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品牌启动升级战略,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新闻资讯,也是很多品牌营销从业者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命题。那么,大家是否深入思考过:什么是品牌升级?为什么要进行品牌升级?如何进行品牌升级?
今天,带大家来看看品牌升级的那些事儿。
从韩国三星电子凭借技术革新实现从OEM代工厂到全球科技巨头的跨越,到中国羽绒服品牌高梵通过产品升级抢占高端市场,品牌升级的实践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商业变革。
它既非对既有品牌资产的简单修缮,亦非对流行概念的跟风复制,而是企业围绕消费者价值认知重构、行业竞争格局重塑与战略转型目标达成的系统性进化工程。
一、什么是品牌升级?
品牌升级(Brand Upgrade)是指企业在动态商业环境中,通过系统性地优化重构品牌定位、视觉形象、产品服务、市场传播、体验系统与组织能力等多个维度,以适应市场变化、消费者需求升级或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最终实现品牌价值跃迁、生态位重构与商业竞争力提升。
其本质是通过重塑品牌价值体系,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用户认知度,让品牌从“功能载体”向“意义载体”进化,从而实现品牌资产的增值。
强化品牌差异化: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提升品牌价值:通过创新和优化,增强品牌的溢价能力;
适应市场变化:应对消费者需求、技术迭代或行业趋势的演变;
传递新战略方向:通过品牌升级反映企业的业务转型或全球化布局。
二、为何要进行品牌升级?
品牌升级是价值主张的再定义与再表达,是品牌从功能载体向意义载体的深度进化。在消费主权时代,品牌已超越产品属性,升维为消费者自我表达的媒介与价值观共鸣的载体。传统定位理论中“抢占心智空白”的逻辑,正被“价值共创”与“意义构建”的新范式所取代。
消费者对品牌的期待已从“功能满足”转向“精神共鸣”,从“产品消费”转向“文化认同”。这种转变要求品牌升级必须突破产品功能维度,深入消费者精神世界,通过价值观的提炼、传播与践行,构建“品牌即我”的价值认同体系。
此外,品牌升级亦是战略转型的视觉化与体验化呈现,是品牌从商业符号向生态节点的系统转型。当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跃迁,从产品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时,品牌必须作为战略先锋,通过符号系统、空间叙事与消费者建立新对话。
这种对话需突破“广告传播”的线性逻辑,转向“场景营造”的立体化交互,构建“产品即场景、场景即服务”的价值生态。品牌升级不仅是形象重塑,更是战略意图的具象化表达,是品牌在商业生态中重新定位、重构关系、创造价值的战略行动。
更深层次看,品牌升级是商业生态位的动态迁移与价值网络的重新打造。在红海市场中,品牌需通过价值创新开辟新赛道,从“价格竞争者”转型为“价值创造者”,从“资源占有者”转型为“生态构建者”。
三、如何进行品牌升级?
品牌升级是企业在动态市场环境中实现价值跃迁的系统性工程,需从战略内核到用户触点进行全链条重构。其核心逻辑在于突破传统的“形象优化”思维,而转向“价值生态”的深度塑造——通过战略洞察校准升级方向,以技术赋能与文化深植重构价值主张,用视觉符号承载战略意图与文化基因,在体验场景中完成从交易到价值共享的转型,最终通过内容生态与数据驱动实现传播模式的范式迁移。
战略洞察是品牌升级的锚点。为此,企业需穿透市场表象的重重数据,在技术变量、消费代际与竞争格局的交错中识别机遇:既要捕捉AI、区块链、VR、绿色科技等颠覆性趋势对行业规则的重构,也要理解Z世代“悦己消费”“文化认同”等深层需求,更要通过价值网络地图定位生态位空白。
企业需对品牌资产进行立体审计,量化显性价值(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同时,挖掘隐性资产(如老字号的技术专利、匠人精神),并诊断品牌认知与战略目标的冲突(如传统的“技术领先”标签与年轻化转型之间存在的认知落差)。
研判组织能力的适配性同样关键,企业需评估技术研发投入、跨部门协作机制等创新要素,并判断组织文化与品牌升级目标是否能够适配。
价值主张重构是升级的灵魂。企业需突破功能堆砌的窠臼,构建“技术-文化-体验”三位一体的价值体系。
技术驱动型升级需将硬核参数转化为可感知的价值场景(如华为“超感知影像”技术通过“拍月亮”功能具象化),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实现民主化(如大疆“一键成片”让普通人也能创作专业影像),并将技术责任融入品牌基因(如特斯拉开源专利推动全球新能源生态)。
文化赋能型升级则需完成传统符号的现代化转译(如故宫文创用“萌萌哒”雍正表情包对话年轻群体),渗透亚文化圈层(如泡泡玛特以盲盒经济构建Z世代情感联结),并在全球化中实现文化在地化(如可口可乐“昵称瓶”在不同国家采用本土化表达)。
