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CANNES TOPicks」2025戛纳获奖广告案例分享 第一期
发布时间:2025-08-05 11:53 浏览量:1275



01
Vaseline:官方盖章的野生用法
Vaseline Verified
Brand: Vaseline
Award: Health & Wellness + Social & Creator
Trophy: Grand Prix

网友们热衷于分享千奇百怪的凡士林的野生用法,包括但不限于抛光皮鞋、美白牙齿……这些使用方式都和凡士林本身的用途隔着十万八千里。
然而,这些野生的使用方式,一旦无效或有安全问题,被骂的不仅是分享者,还有品牌本身。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品牌在自家实验室用科学有趣的方法逐一测试这些网络偏方。通过测试的用法会被贴上“凡士林验证”的印章,而未经证实或可能有害的用途则会被贴上“未经验证”的标签,并用粗体字警告网友们慎重跟风。
02
KitKat:放下手机,才是真正的休息
Phone Break
Brand: KitKat
Award: Outdoor
Trophy: Grand Prix

“Have a break, Have a KitKat”是KitKat在1957年提出的slogan,一直沿用至今。而在现在这个人人手机不离手的时代,这句话更有意义了——数据显示,人们每天平均花近4小时盯着手机。
为此,KitKat在我们最常滑手机的场景——地铁站、咖啡馆、排队区等,投放了一组名为“Phone Break”的户外广告。他们把人们手里的手机,换成了同样是长方形的KitKat巧克力。
连品牌logo都没放的海报,传递的信息却很简单直接:有空的时候,别再盯着手机,不如咬一口KitKat,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
03
奥利奥:当走过奥利奥的货架,手边的……就不香了
A DECISION WAS MADE HERE
Brand: OREO
Award: Print and Publishing
Trophy: Sliver

逛超市时,你有留意到这个现象吗?有些商品被随意放在并不属于它们的货架上。那是因为有人原本打算买它们,但在经过奥利奥货架时,临时改变了主意——把手里的商品放下,拿走了奥利奥。
奥利奥的这组户外广告正是捕捉了这一真实而微妙的瞬间。画面中,香蕉、鲜花、卷纸等“不速之客”出现在奥利奥的货架上,一句简单的文案“A decision was made here.”,揭示了背后的故事——原本没打算买奥利奥的人,在遇见它的那一刻,做出了决定。
这是一组没有人设、没有剧情、没有台词的广告,却极具说服力——它用消费者的真实行为奥利奥代言,轻描淡写地讲述了消费者对奥利奥的偏爱。
04
Ziploc:连优惠都能“保鲜”的保鲜袋
Preserved Promos
Brand: Ziploc
Award: Creative Commerce
Trophy: Grand Prix

在通胀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攒优惠券省钱买食物。但和食物一样,这些优惠券也有保质期。作为专业保鲜袋品牌,Ziploc 决定也为这些优惠券“保个鲜”。
他们在北美市场发起了一项活动——只要消费者将过期的食品优惠券上传到活动网站,系统就会识别记录下这张优惠券,并且为它续期。只要消费者下次在合作零售商购买相应商品时,搭配购买 Ziploc,就能继续享受这个折扣。
Ziploc 用一个真实的消费痛点,把“保鲜”这一产品核心卖点做了延展——保鲜的不只是食物,还有优惠本身。在这个活动中,消费者省了钱,而品牌赢得记忆点,零售商也在这其中促进了销量,实现了三方共赢。
05
Mercedes-Benz:不是PureSpeed买不起,而是这被这250个理由狠狠“避雷”
250 Reasons not to buy the Mercedes-AMG PureSpeed
Brand: Mercedes-Benz
Award: Social and Creator
Trophy: Bronze

一般汽车广告都是拼命安利性能和配置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但奔驰AMG的PureSpeed的上市之初却反其道而行,他们基于PureSpeed的特点——没车顶、没挡风玻璃、没窗户、全球只限量250台、售价100万美元……列出整整250个“不买的理由”——。甚至连“可能被飞来的三文鱼砸脸”都被写进理由里。
更妙的是,他们把这些“不买的理由”玩出了花:还在官网卖防晒霜、滑板等与海报内容相关的周边产品、创造了一个名为“个人气象学家“的专属职位,做汉堡店的快闪(“这车比这里的汉堡更快卖完”)……在网上引发网友们的关注和讨论,更多人为此而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台奔驰车。所以,他们还把这款车搬进了GTA(*游戏里有比较多驾车体验的全球知名开放世界游戏)里,让更多人在线上体验驾驶PureSpeed的乐趣。
这组“反向劝退”的广告,不但没吓退消费者,反而用幽默把这款高冷跑车变得更亲切,让更多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感,甚至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辆奔驰。
06
Cif:所有的脏话都被“Ciiiiiif”处理干净了
Dirty Mouth Sponsorship
Brand: Ziploc
Award: Creative Commerce
Trophy: Grand Prix

