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一身袈裟捞10亿,“最狠MCN”少林寺爆雷了
发布时间:2025-07-29 10:30 浏览量:1450
作者 | 杨阳 来源 | 顶尖广告
又有新瓜(娃)出现了。
注意我说的不是娃哈哈的豪门恩怨,而是个地球人绞尽脑汁都想不到的主角—— 方丈。
少林寺的晨钟撞上热搜警报的瞬间,这场跨界大戏可比任何武侠剧本都带感。
哪曾想电影里藏着绝世高手的千年古刹,如今竟因一场风波,把"佛门" 与 "商战" 这俩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词,狠狠拧成了一股绳。

佛门CEO的坠落
最近,少林寺管理处公众号一纸通报,像颗深水炸弹,在舆论的湖面炸开了花。
通报写得明明白白: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把项目资金和寺院资产当成自家钱包随意挪用侵占;
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这位身披袈裟的出家人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和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甚至有了私生子。

如今他正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这位被称作“佛门CEO”的人物,终究还是在红尘里摔了个跟头。
再看当初标榜的月薪700元,现在就有多讽刺。
其实,关于释永信的“瓜田”,这些年就没消停过,线索早埋下了。
读过《西游记》的人,多半记得唐僧那件“锦袈裟”—— 冰蚕丝织就,嵌着 7 种佛教珍宝,还能避火护身。
当年唐僧师徒到观音院,方丈金池长老为了贪这件袈裟,特意策划了场火灾。
释永信的袈裟比起唐僧的,也毫不逊色。
图源:微博
据新闻报道,他这件袈裟价值高达16 万,是南京云锦研究所定制的,单是刺绣就耗了六位绣娘三个月功夫,云锦织造配着金丝镶嵌,再缀上如意钩和翡翠玉环,价值高得让人咋舌。
除了袈裟,释永信手上的佛珠也大有来头。
2014 年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云南黄龙寺主持 3 串佛珠”最终拍出 1 亿元。
有研究者统计过释永信常戴的8串佛珠,估计总价值至少数亿,只会多不会少。

图源:微博
十年前,释永信的亲弟子就曾举报过他的桃色绯闻,说他车库里还停着16 辆豪车。
据查处,释永信还在海外购置了十几处“禅修别墅”。。。。。。
佛门本是清净地,却被爆出这般不清不楚的账目和关系,也难怪网友们议论纷纷。
毕竟在大众印象里,少林寺该是晨钟暮鼓、禅意浓浓的地方,而非上演挪用资产、违背戒律戏码的场所。

商业帝国的诞生
抛开当下的争议,少林寺过去四十年的商业化之路,说是中国文化IP运营的标杆案例,一点不为过。
释永信的出事,表面看是个人危机,实则是宗教文旅产业化过程中,制度设计与文化伦理碰撞出的火花,而且这火花还不小。
作为全球辨识度超高的文化IP,少林寺每年要接待超 400 万人次游客。这概念相当于每天上万人揣着对少林功夫的向往,涌进这座古刹。
围绕这些游客,少林寺玩出门票、演出、授权的组合拳,硬生生把传统寺庙打造成了文旅界的"流量明星"。
门票收入自然是重头戏。
毕竟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练功房、藏经阁,总得买张门票进门。
少林武术表演更是圈粉无数,武僧们台上每一个腾空、每一次出拳都赢得满堂彩,背后可是实打实的票房收入。
有数据显示,一场普通武术表演收入轻松达数十万元,一年光靠演出就能进账数千万元。

图源:微博
更厉害的是IP 授权这招。
少林寺把"少林" 二字的价值挖得透透的:游戏里有少林武僧身影,月饼盒上能印少林标志,连文创产品都打着少林旗号。
就说和游戏厂商的合作,一款少林主题手游上线一个月,充值流水就破5000 万元,少林寺拿到的授权费自然不少。
还有那款少林联名月饼,中秋前销售额轻松达标,这商业头脑确实够灵。
为了打理好这些生意,释永信2008年成立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自己还持有 80% 股份。
这家公司像个大管家,把少林寺的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管得井井有条。
这些年它投资16 家公司,涉及文化、旅游、餐饮、药品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近8000万元。
文化领域,少林寺投资的电影、电视剧不少成了热门,一部电影全球票房破3亿元,既传了少林文化,又赚得盆满钵满。
旅游方面,和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的线路,每年能带来三成以上游客。
餐饮上,少林素斋、禅茶成了特色,吸引着一波又一波食客。
更别说玩转地产资本,2022 年关联公司 4.52 亿竞得郑州商业地块,在澳大利亚购地建 "少林村",里头还含高尔夫球场,预计年收入 6.2 亿元。
不仅如此,少林寺还紧追互联网潮流:
淘宝开"少林欢喜地" 店,年营业额 2300 万元;推出 NFT 数字藏品;进驻抖音直播间,带货首秀就创下 500 万元销售额……
商业触角无孔不入,“少林”二字已成估值数十亿的文化IP。

图源:《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
可以说,少林寺的商业化轨迹,就是中国传统文旅转型升级的缩影。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玩出了新花样,只是这花样玩着玩着,似乎有点跑偏了。

少林招牌该往哪挂?
释永信个人IP的崩塌,让少林寺这个宗教文旅IP也跟着晃了晃。
毕竟,这些年释永信和少林寺的商业形象深度绑定,他出了事,少林寺难免受到波及。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游客数量。
消息一出,相关旅游产品的预订量几天内就下降了50%以上。
那些原本打算去少林寺的游客,心里多少会犯嘀咕:这地方还值得去吗?
合作伙伴们也开始犹豫。之前看中少林IP想合作的企业,现在都停下了脚步,生怕沾染上麻烦。
这对于靠着合作拓展商业版图的少林寺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
这事儿也给整个宗教文旅行业提了个醒:宗教文旅 IP 到底该怎么运营?是一门心思搞商业赚钱,还是坚守文化传承的初心?
其实答案不难找,宗教文旅 IP 的魅力,在于它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要是丢了这个根本,只想着圈钱,再响亮的招牌也会蒙尘。
或许,少林寺该借这个机会好好整顿一下,把重心放回弘扬佛教文化、传承少林功夫上。
而整个行业也该想想,怎么在商业利益和文化伦理之间找到平衡,制定更完善的制度,加强监管,别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
消费者愿意为宗教文旅 IP 买单,买的不只是一张门票、一件商品,更是那份对文化的向往和尊重。
少林寺这场风波,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宗教文旅产业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从曾经的 "最狠 MCN" 到如今的 "爆雷",少林寺的经历告诉我们,文化 IP 的运营,终究不能只算经济账,还得算算文化账、伦理账。
未来的少林寺会怎么样?是能调整方向,重新赢得大众认可,还是就此沉寂?现在还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风波过后,整个宗教文旅行业都该静下心来,好好琢磨琢磨,该怎么让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 IP,走得更稳、更远。
毕竟,大家想看的,是一个既有禅意又不失活力的少林寺,而不是一个只想着赚钱的 "商业公司"。
至于后续发展,咱们就搬好小板凳,慢慢看下去吧。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