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中国制造业出海经历了几次浪潮?
发布时间:2025-05-08 09:30
这是邹叔说出海第1季:出海的时代背景与红利,今天和你聊聊中国制造业出海经历了几次浪潮?
1.义乌,一张写在塑料袋上的国际订单
2003年,一个来自非洲的黑人小哥来到义乌采购市场,语言不通、单子也没打印。
他就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上面用水笔写着十几个英文单词:“Red cap,Green whistle,Plastic ball…”
摊主看了一眼,咧嘴一笑:“这不就是红帽子、绿哨子、塑料球嘛!”
一个单子当场敲定,现金交易,当天发货。
这大概就是“世界找中国买货”的一个开端,是中国制造第一次“低调出海”的微缩模型:不讲品牌,不谈系统,靠的是便宜、快、全,还能现场装货。
义乌就是这样,从一个卖鸡毛掸子的县城,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中国制造怎么从“家门口做买卖”走到“全球跑马圈地”,这条路到底经历了什么,拐过哪些弯,踩过哪些坑,又孕育了哪些时代红利。
2.第一阶段:我们只想赚点加工费(1978-2001)
“Made in China”最初的逻辑,叫:低成本+低门槛+低技术+高人口红利。
1978年改革开放,最先动的是东南沿海: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特区挂牌,“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商业模式。
比如你是美国人,你有个玩具的订单,不知道哪儿做?来中国啊!
你出设计,我们出工厂;你出订单,我们出劳动力。
于是一个又一个的富士康、鸿海、伟创力、比亚迪、立讯精密诞生,帮人代工。
别笑,那个年代,“打螺丝”真的是最体面的出路。
数据显示:
1990年,中国外贸出口总额为620亿美元;
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那年),出口额已经暴涨到2661亿美元。
出口额翻了4倍,中国制造正式“走出去”,但角色是:代工厂,打工人。
我们赚的,是最薄的一层皮——加工费。
3.第二阶段:我们也想讲讲品牌故事(2001-2010)
2001年,中国加入WTO,门一开,世界蜂拥而入,中国企业也开始琢磨:我能不能不光打工,还能打天下?
于是,品牌梦开始发芽。
这个阶段,有两个关键词:
出货更多;利润仍薄。
你可能听说过“温州皮鞋”“福建运动鞋”“南通家纺”“义乌小商品”这些词——没错,那时候我们开始大规模出货,但品牌仍弱,都是ODM(原始设计制造)或OEM(代工生产)。
最出名的案例是谁?李宁。
2004年,李宁在法国开了第一家海外旗舰店,憋着一口气要和耐克、阿迪掰掰手腕。
但结果是:口碑不错,销量拉胯,几年后就悄悄关店。
为什么?一句话:
我们太懂“工厂思维”,却不懂“用户思维”。
我们擅长的是“造”,不擅长的是“卖”。
4.第三阶段:跨境电商觉醒,“互联网+制造”爆发(2010-2020)
电商这一枪,打得漂亮。
2010年前后,AliExpress、敦煌网、Wish、Lazada、Shopee这些平台陆续上线,中国卖家终于有了绕过中间商、直面终端客户的通道。
特别是亚马逊FBA模式兴起后,让无数中小卖家有了做“全球生意”的可能。
这时候,有个传奇故事:
一个河北石家庄做婚纱的厂子,在淘宝卖不动,干脆放到AliExpress上卖给老外,结果爆单了。
因为老外不讲究“定制”,直接下单,收货就穿。
关键是,他们能接受150美金一条的价格,而在国内才卖300块人民币。
于是老板感慨:
“同样的货,国内嫌贵,老外觉得便宜。这不卖国外,那不是傻子?”
金句来了:
“出海的起点,不是梦想,而是利润。”
这一阶段,中国制造+互联网+平台能力,打出了第一波“跨境电商红利”。
5.第四阶段:品牌觉醒,独立站、新国货、全链出击(2020-至今)
2019年后,几个现象开始涌现:
SHEIN靠算法卖服装,成了美国Z世代最爱的快时尚;
安克从3C配件切入,在美国卖出了品牌溢价;
极兔用价格战拿下印尼,反手杀入国内快递市场;
拼多多用Temu杀进欧美,正在重写“谁来定义中国产品”的故事。
这时候的中国出海,不再是“我能做得更便宜”,而是:
“我能做得更快、更潮、更懂你。”
我们开始懂得什么叫:用户增长、品牌定位、独立站投流、KOL营销、供应链柔性化、国际人才配套。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中国制造出海的四次演进:
1978-2001:世界要我制造,我靠劳动力出海;
2001-2010:我也想做品牌,但缺经验和土壤;
2010-2020:电商帮我绕过门槛,直达用户;
2020-现在:我用独立站+品牌+供应链再出发。
从“打螺丝”到“打天下”,我们用了40年。
现在的中国制造,不再是“便宜货”的代名词,而是“高效、成熟、能升级”的产业链象征。
而现在的新机会,是:用中国制造,讲中国品牌,做全球生意。
6.制造业出海,是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如果说,过去的出海,是靠低价抢市场;现在的出海,是靠技术、品牌和文化赢得尊重。
中国制造业的出海史,其实是一部“逆袭史”。从义乌的小商品,到华为的5G设备;从海尔的冰箱,到比亚迪的电动车……每一次突破,都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一小步,却是中国制造崛起的一大步。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制造业出海,不止是中国经济的未来,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姿态。”
邹叔,出海战略与海外营销专家,10年出海人,原上市公司CMO。
千万级外贸与跨境电商合伙人,在新加坡、越南、马来、日本、巴西等国家均有合伙业务落地,著有《TOB营销增长》、《出海不出局》。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