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中秋 教师节 美团闪购 NIKE 认养一头牛 肯德基 双十一 520 华为 京东 WPP 茅台 七夕 AI jellycat
清除历史

广告业务连续四季度双位数增长,B站做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8-25 09:46     浏览量:2560


B站 广告业务

保持好奇心,死磕真问题


本文首发头条深一度精选频道

聊聊B站,加微信:efangfeng

文/刀客doc(头条深一度精选作者)


8月21日,B站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广告业务继续保持增长,季度收入达24.5亿元,同比增长20%。在这之中,效果广告同比增速接近30%;品牌广告稳步增长。


我朋友圈里有投资的朋友在转发这份财报时说,“B站终于学会卖广告了”。看上去,这种说法并无不妥。


但财报只是一个后视镜,反映的是结果,而非增长路径。


如果仅盯着效果广告营收的增速,可能反而低估了这轮增长真正的底层逻辑。这些年,B站商业化的路径始终在提速:系统效率在提升、广告产品在优化,投放工具的适配性也在增强。


但那个看上去更慢、却更具决定性的变量从未离场:内容的厚度、社区的氛围、品牌与用户之间的粘性关系。它们才是支撑广告效果被“持续兑现”的基础。


真正的增长,藏在品牌和用户反复互动的现场——那些评论里被热烈回应的文案、视频里刷屏的弹幕、线下展台前排起的长队、以及一个个被改编、二创、再分发的品牌片段。


这些细节堆叠起来,才是B站广告业务真正的增长曲线。


今年的BW(Bilibili World)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切面:


BW是B站自2017年每年举办的二次元线下大型嘉年华活动,今年BW更是迎来了167家品牌、40万人次参与,成为东亚最大二次元展会之一今年7月,这个二次元漫展在营销圈完成了一次现象级刷屏,且重点还不在参与品牌的“覆盖率”,而在品牌营销方式的转变


在BW上,各类品牌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却都有一种共同的努力:尽可能降低进入门槛,争取在年轻人的文化语境中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


比如上好佳,直接在展位前设了一个免费派发点。对那些在场馆里走到腿软、精神透支的年轻人来说,一包薯片、一块小点心,就是续命时刻的即时补给。零食此刻不再是商品,而是能量的载体,是一种默契地读懂了Z世代体感节奏的即时回应。


优酸乳则将“逛展”当作一种生活场景去理解。他们没有去硬贴产品卖点,而是借助卡琳娜、绿鸟和“嚼柠檬”这些站内熟面孔制造出一种轻盈、松弛、情绪饱满的内容氛围。在汗流浃背的人流里,诚意品牌展位成为那个让人“喘口气”的存在。


周大福的操作则更显传统品牌对年轻文化的“精准拿捏”。它把展位巧妙选在了和乙女游戏《恋与深空》同一展馆——前脚刚在虚拟婚礼中许下誓言,后脚就能买下现实里的黄金嫁妆,直接成为二创玩梗的热门素材。年轻人愿意在这里“自我补全”一场好事成双的剧情,而周大福的品牌存在感,也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嵌入到了“恋爱+消费”的甜蜜想象中


品牌不再寻求整齐划一的广告话术,而是愿意顺着社区的肌理,去找到与用户情绪相连的方式。不用喊话,不必推销,只要在那个对的时间、对的情境里,出现在用户目光所及的地方。


从效果广告的逻辑看,这些动作很难量化。但放到社区文化的土壤里,它们却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存在感。这些实践在告诉我们:品牌在B站不是“投”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B站不是覆盖最广的大众平台,但它是那个最懂年轻人情绪、语境和表达方式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它成了品牌势能最难被替代的平台之一。


今年B站整体用户平均年龄是26岁,新用户的平均年龄保持在22岁这让B站依然是品牌实现“年轻化转身”的理想起点。


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品牌选择把B站作为品牌年轻化的“第一站”。不是因为这里有多少转化捷径,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更真实、更可持续的连接方式。


B站的广告业务,也正是在这份连接感之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当我们今天谈B站广告的增长时,不能只看它“卖出了多少广告库存”,从流量中榨出来多少转化率,还要看被年轻人主动接住的情绪、语义与记忆。


