辆,在新能源销量榜上的排名滑落至第 7 位,创下近两个月的新低;

与此同时,投资者日的紧急延期消息不胫而走,港股股价一周内暴跌 18%,市值蒸发超 600 亿港元,资本市场的焦虑可见一斑。
环视当下的新能源市场,新旧势力的 “绞杀战” 正打得火热。
华为系的狙击尤为猛烈,问界 M9 Ultra 版以 48.8 万元的定价强势入场,搭载的华为 ADS 3.0 智驾系统,直指小米 YU7 Ultra 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软肋;
另一边,理想 L6 凭借 “无续航焦虑” 的核心卖点,上市首日订单便突破 3 万,精准收割家庭用户市场。
在技术与品牌的双重较量中,若小米不能在智能驾驶领域打出差异化优势,极有可能陷入 “硬件堆料选手” 的尴尬境地。
新能源战争的残酷法则从未改变:没有永远的赢家,唯有永恒的迭代。
从某种意义上说,SU7 是小米叩开造车大门的 “敲门砖”,而即将登场的 YU7,才是验证小米能否在新能源赛道定义未来的关键筹码。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消费者的严苛审视,YU7 的发布不仅关乎一款车型的成败,更承载着小米汽车在混乱牌桌上,实现突围的重要使命。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