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做品牌到底要花多少钱?!
发布时间:2025-08-15 16:48 浏览量:31
之前和大家交流了很多传统大牌企业的普遍焦虑(见《品牌部到底该不该背销量》),这一篇我们再来聊聊消费品新锐品牌们的常见困惑——到底怎么做品牌?到底要花多少钱?
总有声音说“做品牌要长期坚持”,可钱投下去了,回报却像石沉大海。这种看不见、看不清回报的投入,还要咬牙继续吗?
高薪挖来的“品牌高手”,之前做品牌也都做得不错,为啥到我这儿就不行?
各路专家大咖指点江山:“体量规模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上大众媒体、请顶流代言、找定位咨询公司…” 这些昂贵的“应该”,到底要不要听?
这些困惑绝非孤例,当流量红利见顶、内卷加剧,无数白牌工厂与新锐品牌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迷茫四顾。新锐品牌往往擅长打爆品,可到底怎样才能做成一个真正的品牌?
我们本期邀请到了众引传播集团首席知识官Ronnie,来为大家解答到底应该怎么做品牌?
针对以上几个让企业反复纠结的话题,我们来看看Ronnie怎么讲:

“坚持”需要正反馈,而非蒙眼狂奔
盲目烧钱不是品牌建设,是资源浪费,每一步投入都应看见认知或行为的微小回响。而这种正反馈,未必都会带来直接的销售收入,但必须带来和销量相关的可承接指标,以及给增长带来可感的推背感。
履历光环≠实干真知
有些品牌高手,未必是做品牌做得不错,可能只是在不错的品牌做过。而平台光环和时代红利,常常被误认为个人能力。这样的人才,适合锦上添花但未必能攻城拔寨。
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应该”
品牌动作如同手术刀,必须精准对应目标。动辄“必须上XX”的专家处方,往往忽略了不同企业的独特性和阶段目标的特定性。
Q:如何将打爆品的能力,真正锻造成品牌的力量?

想象眼前三只容器:一只青瓷茶壶,线条温润;一只粗陶酒壶,豪迈不羁;一只不锈钢咖啡壶,现代利落。无需标签,形态已昭示其用途——这是「识别」。

当你看清是茶壶,脑海中便浮现清雅茶香与片刻宁静;认出酒壶,便预感到热烈畅快;咖啡壶则唤醒清晨的活力——这是「联想」。
品牌,正是消费者心中的这只“容器”:
明确识别:独特名称、符号、视觉锤(如蒂芙尼蓝、可口可乐曲线瓶),让人一眼认出“是你”。

*蒂芙尼蓝
清晰联想:看到标识,即刻唤起特定体验、价值或情感(如沃尔沃之于“安全”,苹果之于“创新优雅”)。
当识别与联想在消费者心智中锚定,品牌便成为强大的效率引擎:简化决策(无需反复比较)、支撑溢价(为独特体验买单)、建立忠诚(重复选择,甚至主动捍卫)。
这一切,皆源于“容器”内装载的、持续兑现的消费者体验。

传统思维里,“做品牌”是独立于产品、运营的巨额传播工程;然而在碎片化媒体时代,单一广告声量再难穿透噪音,构筑认知。
品牌不是凭空“做”出来的空中楼阁,而是将你“当下正在进行的每一件事”,巧妙地装进消费者能识别、能产生联想的“容器”中——这就是品牌化(Branding)。
品牌化,是将品牌基因注入企业运营的毛细血管:
产品即媒介:包装设计、开箱体验、使用触感,无不是品牌故事的无声讲述者。如三顿半咖啡的迷你杯回收计划,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循环,又进一步加强其独特包装的识别认知。

