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充电宝暴雷,击穿了消费品信任底线
发布时间:2025-07-04 09:41 浏览量:33
最近,一颗“小炸弹”点燃了整个消费圈的焦虑情绪。
不是新科技,不是AI突破,而是——充!电!宝!
是的,那个你我几乎每天随身携带的生活刚需,竟然一夜之间成了“高危品类”,掀起了一场消费品安全的大地震。
从高校通知到机场禁带,从品牌召回到3C认证撤销,……这不是电影,而是真实上演的“充电宝大地震”。
一系列连锁反应彻底暴露出:一个看似“成熟”的行业,也可能因信任失控而塌方。
这不仅是充电宝行业的危机,更是对整个消费品行业在“低价内卷”中失守品牌信任的集体拷问。

“刚需产品”,怎么成了“危险品”?
故事从2025年6月份,多所北京高校学生的通知开始:
“接上级主管部门提醒,近期发现20000毫安的罗马仕牌充电器在充电时,相较其他品牌型号充电器,更容易发生爆炸现象。”
6月16日,罗马仕宣布召回近50万台产品;安克创新紧随其后,召回超70万台。
更严重的是,罗马仕等多家厂商的3C认证被全面撤销,多个平台紧急下架相关产品。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这意味着什么?不仅是品牌召回,整个行业的流通、销售、运输、消费使用场景全部被波及,消费者不得不面对重新选择一个“有保障安全的充电宝”而发愁。
从智能手机时代的出行“救星”,到全行业敲响安全“警钟”,为何一个小小的充电宝行业,从“刚需”变成了“雷区”?
背后暴露的是当下对于消费品行业必须要警醒的现状:低价内卷竞争导致的严控带来的行业结构性塌陷。
先来看看这个市场拥有多么诱人的蛋糕:
充电宝能得到迅速发展,源自智能手机的兴起。
从2007年iPhone发布到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亿台,手机使用频率的增加,相应带来的续航焦虑,成了消费者普遍需求。于是,深圳华强北的配件工厂开始批量生产充电宝,仅一年时间,厂商从500家激增至3000家。
华宝新能、安克创新、罗马仕、绿联等品牌接连诞生;紧接着,大厂也入局,尤其是小米,在2013年推出69元高性价比充电宝,销量突破1000万台,直接“打穿”了消费者的价格心智。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更多人的手机续航焦虑,一个叫“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在资本的推动下也异军突起。在咖啡店、酒店、餐饮、商场、地铁口,“低头族”随时可以找到“即时救星”,美团充电、怪兽充电、街电ANKERBOX、小电等品牌,陆续进入“共享市场”。2021年4月,怪兽充电作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一度在上市后扭亏为盈。
甚至,充电宝还进入了海外市场,安克创新已在亚马逊成为美国等地区市场充电宝销售冠军,特朗普在直播中还意外露出安克创新,再次为它带了一把货。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充电宝市场规模达到32.9亿美元,2030年预计达34.1亿美元;中国更是全球最大产销地,2024年已有1.7万家相关企业,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突破126亿元。
任何一个看起来市场规模很大的行业,都挡不住席卷而来的“低价”。
大家为了争夺市场,充电宝行业也早就已经陷入到了“低价内卷及品控下沉”的怪圈。一块20000毫安的充电宝,安全合规的成本要八九十元,市面上售价只要二三十,在电商平台上,售价几元至十几元的充电宝更是随处可见,打开详情页,大大的标明“可上飞机”的字样让消费者欲罢不能。
厂商的蛊惑,内卷的竞争,消费者总觉得捡到了便宜,其实,买到的却是隐患。
既然价格成为了一个“杀手锏”,那么,偷工减料、劣质电芯、虚标容量……自然就是躲不过去的手段。
面对低价以及各厂商的同质化宣传,消费者似乎也分不清到底谁最好,消费者的心态始终是“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坏了大不了就再买一个”。
大凡是被称为消费者“刚需市场”,就有“极致性价比”这一条商战法则,有了这条法则,就一定会有 “压缩成本,以次充好”的动作变形。一味追求低价,传导至上游则是不断压低价格。
一个充电宝的物理结构并不复杂,主要由电芯、主板和外壳组成,要确保基础安全,三者均需达标。
而电芯是充电宝最核心的部分,被誉为充电宝的“心脏”,其稳定性决定了产品的安全底线,这次爆雷主要原因就是上游厂家安普瑞斯生产的电芯质量不合格。