巴西作为全球第二大播客的市场,很多节目里时不时会冒出 “f*ck”、“sh*t”等语气词,它们不一定是骂人,但算法一旦识别出来,就会被自动消音、限流。
绝大多数品牌对脏话避之不及。但对“什么都能清洁”的Cif来说,却是绝佳机会——既然算法识别脏话的精确度很高,而Cif也能清洁超过100种污渍,大家的清洁力都很强。
于是,Cif发起了“Dirty Mouth Sponsorship(赞助脏话)”计划,联动一批巴西头部播客,把节目里的“哔——”消音声,统统换成“Ciiiiiif——”。每次有人说脏话,观众听到的都是品牌名。节目内容不删,算法不误伤,品牌反而借机高频曝光,还意外地幽默又洗脑。
他们还把这套玩法拓展到热门喜剧播客首发、电视节目、游戏直播等更多“脏话高频出现的场景”。并上线了一个机制——通过识别直播里面脏话的程度生成二维码,连接到线上销售,脏话越脏,能享受到的购买Cif的折扣就越低。
Cif巧妙地用“脏话”双关,把原本避之不及的内容变成品牌曝光的新渠道,用创意让毫无关联的清洁产品也能蹭上内容传播的流量红利。
07
多邻国:烦死我的花式劝学?那我“死”给你看!
the death of duo
Brand: duolingo
Award: Social Creator
Trophy: Silver

于是,多邻国在社交平台官宣多儿“去世”,并配合发布讣告、CEO 悼词、模拟新闻采访等“一本正经”的内容,让多儿的死看起来煞有其事。与此同时,官方每天都会发布相关线索,不少网友主动加入破案,甚至还扯上了Cybertruck、Drake等一系列流行元素的热度。
但其实一切都是劝学套路——想复活多儿?请全球用户一起打卡,累计完成 500 亿 XP(*多邻国app内的经验值)才能让多儿复活。这个机制成功刺激了新老用户打卡回流,甚至吸引大量从未用过多邻国的新用户参与。
08
Heineken:有了“借口吧”,去酒吧看欧冠再也不用找借口了
EXCUSES BARS
Brand: Heineken
Award: Entertainment Lions For Sport
Trophy: Bronze

在西班牙,看球不仅是看比赛本身,更是一场社交仪式——和朋友在酒吧喝啤酒才算真的在看球。然而,现实是总有别的安排和比赛撞期,无法好好看球赛,很多球迷不得不撒谎找借口“脱身”。
数据显示,58%的西班牙球迷曾为了去酒吧看球而找借口推脱邀约。尤其今年欧冠赛制新增了64场比赛,要找更多的借口了。作为欧冠长期赞助商的喜力干脆顺势而为:既然大家都在找借口去酒吧看球,那我们就来“提供”借口。
在欧冠16强阶段,三支西班牙球队同场比赛当天,喜力将36家热门运动酒吧的招牌换成了西班牙人最常用的15个借口,比如“脚扭伤去急诊”、“帮邻居遛狗”……你说的每个为了看球的借口,今晚都成了酒吧名字。
这样,球迷们终于可以甩掉撒谎的负罪感,理直气壮地说:“我去’我要照顾外婆’了”,然后安心进酒吧看球。
09
Stella Artois:在这拥挤的酒吧里喝上这一口,一切都值了!
CLAUSTROBARS
Brand: Stella Artois
Award: Print and Publishing
Trophy: Gold


酒吧里面那么多酒,为什么要选它?这是很多啤酒品牌都想解决的问题。
Stella Artois偏不讲那套“理想夜生活”的老路,而是拍下了酒吧里面那个你可能很熟悉的瞬间:在密不透风的人群中,有人举起一杯Stella Artois的啤酒,一脸享受的表情。没有多余的文案,只有品牌一贯的那句“Worth It”。哪怕寸步难行,哪怕为这一口要牺牲点空间和喘息自由,在喝上Stella Artois的那一刻——一切都值了。
这组海报被投放在通勤路上、热门酒吧周边等,这些你“最可能想来一杯”的地方。用一张张真实、有代入感的画面打动你。所以,下次当你站在吧台犹豫点什么,他们手上的这一杯,也许就会浮现在你脑海里了。
10
Colgate:健康笑容,始于各种各样的“不笑”瞬间
NOT EVERY SMILE STARTS AS A SMILE
Brand: Colgate
Award: Print and Publishing
Trophy: Silver

在英国,蛀牙是 5-9 岁儿童住院的首要原因,问题不是爸妈不重视,而是很多家庭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教孩子科学刷牙。当其他口腔护理品牌还在讲“完美笑容”的时候,高露洁选择回到健康笑容最初的起点——教孩子刷牙。
高露洁发现,教孩子刷牙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场“日常拉锯战”——孩子总会因为不舒服而产生各种抵触情绪、哭闹、甚至发脾气,父母也因此而手忙脚乱。
高露洁看见并理解这些父母的处境,为了鼓励父母们坚持下来,品牌用一组真实抓拍的平面广告,把这些“不笑”的瞬间搬上了画面——没有美丽的笑容,只有孩子们在抗拒刷牙时皱眉、撇嘴、发脾气的反应。但正是这些看上去“不那么美好”的瞬间,才是一个健康笑容真正的开始。高露洁在广告中还附上了二维码,扫码即可获得科学刷牙的工具与教程,陪父母们一起度过这段不容易的刷牙教学期。
高露洁用孩子抗拒刷牙的日常,讲出了父母坚持背后的情绪价值,也让人记住它不仅卖牙膏,更在守护口腔健康教育。
以上是第一期分享的10个2025戛纳创意节获奖案例,我们下期再见~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