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广告门评分
京东815:电梯广告看腻了,那就整个扶梯广告
发布时间:2025-08-20 19:00 浏览量:296
说起促销创意,如今的品牌常常容易走极端。
要么是简单粗暴,满屏“跳楼价”“大放血”,用户早就审美疲劳,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想点关闭;
要么是创意上天,拍成抽象大片或说唱MV,花哨到忘记卖货,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转头却忘了品牌到底要卖什么、便宜在哪。
在做京东这波促销创意时,我们就面对了这样的挑战:甲方既希望有冲击力,又希望切合卖点,还希望最终能带来大曝光。换句话说,就是那个经典的“既要、又要、还要”。
我们遇到的命题
815家电周年庆是京东的重要节点。今年京东给出的整体利益点是——“升配不升价”。
但要把这个信息变得易懂、可信、触达广泛用户,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难点:
第一,它直接挑战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消费常识:“高配=高价格,升级就得加钱,好东西就是贵!” 如何用创意打破这个认知坚冰,让用户瞬间理解并相信“这次真不一样”?
第二,“升配不升价”容易变成口号式的自嗨,如何真正触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大家一看就能理解到这次消费能够占到便宜?
第三、也是最难的一点,促销创意很吃投放,如何让促销真正变得有创意,有传播力,成为一个低成本的大曝光促销事件?
一个难点就够难了,更别说三个同时解决。
我们的解法:扶梯上的“动态化”视觉冲击
我们的突破点来自一个核心洞察:“配置向上,价格向下”。这八个字不仅抓住了“升配不升价”的本质,而且天然适合用视觉化方式表达。
所以,我们没有走传统的TVC或平面广告路线,而是选择了一个具有场景动感的媒介载体——地铁(商场)扶梯。
想象一下:当消费者走进地铁或商场,目光所及之处,一部普通的扶梯被京东“施了魔法”。
上行扶梯的侧板写着——家电配置升升升升升上去,扶梯本身则赫然展示着各种家电产品的“高配升级”信息——更大容量、更强性能、更优技术;与此同时,紧邻的下行扶梯侧板写着——京东价格打打打打打下来,对应的却是醒目的“价格向下”箭头和诱人的优惠价格!
这一上一下,一升一降,在消费者乘坐扶梯的必经之路上,用最直观、最动态的方式,将“升配不升价”的核心卖点进行了戏剧化、物理化的呈现。
这颠覆了扶梯广告传统的静态贴画模式,我们把冰冷的媒介转化为传递核心促销信息的沉浸式体验场,让信息以更直观的方式形成视觉冲击和话题性。
创意延伸:“野生”投放海报,扎透日常痛点
扶梯的冲击力建立了第一波认知,但我们不想止步于此。为了将“升配不升价”的颠覆感更深地楔入大众心智,我们把创意触角延伸到日常场景里,推出了一系列“野生海报”。
买薯片?“超大分享筒?加钱!” vs 京东家电“升配不加价”
买汉堡?“多加一层牛肉饼?加钱!” vs 京东家电“升配不加价”
坐飞机?“经济舱升头等舱?加钱!” vs 京东家电“升配不加价”
住酒店?“标准间升豪华间?加钱!” vs 京东家电“升配不加价”
这些海报选择的场景,无一不是消费者高频遭遇、习以为常的“花钱升配”痛点。
通过强烈的对比(生活中处处要加钱 vs 京东家电免费升配),更能唤起用户深刻的共鸣和“被戳中”感。
更关键的是将其投放对应的消费场景(吃喝玩乐住行)中,进一步强化了真实感和冲击力。
事实上,如果你有认真看开头的视频,会发现我们还有更加好玩的脑洞创意,围绕“升”,不仅想出了“超长扶梯”、“盘山梯”、“太空电梯”、“宇宙电梯”等,直接把“升配”玩上了天,让“升配不升价”的信息不断放大和扩散。
回头看,这波创意之所以能跑出来,核心大概有以下几点:
形式极致新颖与直观:扶梯的动态“升配降价”可视化。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物理空间的具象运动,秒懂且震撼。
核心信息极度聚焦、不自嗨:所有创意形式(扶梯、海报)都死死扣住“升配不升价”这一个核心点,用户一眼即明京东要说什么、要卖什么。
洞察扎心,引发强共鸣:“野生”海报狙击大众日常消费中的“加钱升配”痛点,将京东的促销优势建立在普遍的生活经验之上,用户有代入感
媒介与场景融合:扶梯+日常海报,把创意嵌入真实生活。
易于传播与社交裂变:无论是扶梯实景照片/视频,还是扎心的“加钱体”野生海报文案,都天然具备社交货币属性,极易引发用户拍照分享和网络热议,形成二次传播风暴。
一些心得
对我们来说,这次最大的收获是再次印证了:
创意必须服务卖点,而不是炫技。再天马行空的想法,最后都要回到“用户秒懂我卖什么”。
媒介即创意。 当我们跳出“媒介只是渠道”的思维,去挖掘媒介自身的特性时,创意才真正有生命力。
“野生感”很有力量。 当广告放下精致包装,进入用户熟悉的语境时,反而更能赢得信任和共鸣。
总之,这波京东815促销创意不是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我们在洞察、场景和媒介层层推敲后得出的结果。它也证明了——促销创意完全可以兼顾“有效”和“有意思”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