有行业人士表示,电芯在充电宝的成本中占比高达50%,品牌厂商为了压低价格,就会波及到产业链上游,而作为上游的电芯厂商,不愿意失去品牌商的单子,又不能不赚钱,于是,尝试用较次的材料,结果就导致了安全问题。此次充电宝的问题,就源自于罗马仕和安克创新的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将部分批次的电芯,由于替换了电池阴极与阳极间隔膜的原材料,导致电池正负极隔膜存在失效风险。
有人这样描述整个链条的传导逻辑:品牌找代工厂,代工厂找供应商采购电芯,电芯供应商又找到外包,一旦偷工减料,就可能出现短路、自燃、甚至爆炸。
即便如此,一个常见的容量1万-2万毫安时充电宝,成本价格约为百元。公开平台如1688数据显示,宁德时代、亿纬等头部品牌的动力型锂电芯单颗价格普遍在45-60元区间。
对比下,大家知道低价买到手的充电宝会是什么结果。
所以说,充电宝暴雷,这已经不是偶然的问题,而是行业低价竞争过度,让整个供应链为了追求成本最小化而失控的结果。
消费者一定渴望买到价格更低的产品,但是,消费者并不会因为低价就一味降低对品质的要求。这是当下中国消费正在进行的“觉醒革命”,充电宝行业,率先为消费品行业亮起了警灯。

这不是个例,这是品牌思考如何去重构“消费信任”的信号
为什么,这次充电宝事件能引爆全网焦虑?
第一,今天的消费者对于“安全”和“品质”,已进入零容忍时代。
在社交平台上,小红书、微博涌现大量相关内容:“以后不敢随便买杂牌充电宝了”、“用了这个型号,现在心里都发毛”、“才几十块,退也退不了,只能自己承担风险”。
这些内容说明什么?
消费者不再只是看价格、外观、功能以及厂商天花乱坠的描述和花哨的营销,而是越来越在意一个产品是否安全、靠谱、值得信任。在信任越来越贵的时代,一个产品一旦让用户感觉“不安全”,哪怕它卖得再便宜,大家都会用脚投票。
在国家大力提振消费的当下,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价格更低”的产品,而是真正为人们带来生活品质的产品。前不久,知萌针对2025年上半年展开趋势调研,在“选择商品时,哪些因素相比过去一年您更关注了?”的问题中,排在最后、仅占10.8%的竟是“产品的性价比”,而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品牌口碑信任、原材料、售后服务这些因素的重要性远超于性价比,可见,“性价比”并非首选,“质价比”才是硬通货。
而这种“质价比”的塑造,需要商家、平台和政府共同打造一个更优质的消费环境。在知萌的调研中,消费者对改善消费环境的诉求清晰而迫切,在商家或平台责任层面,49.8%的消费者将 “确保商品质量和合规性” 视为首要任务;而在政府层面, 60.8% 的消费者呼吁建立更高效的投诉机制,实现消费纠纷快速响应。
第二,行业合规门槛提高,“认证”正在成为新消费决策的硬通货
国家民航总局提出没有3C认证的充电宝不能上飞机,很多消费者才恍然大悟,原来3C认证这么重要!
3C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是我国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及环境,依法实施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国家规定,正规上市的充电宝必须取得3C强制认证。

这一次,包括安克、罗马仕在内的多个品牌,由于旗下使用了安普瑞斯电芯的型号导致发生安全事故,3C认证全部被暂停或撤销。
导致的结果是:平台全部下架相关产品;快递公司拒绝收寄;消费者退换货困难重重;企业巨额赔付、品牌信任受损。
这意味着:品牌不仅要拿出合规资质,更要确保每一环都真实可查。
今天的消费者,再次练就火眼金睛,除掉化妆品看成分,食品饮料看配料,如今,买电子产品,需要“查资质”。国家级别的认证标注,不再是贴纸,而是品牌的生死线。
第三,品牌信任结构正在重构,品牌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即便有 3C 认证、技术标准、供应链制度,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依赖还是品牌背书。
尽管今天的品牌都有了很多的营销场景,可以随意触达消费者,甚至可以应用流量获得消费者的暂时支持,但是,品牌终要走出价格竞争与流量红利的阶段,品牌需要的意识到的是:真正的护城河,正是品牌力,品牌力的核心是不止是知名度的吆喝,而是信任资产的构建。
品牌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可被信任的体系,不是流量资产,而是如何变成消费者值得的“信任保险”。越是头部品牌,越需要扛起行业责任,任何品牌,都不能抱有侥幸。
“信任”的构建,需要笨功夫、慢功夫以及始终如一的品质保障。
越是高频使用、贴身物品,越依赖品牌的稳定性。在“信任缺货”的时代,靠谱的品牌正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安全锚点”。