*三顿半[返航计划]
服务即触点:客服回应、售后政策、物流速度,处处传递品牌温度与可靠度。海底捞的极致服务,本身就是其品牌最响亮的口碑。
内容即桥梁:社交媒体内容、用户评价、员工分享,皆可承载品牌价值。如“老乡鸡”官方微博的土味营销,以真实有趣塑造亲民形象。
创始人即符号:雷军之于小米,马斯克之于特斯拉,其个人特质与言行,成为品牌精神的鲜活注解。
品牌化要求我们将品牌识别(那个独特的“容器”)植入一切与消费者接触的关键界面(Touchpoints),并确保在这些界面上提供的体验(“容器”中的内容)是高度一致且符合品牌承诺的。它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交付、服务、传播的完整链条,而非割裂的、高预算的广告战役。

对于手握爆品能力的企业,品牌化路径清晰可循:
1、铸造识别“容器”:
为你的爆品找到独一无二的“面孔”与“名字”
设计视觉锤:强记忆点符号。这种符号未必局限于品牌logo,也可以是产品特有的形态(比如可口可乐的瓶型)、图形元素或者IP影响(比如米其林的轮胎人);

提炼语言钉:不仅有品牌和产品名以及广告语,也包括能体现品牌核心价值与承诺的一切语言符号。比如,淘宝的一句“亲”,李佳琦的一句“OMG买它”都是比广告口号更有效的语言钉;
统一视觉语言:色彩、字体、图像风格高度一致,形成强烈识别。在包装、官网、详情页、社媒内容中反复强化。
2、植入“界面级”配称:
将品牌识别融入所有关键接触点
产品界面:包装是移动的广告牌。确保视觉锤、核心语清晰可见,开箱体验精致统一。
传播界面:短视频、直播、详情页、公众号推文…所有内容都自觉承载品牌符号与价值。例如直播讲解中,主播反复指向包装上的某个符号,强调“瞬溶无痕”特性。
服务界面:客服话术、售后卡片、物流包装,均体现品牌风格与核心价值(如附赠环保小贴士,强化“安心”理念)。
组织界面:员工工服、工厂参观、内部文化,对外传递统一形象,老板本人就是品牌大使。
3、交付一致体验(容器内容):
确保“容器”内的每一次体验都名副其实
产品力是基石:爆品的优异性能必须持续稳定,兑现品牌承诺。
体验无断层:线上购买的便捷、物流的速度、售后响应的及时,都需符合品牌设定的“安心”感。
迭代有依据:收集用户在各界面反馈(评价、客服记录、社群讨论),用于产品优化和品牌信息校准。
在所有关键界面(用户高频接触的)必须强化品牌核心价值与承诺,而在其他所有界面都绝不违背品牌定位。
长期主义的复利增长,本就无需牺牲当下!
“做品牌要长期主义”并非要求企业牺牲眼前利益,进行一场豪赌。
真正的长期主义在于:让每一次当下的商业行动,都成为品牌资产的积累。这就如同职场个人品牌:你无需在“拿高薪”和“树口碑”间二选一。每一次专业交付、每一次价值创造,既带来当期回报,也在默默构筑你在领域内的专家形象。这份声誉终将转化为更优渥的长期复利——更高职位、更多机会、更强溢价能力。
企业品牌同理:
将产品打磨到极致,既是当期销售保障,也是品牌“可靠”认知的基石;
一次真诚高效的客户服务,既解决当下问题,也累积了“值得信赖”的口碑;
一个精心设计、承载品牌核心价值的包装,既是销售工具,也是流动的品牌广告;
品牌化不是另起炉灶的烧钱运动,而是对现有运营的升级与优化。其成本,已隐含在提升产品力、优化用户体验、精进内容传播等必要投入中。所谓的“零成本”,是拒绝为虚妄的“品牌光环”支付无效溢价,让每一分钱都花在能同时带来短期回报与长期品牌资产的刀刃上。
而品牌的星辰大海,始于足下每一次微小的“品牌化”行动,真正的品牌之路,从不高高在上,它就在你此刻的工厂里、产品中、与用户的每一次连接里。莫被“必须花钱”的迷思困住,将品牌化为经营本身——这,才是穿越周期的终极答案。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