生态价值升级,则要求企业从产品供应商转型为价值网络构建者(如小米“手机+AIoT”战略连接亿级设备),通过用户参与创造增量价值(如蔚来“用户信托基金”让用户参与品牌治理),并输出行业标准推动行业进化(如华为云赋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视觉系统迭代是价值的外化表达。升级需超越符号美化,构建承载战略意图与文化基因的立体语言体系。
核心符号的强化需兼顾全球化与数字化适配(如星巴克简化双尾美人鱼LOGO提升数字传播效率),动态符号的开发要形成可延展的视觉资产(如苹果“圆角矩形”设计语言贯穿硬件、软件、空间),跨媒介符号的适配则需确保包装、广告、终端的一致性(如可口可乐“弧形瓶”百年未变的视觉基因)。
文化符号的转译需从非遗、哲学中提取基因(如花西子将“东方园林”意境融入产品设计),嫁接赛博朋克、元宇宙等亚文化形态(如李宁与敦煌研究院联名推出“飞天”系列),并在海外市场融合在地文化(如麦当劳印度门店推出“麦香薯饼”并采用咖喱色调)。
体验符号化要求空间叙事传递价值(如茑屋书店以“生活提案”重构书店场景),交互设计创造沉浸感(如Nike App AR试鞋强化“运动科技”认知),感官联动构建多维度体验(如蔚来汽车通过NOMI语音助手、氛围灯、香氛系统打造“第三空间”)。
体验系统升级是竞争壁垒的核心。企业需突破服务优化的局限,构建“产品-服务-内容-社群”的价值生态。
产品体验升级要将技术参数转化为情感价值(如戴森吹风机“快速干发不伤发”传递“关爱女性”理念),从一次性交易转向订阅制(如Netflix会员制持续提供内容服务),并内置社交功能(如Keep运动APP“打卡挑战赛”增强用户粘性)。
服务体验升级需实现全链路触点管理(如海底捞通过极致服务重塑餐饮行业标准),基于大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亚马逊推荐算法提升购物效率),并延伸服务场景(如屈臣氏“云店”实现1小时闪电送)。
内容体验升级要激励用户生成内容(如小红书“种草笔记”构建消费决策入口),打造品牌自有IP(如红星美凯龙“爱家日”情感营销),并布局元宇宙等虚拟场景(如Gucci在Roblox推出虚拟时装秀)。
社群体验升级需通过圈层文化增强归属感(如哈雷摩托“骑行俱乐部”构建用户文化),建立用户共创机制(如小米“米粉社区”收集产品建议),并让用户成为利益相关者(如蔚来“用户信托基金”参与利润分配)。
传播模式革新是品牌价值共振的放大器。企业需突破流量购买的短视逻辑,构建“内容生态+数据驱动+用户共创”的立体化传播体系。
内容生态建设要融合PGC(如苹果“Shot on iPhone”系列广告片)、UGC(如抖音“挑战赛”单日实现百亿次播放)、OGC(如完美日记与李佳琦合作打造“国货之光”人设)与AIGC(如百度“文心一格”生成品牌海报),形成内容矩阵。
数据驱动传播需构建用户360°视图(如快消品牌“一物一码”收集消费数据),用智能投放优化ROI(如巨量引擎实现千人千面广告),并通过MTA归因模型量化渠道价值(如某美妆品牌发现小红书种草对天猫销量的转化率达35%)。
用户共创传播要将内容生产权下放(如可口可乐“Share a Coke”活动允许用户定制瓶身标签),将用户转化为传播节点(如蜜雪冰城“魔性主题曲”引发自发传播),并建立价值反哺机制(如乐高Ideas平台用户创意被采纳可获1%销售额分成)。
公域私域联动需通过信息流广告、直播带货捕获新客(如完美日记抖音投放爆款单品广告),用企业微信、社群沉淀私域流量(如瑞幸APP积累3000万+私域用户),并打通全域数据实现“广告-小程序-门店-社群”闭环(如屈臣氏“云店”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
四、注意品牌升级的风险控制
品牌升级需保持战略定力与变革勇气的双重平衡,既需突破传统认知边界,以创新突变适应环境变化,又需坚守核心价值基因,以稳定性建立信任基础。这种平衡需建立在对品牌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之上,需通过“核心价值锚定”与“创新边界探索”的协同实现。品牌升级的风险控制本质是品牌战略的动态调整,是从“盲目跟风”向“理性进化”的转型。
组织能力升级是品牌升级的保障与支撑,是品牌从战略执行到价值创造的柔性化转型。在品牌升级过程中,企业需构建“消费者洞察-产品创新-营销传播-服务体验”的敏捷协同机制,实现从需求发现到价值落地的闭环管理。这种组织变革需突破部门壁垒与层级限制,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柔性组织,通过数字化中台、跨部门战队、敏捷决策机制的建立,实现组织能力的系统性升级。组织能力升级的本质是品牌战略落地的保障,是从“职能分割”向“价值共创”的转型。
效果评估需构建动态监测与量化反馈的双重体系,是品牌从价值主张到市场验证的系统闭环。在品牌升级过程中,企业需通过数据洞察与消费者反馈,实时调整升级路径,验证升级效果。这种评估需突破“短期销量”的浅层指标,转向“品牌价值”的深层评估,通过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溢价能力的综合衡量,实现品牌升级效果的量化反馈。效果评估的本质是品牌战略的持续优化,是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的转型。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