警钟远不止于充电宝:这是消费品的信任起点
这次事件也提醒我们,这样的情况可能不止发生在充电宝行业。
在刚过去半年的2025年里,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少类似的危机事件:
“0添加”、“多半袋”竟然是商标,文字游戏再一次打破了消费者对广告宣传的信赖;
牛火锅主打新鲜牛腿骨熬制高汤,结果后厨竟然看不见一根牛骨头;
卫生巾是女性生理期的必需品,更是直接接触私密部位的贴身用品,黑心厂家竟将本该销毁的残次品、生产垃圾,在毫无卫生消毒措施的情况下翻新售卖;
以祛火为功效的牙膏被曝菌落超标,祛火不成又给消费者心上填了一把火......
从食品餐饮到美妆个护,从消费电子到家居用品,尽管当下各行业在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中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这些产品翻车,信任崩塌的事件频频敲响警钟——行业的繁荣从未让问题销声匿迹,那些看似成熟的品牌与业态,依然可能在安全与品质的底线前失守。
在国家大力提振消费的当下,每个品类,都值得用安全和品质的标准,重新再做一遍。
因此,充电宝的行业之危,也是整个行业重构的机遇。
高品质的充电宝产品,也可以重新再做一遍。

这次事件还暴露出一个新的消费趋势底层逻辑:品牌的护城河,正在从“性价比”转向“信任比”。
如果说,过去品牌靠低价赢市场,那么未来的赢家,一定是那些敢于在看不见的地方也守规矩的企业。
在进入信任时代之后,安全已不再是卖点,而是底线;而信任,也不再是广告与营销能简单换来的,而是通过每一次经得起考验的行动积累出来的。
因此,这次充电宝行业的“地震”事件,不只是个别品牌的信任危机,更是整个消费品行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它从消费趋势的角度,释放了几个值得所有品牌警醒的深刻信号:
第一,低价红利正在终结,品质才是新的护城河。低价确实能赢得一时的市场份额,但无法支撑长期信任。未来的竞争,将从“谁更便宜”转向“谁更靠谱、谁更安全、谁更值得托付”。
第二,消费者的觉醒,让品牌信任成为立身之本。人们不再只是购买功能,更是在购买对品牌的信赖感。透明、真实、对品质的持续承诺,将成为品牌的基本门槛,而非加分项。
第三,信任一旦塌方,难以修复。在社交媒体放大效应下,一次失误可能毁掉多年的品牌积累。品牌要将对用户的尊重与信任,内化为产品和治理体系的底层逻辑,而不是危机之后的亡羊补牢。
第四,品质、安全、差异化,已成为新的消费决策公式。消费者正在重新定义“值不值得买”:不是看价格,而是看是否安心、是否信赖。这意味着,从充电宝开始,未来每一个行业都将接受更严苛的信任审视。
第五,信任力不是空喊,ESG越加重要。在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的今天,信任不再靠“讲情怀”,而要靠可验证、可追踪的行动力来支撑,而这正是ESG(环境、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价值所在。环境维度,决定品牌是否真正为可持续负责;社会责任,考验企业在危机时刻的担当;治理能力,则映射出品牌能否从源头构建一套透明、合规、稳健的运营系统。
一个真正有未来的品牌,信任力不仅仅体现在广告里,更体现在它是否具备与消费者、员工、投资人、社会“长期共赢”的系统能力。而ESG,就是这个系统能力的底座。

最后:品牌真正的护城河,从不是价格
一块电芯,掀起了一场消费品行业的信任地震。看似是一场偶发事故,实则是一道系统性的灵魂拷问:
在“信任溢价”不断攀升的时代,品牌到底靠什么赢得用户?是拼低价?卷营销?还是,靠真实、可验证、穿越周期的长期主义?
这个问题,未来所有品牌都必须给出答案。
这不只是一场危机,而是一个深刻的信号——
消费行业正在进入一个“以信任为地基、以品质为砝码”的新阶段。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