这种视角看上去不够刺激,但它带来的是罕见的沉淀——在用户心智中留下符号、在圈层语境里形成认同、在长线经营上获得回响。


这种路径的长期确定性,正是品牌在短视频信息流广告之外越来越难找到的东西。


联想在今年618的打法,就很能说明这种转变。


B站的一部分用户正逐步进入成家立业的人生阶段,有着直接现实消费需求不论是人生第一还是改造自己第一个个人空间早已习惯在下单B刷刷那些“懂行的人”。这些UP主,就像他们身边的数码顾问,不只是讲配置、秀参数,而是真正在帮用户“解码”品牌背后的真实实力与性价比。这种信任关系,不是靠一次广告建立的,而是靠长期陪伴和内容积累沉淀下来的——也正是这种信任,让广告转化变得顺理成章。


所以在618期间,联想B站的营销没有主打大促心智,而是把主力放在一批数码垂类UP主的深度测评内容上——以真实、专业、信任为核心线索,打穿数码家电人群的心智。这种打法放在抖音可能显得“效率不够高”,但在B站,它换来了超7000万的成交额和ROI超100的结果。


类似的,还有今年B站在上海车展的整体动作。在B站展台,一句“端到端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喊出了年轻人车企黑话久矣心酸。于是车企高管主动以“说人话”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表达体系。


打破品牌和用户之间认知鸿沟的,就是B站那批专业领域的UP主们。他们通过讲段子、讲体验、讲价值,完成对传统车圈“黑话”的一次次拆解和再创作。


过去这一年,汽车已成为B站增长最快的内容板块之一。《2025哔哩哔哩汽车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去年汽车类投稿量增长266%,播放量达到2888亿。


如果说BW体现的是品牌和用户在文化语境里的融合,那么车展则进一步展现了B站内容生态对“高认知决策型品类”的影响力。


这种深度的影响力,与广告系统或投放逻辑并无直接关联,却对品牌心智的建立产生了更长期、更实质的作用。广告的路径,也早已从“传递信息”转向“争取参与”。


在短视频平台,品牌往往通过强引导、快转化的方式获取注意力和影响力;在一些种草平台,品牌依赖内容氛围渲染与博主人设建立信任。而在B站,品牌要进入的是一个“可协商的语境”,在用户、创作者与内容之间找到共鸣的接口,构建共识。


这种环境下,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低转化”品类,反而在B站积聚出更强的品牌势能。比如本季度,家用电器品类的播放时长同比增长14%;在国补与618的背景下,小家电数码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过70%。


这背后,是品牌与平台内容生态的深度协作:通过持续表达、被主动理解,逐步建立对品牌的长期感知。


这种厚度,是B站广告业务得以持续增长的底层支撑之一,也是在其他平台上越来越难获取的东西。


在效果导向几乎成为平台广告系统默认逻辑的当下,B站营销价值的特殊性越来越稀缺。它没有急着把广告变成一门单纯的流量生意,而是把这件事拉得更长、更慢——像在经营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靠转化驱动的动能,而是靠文化、共识和表达积累起来的势能。


品牌在B站做广告做营销,不只是为了争一条曝光,而是为了在用户心智里留下点什么;不是找谁来带货,而是找能讲清楚自己故事的人;不是奔着一时的ROI,而是在建一个可以一起说话、一起成长的空间。


这也意味着,我们很难用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平台”这个概念去定义B站的商业化。


我甚至觉得,在某种程度上,B站的营销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确定性”,而在于它保留了“表达的可能性”。它没有完全交出自己的内容逻辑去适配算法和广告系统,反倒是试图在社区语境、UP主生态与商业变现之间找到一个不那么激进但可持续的平衡点。


这种克制,也是一种战略。


而当下的大环境中,这样的战略变得越来越稀缺。


从大模型对内容创作的冲击,到效果投放的边际递减,再到用户注意力结构的改变——品牌正进入一个必须重新建立信任、重写表达规则的周期。


而在一轮又一轮“平台红利”结束之后,B站恰好是那个还愿意慢下来、认真听品牌表达的地方。它留下的是更稳的资产——一批能和品牌共建语境的创作者,一群尚未被过度消费的年轻人,以及一个鼓励深度表达的内容生态。


所以,当我们今天再去看B站二季度的财报时,不妨把它看作是B站与品牌之间“协商关系”的阶段性回报——那些数字只是冰山的一角,水面之下,是一个平台如何在效果与表达之间、投放与信任之间,重新定义自己在商业世界里的位置。


广告这件事,做得快的人很多,做得深的人很少。B站,显然选择了后者。(作者:刀客doc)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点赞
收藏
微信分享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