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从血糖到生活,这届年轻人要确定的“掌控感”
发布时间:2025-08-08 13:03 浏览量:310
你知道一杯奶茶下肚,血糖会飙升多少吗?
你知道下午茶甜品美美出片的时候,血糖也在跟着紧张吗?
你知道在“晕碳”的时候,血糖可能一样在狂飙吗?
现在的年轻人,手腕上可能没戴表,胳膊上却多了个小贴片。没错,它就是动态血糖仪。这东西原本是给糖尿病患者用的,现在倒成了不少健康年轻人的“新宠”,甚至有人焦虑到吃饭都得盯着血糖数值看。
这就是这届年轻人的“血糖焦虑”:一天刷几十次 APP,数值正常就开心,稍微波动一下就闹心。甚至吃饭时盯着手机看血糖曲线,饿了也硬扛着不吃零食,聚餐时先等蔬菜,饭后不管多累都得出去散步,就为了让血糖降快点。


血糖焦虑背后的三大趋势走向
为什么年轻人对血糖数值的关注度持续攀升?这一现象背后,暗藏着值得深挖的消费趋势与群体特征。我们梳理出三点核心趋势洞察,每一种现象的背后都折射出更深层的需求逻辑与社会变化。
读懂这些本质,才能真正理解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找到进入年轻人圈层的精准方向。
趋势一:健康意识,从“偶尔养生”走向“日常刚需”
健康这个词从一个产业的泛指变成了消费者生活中始终重要的关键词。知萌咨询与寻商会发布的《Z 世代健康消费趋势报告》显示,62.2%的消费者对健康更加关注;41.1%的消费者认为健康是坚决不能节俭和降级的消费领域;25.4%的消费者期待自己成为养生健康专家。
而在年轻人圈层中,慢性病年轻化的现状,让Z 世代的“健康焦虑”急速升温。对他们而言,健康消费不再是偶尔尝鲜,而是日常的 “习惯性支出”。报告数据显示,47% 的 Z 世代消费者会经常购买健康相关产品,每年人均健康消费支出达 3250.7 元。

他们早已跳出“保温杯里泡枸杞” 的调侃式养生,转而迈向精细化管理、科学控糖的深度健康赛道。对年轻人而言,健康从不是遥远的 “老年课题”,而是融入日常的必修课,更是彰显 “会生活、懂生活” 的身份标签 —— 用科学态度经营身体,成为他们定义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注脚。
趋势二:量化自我,“数据控”正在重构健康行为
年轻人早就习惯用数据“定义” 生活:
日均 2 万步的运动目标要达标;
睡眠 APP 的 85 分优质睡眠要解锁;
如今连血糖曲线的平稳波动都成了新 KPI。
数值稳了,奖励自己一块 70% 以上可可含量的黑巧;一旦监测到餐后血糖飙升超 7.8mmol/L(健康餐后血糖临界值),立马放下手机去楼下暴走 30 分钟。
这种用数据 “驯服” 身体的操作,正在形成“量化自我”的正反馈闭环。可视化的血糖曲线、实时更新的波动数值,让年轻人表示 “能快速获得对身体的掌控感,而这种掌控感直接转化为安全感与生活秩序感。
当健康管理从模糊的“感觉” 变成清晰的 “数字”,这股 “健康数值经济” 正推动年轻人的健康行为走向日常化:就像换手机壳一样自然,随身携带便携血糖仪、在社交平台晒出平稳血糖曲线,甚至成了新的生活时尚。
趋势三:防病意识上升,焦虑“未知风险”成最大的心理驱动
《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中的数据显示,2017 年到 2021 年,中国 15 - 39 岁 2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数同比增长率,持续超过全年龄段整体增速。仅 2021 年,15 - 39 岁 2 型糖尿病新发病例增接近全年龄段的三倍,甚至超过了 40 - 90 岁中老年人的发病数增速。再看性别差异,2021 年,15 - 39 岁的中国 2 型糖尿病新发病例数中,男性高达 80 万,远超女性的 52 万;整体患病人数上,男性也要比女性多出近 400 万。
糖尿病,正在逼近年轻人!
意识到这一点的年轻人,开始“防病于未然”,不等病来敲门,而是主动“把病挡在门外”。他们开始积极关注“控糖”相关内容:在社交平台,“控糖”话题浏览量超 280亿,“血糖仪试吃测评”成了博主带货新潮流。

