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AI 京东 百年品牌广49告设计 胖东来 财报 adidas 泡泡玛特 五月天 蒙牛 茅台 群邑 京东外卖 母亲节 美团闪购
清除历史

小米SU7 Ultra车主联合退车,雷军天塌了

发布时间:2025-05-12 11:37


作者 | 刘三关

来源 | 公关头条(ID:PR_toutiao)  


小米汽车又摊上事儿了。


今日,多名网友发布视频,要求小米SU7 Ultra退车,并怒斥小米汽车存在虚假宣传或表达失误,认为企业不应让消费者为其过失买单。

 image.png


部分网友晒出订单截图,甚至有几十名车主在三分钟视频中集体声明退车;还有网友建立退车群、委托律师维权。


这场自2024年SU7上市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将雷军和小米汽车推至悬崖边缘。


雷军,似乎玩不转了。



1.png

SU7 Ultra车主联合退车

问题出在哪?


事件的导火索,4月30日小米汽车通过OTA推送了1.7.0版本更新,针对 SU7 Ultra推出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功能。


这一功能将车辆原本宣传的1548马力限制在900马力,要求用户在指定赛道(全国共8条指定赛道)达成官方圈速(如浙赛1分46秒内)方可解锁全部动力



消息发布迅速引发大量车主抗议,尤其是那些身处没有认证赛道城市的车主,他们认为小米单方面修改产品功能,在销售时未告知相关限制条件,单方面把SU7 Ultra的马力阉割掉,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面对车主的强烈不满,5月7日,小米汽车回应称,已暂停该版本推送,并计划在4-8周内通过新版本解决问题。对于已升级用户,除修复功能外,还将提供5000积分、洗车机及免费取送车服务。


法律人士指出,小米未在购车协议中提前告知解锁条件,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车主们对这一回应并不满意,认为小米没有真正解决他们的核心诉求,即恢复宣传的动力性能且不应设置不合理的解锁门槛。


在选装配件方面,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也引发轩然大波。


该前舱盖售价4.2万元,官方宣传其能提升下压力和操稳性能,在空气动力学上具有卓越表现,可有效导流散热,为车辆在高速行驶和赛道驾驶时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性能支持。


但4月,随着车辆交付使用,有博主对其进行实际测试发现,用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纸巾毫无反应。



还有车主拆解后发现,所谓的 “双风道高效导流” 碳纤维开孔,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未能产生下压力,敢情4.2万元买了个“装饰件”?


5月7日晚,小米汽车针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作出致歉:



小米推出两项解决方案:


一是未交付订单用户,即日起至订单交付前,可通过官方渠道申请将碳纤维前舱盖改配为铝制材质,享受限时免费改配服务;


二是已提车及锁单用户,对于在5月10日23:59:59前确认选装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含已提车用户)的车主,将统一赠送 2 万小米汽车积分(可等额抵扣车辆保养、精品选购等费用),以表诚意。


不过,车主们普遍认为2万积分(价值约2000元)的补偿与他们选装时付出的4.2万元费用相比,差距悬殊,因此不接受这一补偿方案。



综合动力限制与选装配件功能不符这两大问题,以及小米官方不尽人意的补偿方案,这几天一直在持续发酵。


今天车主们最终联合起来,发出了强烈的退车诉求,将小米汽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png

从“封神”到“翻车”

雷军的营销失灵了?


自雷军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汽车起初一路顺风顺水。


凭借小米品牌在数码领域积累的庞大粉丝基础,以及雷军个人强大的号召力,小米 SU7 发布后,凭借超高的颜值、出色的性能和丰富的话题性,销量一路攀升。


2 月 27日SU7 Ultra发布,其顶级的性能参数更是让雷军在车迷心中的地位达到新高度,尤其是52.99万,让无数米粉欢呼,小米汽车成功进入高端市场。


但到了3月29日,小米的强势戛然遏制。一辆小米SU7在高速上发生碰撞后爆燃,造成3人遇难。


尽管事故原因尚待进一步调查,但此巨大舆情冲击仍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了破坏。

 image.png


消费者开始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产生质疑,原本因高性能而被吸引的潜在客户,此时也开始犹豫。


如今,SU7 Ultra又出现动力限制和配件功能宣传失误的问题。


曾经信赖雷军、信赖小米品牌的消费者,感觉受到了欺骗,变得失望,这也直接导致了车主联合退车事件的爆发。


雷军的营销,在风云变幻的车圈,开始失灵了。


3.png

车圈,正在回归产品本质


从此次SU7 Ultra车主联合退车可以看出,车圈正逐渐回归理性,回归产品本质。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各大车企热衷于营销概念,智能驾驶、高性能等宣传口号铺天盖地。

 001Un9Srly1i17sm4s5nzj61900u0qaz02.jpg


消费者在这些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下,容易冲动消费。


但随着市场的成熟,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他们开始关注产品实际性能是否与宣传相符,车辆安全性、可靠性等核心要素是否达标。


对于车企而言,依靠营销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消费者眼球、提升销量,但从长远来看,只有扎实做好产品,才能穿越周期,真正“挤上牌桌”。


车企要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把控以及用户体验提升上,而非单纯依赖营销手段。


而对于小米汽车来说,如何妥善解决此次车主退车危机,重拾消费者信任,将是雷军接下来面临的最大难题。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点赞 1
收藏
微信分享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