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母亲节 五月天 肯德基 百年品牌广49告设计 泡泡玛特 520 茅台 群邑 京东外卖 刘亦菲 WPP 蒙牛 AI 金瞳奖
清除历史

“捂嘴”10万黑粉,雷军害怕了

发布时间:2025-05-15 11:27


作者 | 刘三关

来源 | 公关头条(ID:PR_toutiao)  


近日,雷军更改了微博设置,仅允许关注满100天的粉丝评论。

 


这一操作,引发了粉丝和媒体的无限遐想:


向来在社交媒体上较为活跃,与米粉频繁互动的雷军,为何要将新粉和路人拒之门外?是在躲避扑面而来的质疑声吗?

 image.png


这很难不让人将其与小米 SU7 Ultra近期一系列负面舆论冲击联系起来。


据闪电新闻报道,小米车主退车事件相关信息为10.56万条(截至5月11日)。


流言蜚语的风暴,终究还是让雷军选择筑起一道“评论防线”。


1.png

“虚假”宣传和退车狂潮

让小米汽车陷入至暗时刻


小米SU7 Ultra作为小米汽车冲击高端市场的重磅产品,发布之时风头一时无两,成为2025年至今讨论度最高的“神车”,没有之一。


其中,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是宣传中的一大亮点。


当时官方宣称该部件“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采用“赛车级碳纤维材质”,双风道可实现“高效导流空气”,还能“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



雷军在3月直播中也强调了“内部结构改动”。

 


这个话术勾起了米粉的兴趣,不少人冲着这些赛道级功能,心甘情愿地掏出高额选装费用。


然而,部分米粉满心欢喜提车后,却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大相径庭:


有车主展示了烟雾测试视频,当鼓风机直吹前舱盖挖孔区域,气流未形成有效导流,纸巾紧贴孔洞纹丝不动,与小米官方宣传的 “双风道高效导流” 功能大相径庭;

 


有博主在视频中使用烟雾发生器对 SU7 Ultra 前舱盖进行可视化测试,结果显示气流仅在挖孔区域短暂停留,未形成持续导流;



经第三方机构拆解检测,该部件仅比普通铝制机盖减重 1.3 公斤,这样的减重效果在车辆整体重量面前微乎其微。


并且,该部件并未通过任何赛道级性能验证,与小米所宣传的 “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等高性能不符。


面对车主们的质疑与愤怒,5月7日小米发布致歉声明,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主要满足造型需求”,仅提供“部分散热功能”,表示此前“信息表达不清晰”。



同时,给出应对方案:未交付订单可限时改配铝制前舱盖,但改配后车辆需重新安排生产计划与交付顺序;已提车和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该前舱盖的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价值2000元)。


但方案在车主眼中却被视为“打发叫花子”:2万积分与4.2万元选装费相比,简直天壤之别;而改配铝制前舱盖需重新排队等待30 - 40周,如此漫长的时间成本,根本无法接受。


目前,已有超过3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部分车主委托律师团队推进法律追责,网络上更是出现车主联合声明视频,晒出订单截图,言辞坚决地要求全额退车。

 


而在退车风波前,小米汽车曾深陷高速智驾事故3人身亡、私自通过OTA限制车辆马力等舆论风波。


一系列负面事件交织在一起,小米汽车陷入至暗时刻。



2.png

友商、黑粉齐施压

雷军腹背受敌


退车风波持续发酵,舆论场热闹非凡。


微博上,#数百名小米SU7Ultra车主要求无损退车#等话题阅读量攀升至数千万,其中掺杂对小米的指责与批评,很多人表示对小米品牌好感度骤降;

 


在小红书、抖音,车主维权视频广泛传播,车主们情绪激动,用亲身经历诉说着对小米宣传不当的愤怒与失望;


image.png


不少汽车博主制作深度分析视频,从技术原理、行业规范等专业角度剖析该事件,使得更多潜在消费者对小米汽车产品持怀疑态度。


不过,并非所有声音都是负面的。5 月 10 日下午,福建首台挖孔版小米 SU7 Ultra 车主发布微博,表达了对小米及雷军的支持:


作为拥有十多年资历的资深米粉,他表示看到雷军提及过去 1 个月是创业最艰难时期,内心触动颇深;并理解研发不易,相信小米能冲破困境。


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转发了该条博文,并表示:“有大家的支持,真好。感谢!” 由此可见,小米现阶段对这类支持声音的重视。

 微信图片_20250514154834.jpg


而在行业内部,友商们的举动也非常耐人寻味。其中竞品品牌莲花汽车的做法尤为引人关注,大有内涵小米汽车宣传问题之意。


5月8日,莲花汽车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则时长近1分钟的风洞测试视频。


6bc0240b25014a84b92bb42a17e59ab8~tplv-tt-origin-web_gif.jpeg


视频中,莲花旗下各款车型依次出现在风洞测试设备中,高速气流吹拂车身,通过烟雾等可视化手段,清晰展示出气流沿着精心设计的风道顺畅流动的效果,并配文“真风道,真下压力”


在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质疑的背景下,莲花此举被外界广泛解读为对小米的暗讽。


在友商的暗讽、黑粉的攻击下,雷军和小米汽车腹背受敌,压力空前巨大。



3.png

造车一年,起伏不断

小米正在走出至暗时刻


回顾小米这一年多的造车历程,可谓大起大落、惊险刺激。


从宣布造车时的备受瞩目,到SU7发布后的销量高涨,小米汽车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新能源最耀眼的超新星。


然而,近期一系列负面事件的集中爆发,让小米汽车瞬间从云端跌落。


面对舆论冲击,雷军自然不会袖手旁观。5月10日,其终于在微博公开回应:“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并透露因情绪低落取消会议、暂停出差及社交媒体互动。

 image.png


如今,设置仅允许关注满100天的粉丝可评论,足见这一系列事件对雷军的打击之大。


雷军和小米汽车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危机四伏但不是绝路。


纵观汽车工业百年历史,从来没有一家车企的造车之路是顺风顺水的。


特斯拉在成立初期,因电池技术瓶颈和产能地狱濒临破产,马斯克甚至一度考虑将公司卖给谷歌;


蔚来汽车也曾在 2019 年遭遇资金链断裂危机,创始人李斌被称为 “2019 年最惨的人”。


但正是这些至暗时刻,倒逼企业完成技术革新与管理迭代。如今的小米,也正站在这样的转折点上。


要赢回消费者信任,小米当务之急是妥善解决当前的危机。一方面要展现出足够的诚意,重新审视车主的退车诉求,给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对产品宣传进行梳理和规范,杜绝“虚假宣传”争议再次发生。


从长远来看,小米汽车还要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把控等方面发力,毕竟新能源汽车的终极较量,比的是技术的深度和产品的稳定性。


硬核的技术和产品,才能让小米打破 “科技公司不懂造车” 的魔咒。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点赞 2
收藏
微信分享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