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e生活营销 趋势 汽车 泡泡玛特 宝马 麦当劳 母亲节 华为 NIKE 京东 金瞳奖 肯德基 中秋 AI 520
清除历史

蕉内蕉下,殊途同归

发布时间:2025-07-14 09:48     浏览量:4122


Bananain 蕉内 蕉下 品牌资产 品牌认知

“买的是蕉内,朋友却问我蕉下的防晒衣好不好穿。”


社交媒体上,类似的吐槽还有很多。蕉内蕉下傻傻分不清已经成了互联网的热门话题。


二者名称仅一字之差,而且同样以电商起家、主打功能性服饰、美学风格相似,如今更是同时发力“轻户外+防晒”赛道,两个品牌可以说是越来越像。


问:这是蕉内还是蕉下?


图片


蕉下品牌宣传图


如何快速区分蕉内与蕉下?


蕉内靠内衣起家,名称源自其英文名称“Bananain”的直译。


蕉下靠防晒起家,名称的含义是“芭蕉叶下”,指产品能给人带来乘凉般的舒适感。


图片


蕉内Bananain的两位创始人出身设计师阵营,臧崇羽出身工业设计行业,李泽辰则是拥有15年服装设计经验,曾与臧崇羽三次携手创业。


“Banana”的选用源于“有苹果就有香蕉”的联想,是创始人对苹果公司革新与改变精神的致敬。


“in”指品牌“向内求”的理念,强调品牌对内在体验的极致追求。


蕉内“Think again”(重新设计基本款)的slogan也与苹果的经典口号“Think different”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


图片


而蕉下Beneunder则是两个理工男创立的品牌,由林泽和马龙两位80后于2013年在杭州创立。


林泽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曾就职于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系统技术公司。


马龙毕业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专业,后赴香港深造。


马龙发现虽然很多女性热衷于跑步、登山等户外运动,但市面上却没有成熟的防晒用品。


他从中嗅到商机,决定辍学创业,并找到好友林泽,共同创立了防晒品牌蕉下,并靠一把小黑伞成功打开市场。


图片


蕉内蕉下,殊途同归


尽管起点迥异,蕉内和蕉下最终还是在“户外防晒”战场短兵相接,且二者的目标人群高度重叠,都是都市青年。


蕉内从贴身衣物出发,借“热皮”和“凉皮”技术实现跨品类复制:  


2016年-2019年,蕉内以无标签内裤破局,解决缝线摩擦痛点;


2020年-2022年,提出“体感科学”,将凉感技术迁移至袜品、家居服;  


2023年至今,推出“凉皮防晒衣”理念,正式进军户外防晒领域,完成“基础款→全场景”的布局。


图片


蕉下则是从一开始就凭借小黑伞占据了防晒心智。


2013年-2016年,蕉下的伞具收入占比高达86.9%; 


2017年-2022年,脚下开始拓展产品线,陆续推出防晒衣、贝壳帽、口罩,2021年蕉下的防晒服装收入占比跃升至29.5%;

  

2023年,蕉下确定“轻量化户外”的品牌主张,以“防晒”为入口渗透轻量化户外场景,伞具收入占比进一步下降至20.8%。


图片


重内容vs重推广


尽管表面上蕉内蕉下让人傻傻分不清,但二者的营销策略却是风格迥异。


1、蕉内:用内容构建品牌资产


蕉内擅长的是将技术故事化,如防晒衣命名为“凉皮”,借国民小吃强化“清凉体感”的联想,同时通过喜剧TVC演绎卖点,降低用户的理解门槛。


蕉内的社交媒体运营也以创意型的物料为主,擅长把产品做成创意海报,做趣味表达。


此外,蕉内自创的“55臀臀日”、和999联手推出的“我不感冒”套装,都是以创意性内容吸引用户主动参与讨论,完成转化。


这让蕉内在总体声量上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没有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断层。


对于蕉内来说,目前的痛点是用户对品牌“防晒”这一品类的认知还不够高。


图片


2. 蕉下:推广即转化,主张饱和式投放


2021年,蕉下合作超600名KOL(含199名百万粉博主),内容以功能性测评、场景种草为主,强调“防晒六维标准”、“轻户外解决方案”等专业话术,用理性数据来做用户教育。


数据显示,2011年蕉下的营销费用占总收入45.86%,这种饱和式投放为蕉下带来了45亿的曝光量。


此外,蕉下还绑定李佳琦等超头主播做节点促销,推动品牌声量在防晒旺季(4-9月)爆发式增长。


同时蕉下在全平台进行内容投放,设置丰富的触点,将粉丝从公域进入私域,向社群、企业微信等渠道进行引流。


但就目前来看,蕉下的饱和式攻击并没有带来对等的回报。


2022年两次港交所递表均失效,市场对其“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持怀疑态度。


2024年,蕉下被曝裁撤品牌部及公关团队,市场部并入销售部门,首席营销官(CMO)果小离职。


而在品牌认知上,用户依然没能快速有效地将蕉内与蕉下区分开来。


图片


写在最后


蕉内蕉下虽然殊途同归,但二者的打法却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蕉内重内容vs 蕉下重推广,目前来看,我更看好前者。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点赞 1
收藏
微信分享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