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e生活营销 NIKE 五月天 宝马 蒙牛 ADIDAS 招聘 京东 母亲节 WPP 肯德基 金瞳奖 中秋 ai 泡泡玛特
清除历史

2025年,还不会做“活人”的品牌,离“微死”也不远了

发布时间:2025-08-04 10:26     浏览量:150


活人感 人格化运营 品牌营销


要说今年最受认同的人设是什么,“活人微死”一定是其中之一。


失业的年轻人自称“老鼠人”,每天在出租屋里躺平刷短视频度日。自嘲牛马的打工人上班上到灵魂出窍,下班后吃着预制菜外卖,第二天又在困倦里醒来。应对工作也充满了人机感,看似人还在,实际上走了有一会了。


不再相信“人生是旷野”的年轻人,离不开消耗自己的环境,把自己活成了“伪人”。当生命力逐渐减退,消费欲望也是几乎不存在的。尤其当看到充满伪人感的AI广告、DeepSeek味的自媒体文案,沟通困难的AI客服,更会感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伪人。


活人感,成了一种稀缺品。这既是对于年轻人而言,也是对于品牌营销而言。我想,所谓“经济上行的美”,指的就是那个时期里,每个人都充满生命力、满满活人感的模样。


品牌在社媒上的人格化运营、“歹物分享”取代好物种草、“内娱活人”被品牌和消费者青睐……当营销有了活人感,人们也开始感到“尸体暖暖的”。



 撕开“种草”的伪人面具,

“歹物分享”火了


今年以来,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好物安利方式火了——歹物分享。歹物,指的是歹毒的好物。


“歹毒”是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词,随着网友的传播含义逐渐泛化。一杯奶茶太难喝可以称为“歹毒”,太好喝以至于不停复购也叫“歹毒”;自称“穷鬼”的打工人买东西是“歹毒地消费”,自嘲“学术牛马”的研究生写论文是“歹毒地写作”。“歹毒”一词,让网友们平等地攻击了全世界,包括自己。



这样一个符合年轻人精神状态的词,用来形容商品,比简单的“好物种草”“拔草”“避雷”更加海纳百川。所谓歹物,既要非常独特、难以替代,要有优点,但又有它的“歹毒之处”,让你“想买又有点不敢下手”,但最终还是耐不住好奇,决定歹毒地购买。


最早做“歹物分享”的博主@这辈子再也不上班,该系列的第一个视频在小红书获得了超46万点赞,超13万收藏。视频里分享的第一个歹物——佳洁士主打“热感美白”的牙膏,由此一炮而红。


在博主的介绍里,这款牙膏美白效果很好,但牙龈敏感的人用起来会有酸感。评论区里用过的网友也分享了个人的使用经历,让这款产品显得更歹毒了:


手被烫伤,涂这个热感牙膏,结果更严重了。



用完舌头刺痛。



即使它已经如此歹毒,但很多网友仍然不信邪,一定要试试它是不是真的美白。



正是因为它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大家更容易产生好奇、“不信邪”的心理。一时间,小红书上出现了不少对这款“歹物牙膏”的测评帖。甚至有网友每天打卡记录长期使用的美白效果,用了一个月才服气——原来真的没用,而且用了之后口腔还掉皮……



当然,品牌自己也不会错过这泼天富贵,把“歹物”二字打在了官方旗舰店的产品名上。



最近推出的类似新品,还登上了天猫牙膏新品榜第一。



在这之后,“歹物分享”作为一个新的赛道,被博主们效仿、创新。


比如博主@乐物鹿 的视频,就主打不按照常规方式使用歹物,从而化废为宝、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于是他的视频里出现了,可以装下三室一厅的钓鱼佬马甲,连笔记本电脑都装得下。坐廉航再也不怕没有行李额度了。类似的马甲@这辈子再也不上班 也分享过,并表示它解决了女装口袋太小的缺点。


以及,食堂里的保温桶既保温又能装,那么为什么不能用来泡脚?



这些物品本身并不歹毒,歹毒的是博主的使用方式。看完这个视频,再也不能直视保温桶了。



这也是“歹物分享”收到大量关注的一大原因——观众们会惊讶于博主到底是怎么发现这些奇葩东西,又怎么想到这样使用的。博主们通过这些歹物流露出的活人感,才是这类视频能火的关键。



活人感营销,

还得让真·内娱活人来


除了歹物分享这种真实、反差感的形式之外,具有活人感的博主和明星所带来的营销效果,往往都不错。


一个典型案例是papi酱的好物分享系列视频。当提问“跟着papi酱买过最成功的东西”,有人列出了几十个产品。



papi酱在视频中分享好物时,往往会回忆自己使用的体验、最初购买的理由,更像一个朋友在身边唠嗑。


特别是在她的“热烈欢迎”系列中,几乎每期邀请的明星嘉宾都让网友表示刮目相看,总能在轻松的聊天中呈现出明星在大众印象之外的样子。这种活人感对话,让网友被种草了“人”,同时也种草了商品。



于是,网友们看到了私下喜欢乱买东西的人民艺术家蔡明,疯狂购入怪东西、无比有趣的主持人谢楠,非常接地气、吃比演戏更重要的F4朱孝天,精致男人胡彦斌等等。不少网友甚至把这系列视频当作综艺,反复观看每一期。



实际上,现在品牌找代言人,也更加倾向于具备“活人感”气质的“内娱活人”。


他们要么是接地气,经历过普通人的生活;要么有文化有常识,不是九漏鱼(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要么对于生活和行业有自己的认知和表态。总之,他们不能只是一个“208万”。而这样的“内娱活人”,似乎也是稀缺的。


正是因为这种稀缺,少数的“内娱活人”受到了品牌的疯抢。文艺感满满、会在翻包视频中翻出一本书的文淇,用一句“Passion”和自己的小人物辛酸史打动网友的脱口秀冠军付航,曾因没有戏拍去当便利店店员、还在微博在线求职的蒋奇明……他们并不是知名度最高的流量明星,但因为独一份的活人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认为他们能够共情身为普通人的自己,甚至帮自己思考这个世界,既是嘴替、也是脑替。



无论是歹物分享,还是大众对内娱活人的青睐,都是人们对过去充满人设感的种草广告的对抗,以及在自嘲“活人微死”的当下,对生命力的追寻。


内容作者:小小

编辑:郑晶敏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点赞
收藏
微信分享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