数据显示,在今年1-6月,“血糖仪”在社交媒体上的声量不断增加,而“未知健康风险” 的焦虑正成为驱动大众关注健康、践行防护行为的核心心理动因。


“控糖”成刚需,三点趋势带给消费市场的启发
如上的三点趋势能给消费市场,尤其是医疗设备为代表的健康市场哪些启示呢?
一方面,是医疗设备“破圈”,兼具 “专业属性” 与 “生活属性”
医疗设备正在和可穿戴科技融合,变成生活方式单品,健康行业的战场,早就从医院药房,跑到了便利店、健身房、直播间。
动态血糖仪就是个好例子:
2021年硅基仿生拿到证,把它从医院带到家里;
雅培、德康直接出了非处方版;
今年618,京东健康的销量暴涨 64%,买的年轻人比糖尿病人还多!
那么,未来什么样的趋势产品能受年轻人欢迎呢?必须有“双重属性”,既要够专业,又得懂年轻人的生活。
专业底色:依托硬核技术,如传感器、医疗级数据监测,保证健康管理的专业性;
生活适配:向苹果等品牌学习,将专业设备转化为“可穿戴时尚单品”,贴合年轻人的生活场景与审美。

基于这样的需求,在功能设计上融入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比如,
形态轻便化:设备小巧易携带,适配日常出行、运动等场景;
数据社交化:支持健康数据一键分享至朋友圈,成为生活方式的表达载体;
服务场景化:同步 APP 提供饮食建议、健康指导,如 “滋补养生火锅” 将养生藏进聚餐场景,实现健康管理与生活场景的无缝衔接。
另一方面,年轻人对医疗器械的消费动机不止工具,更是情感与身份认同。
年轻人购买健康产品的核心诉求远超功能本身:
掌控感与确定感:通过动态量化数据实现对自身健康的掌控;
身份认同感:晒血糖、晒跑量等行为,本质是“懂得管理自己” 的生活方式宣言,传递自我认同;
情绪价值:健康数据的可视化、动态化,带来心理层面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这些变化和需求,并不只针对血糖仪等医疗设备,养生、健康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作,未来更多养身健康产品的机遇都藏在其中,比如一些具有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等功能的保健食品,把中药材制成的保健饮品,都很受年轻消费者欢迎。还有中式养生馆的艾灸、拔罐、按摩等“国潮养生” 项目,预约火爆。
健康产品光有功能不够,从“治病逻辑” 转到 “生活方式逻辑”,这才是未来健康产业的底层逻辑。

不只健康,年轻人消费趋势变化的本质是掌控感
当下年轻一代对血糖等健康问题的焦虑与关注,本质是通过掌控健康争夺生活主导权;而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这种对掌控感的需求更渗透到生活与消费的方方面面。
在时间管理上,年轻人会用“精确到小时的日程表 + 番茄工作法” 把一天拆解成可执行的片段:早上 7 点雷打不动的早餐时间、9-12 点专注工作时段、15 点固定的下午茶放空、20 点的运动打卡…… 哪怕外部工作节奏忽快忽慢,这份“时间清单”像一个锚点,让他们能在混乱中抓住 “自己能决定何时做什么” 的确定感。

在空间掌控上,“断舍离 + 极致收纳”成了生活刚需。衣柜按“季节 + 穿搭场景” 分区,化妆品用透明收纳盒按使用频率排列,连冰箱里的食材都贴着保鲜倒计时贴。把居住空间从 杂乱无序 变成一眼可见的秩序,本质是通过掌控环境细节,对抗外部世界的不可预测。
消费层面的掌控感更具体:
理性消费的攻略式决策:买一支口红会翻遍测评对比色号适配度,买家电前花 3 天研究参数、用户差评、价格波动规律,甚至自制打分表。 不是抠门,而是通过“主动筛选信息、主导选择标准”,避免花钱买后悔的失控感;
悦己消费的自我主导权:不再为“别人觉得好看” 买单,而是为“自己真正喜欢”花钱。独居者会花半个月工资买一台降噪效果绝佳的投影仪,只为下班后能完全掌控2小时的观影氛围;咖啡爱好者会攒钱买手冲套装,从研磨度到水温都自己调试,哪怕过程反复失败,最终喝到自己调的那杯咖啡本身就是对口味主导权的确认;
小众圈层的专业感掌控:在骑行、手账、露营等小众领域,年轻人会深耕到“近乎偏执” 的细节。骑行爱好者能精准说出车架材质的弹性系数,手账玩家对不同品牌胶带的黏着力、显色度了如指掌,露营党会按 “天气预案” 搭配装备清单雨。在这些圈层里,“专业知识 + 自主选择” 让他们在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中,找到 “我能掌控规则” 的安全感。
甚至在数字生活里,掌控感也无处不在。有人会定期清理手机内存 + 卸载冗余 APP,把社交软件设置成定时使用模式,避免被信息洪流推着走;有人坚持手写日记而非电子记录,只因笔尖划过纸张的力度和速度,完全由自己说了算。
从血糖控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看似细碎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年轻人在大环境不确定时,为自己搭建的可控小世界。
当工作、经济、未来规划充满变数时,至少今天的时间怎么用、家里的东西怎么摆、钱花在什么地方,能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这种 “我能主导生活细节” 的确认感,正是对抗焦虑的核心武器。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