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300块1张,撕拉片成了年轻人的“纸片茅台”
发布时间:2025-05-08 17:11
最近,撕拉片的风又被吹起来了。
二手平台上,撕拉片相纸最高卖到了3000元1盒,而原价仅70元左右。
在写真馆里,体验一次撕拉片则要几百到上千元不等。

图片源于网络
社交平台上,明星们也纷纷晒出自己的撕拉片写真,把这波热度彻底引爆了。

什么是撕拉片?
撕拉片(Peel-apart film)由宝丽来创始人埃德温·兰德于1947年发明,其核心在于化学显影封装技术:
拍摄后需手动撕拉相纸,静待数分钟显影,最终生成影像。
这一技术曾颠覆传统暗房冲洗流程,成为商业摄影的“黄金标准”。

著名摄影师如安塞尔·亚当斯、安迪·沃霍尔都曾是撕拉片的拥趸。

后来,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宝丽来宣布破产,富士停产撕拉片。
生产线中断后,撕拉片全球仅余约50万张库存,再加上其本身是有保质期的,过期胶片显影效果不可控,也就有了“用一张少一张”的说法。

三个关键因素——颜值经济、FOMO心理与明星种草
1、颜值经济:自带复古滤镜
撕拉片的化学涂层让其自带磨皮柔光滤镜。
配合过期胶片的随机色偏与斑驳纹理,形成独特的“氛围感美学”。
而在社交平台上,“冷白皮”、“电影感”等都是热门标签,许多年轻人热衷于拍摄胶片风格的写真,为的就是这份“呼吸感”和“故事感”。

撕拉片“自带复古滤镜”的效果,精准击中了这一审美点。
ccd相机的爆火,也是同样的道理。

2、FOMO心理:人为制造稀缺性
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状态。
而撕拉片“全球库存仅余50万张”,号称“拍一张少一张”,这就相当于是泡泡玛特发了一款限量版永不复刻的藏品,让人忍不住想买单。
“稀缺性本身就是价值的来源,它意味着你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东西”。
同时,撕拉片因为化学显影的特质,让出片过程堪比“开盲盒”,惊喜感和仪式感拉满。
多种心理状态叠加,给一张撕拉片装上了价格飞轮。

3、明星种草:形成顺从机制
金靖、林允、吴昕、张凌赫等众多明星的种草,是引爆这股风潮的关键因素。
目前,#撕拉片#话题在小红书已经突破4.6亿浏览量。
明星种草的背后,其实就是顺从机制:
·从众
从本质上来说,从众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是人类的天性,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安全感。
所以品牌会通过种草营造一种“这个产品是大众之选”的假象,让消费者觉得可靠。
而在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的今天,从众又衍生出了分支:从小众。年轻人为个性买单。
明星的加入让撕拉片变成了表达个性的优选,小红书#撕拉片#话题下大部分内容都在强调“小众”、“高级”。

·从阶
这里的阶,说的是阶层。
比如我想拍一组写真,我会往两个方向考虑:
一是自己的同学朋友、网上的同龄人都在拍什么风格的照片,因为我们是同一阶层的;
二是明星们都在拍什么风格的照片,因为他们接触到的资源多,我们在潜意识里觉得明星的阶层在我们之上,想去模仿。
那撕拉片就会进入我的考虑范围。

·从贵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消费者从的一定是明星名流或者他所在圈子里最权贵的人。
为什么品牌热衷于请明星顶流代言,因为要给消费者暗示:
你和他们用的是同一款产品,你们是同一种人。
他们都在用撕拉片,我自然也要用。

写在最后
撕拉片的火爆,本质是市场对怀旧情绪的又一次收割。
“拍一张少一张”,实则是“拍一张钱包里少三张”。
比起撕拉片,我们的人生才是真的“过一天少一天”,这才是需要珍惜的东西。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