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好奇心周报丨一语双关,热度飙升:品牌明星营销把名字玩出新花样
发布时间:2025-08-25 14:48 浏览量:3085
好奇心周报:剧星传媒原创专栏,关注营销行业话题,不装逼,不套路,带着一颗好奇心,拨云见日,探究底层逻辑。

为推广全新口味的“一手现泡”玫瑰红茶,伊刻活泉牵手摇滚乐队二手玫瑰玩起了悬念营销,直接让乐队“赔了一只手”,从“二手玫瑰”变成了“一手玫瑰”,新品上市成为具有话题性的趣味传播事件。

谐音梗三大核心优势
直击营销痛点
巧妙易记:降低记忆成本
谐音梗利用人类大脑喜欢模式匹配的特点,将明星名字与品牌卖点强关联,大大降低了记忆成本。这种营销策略轻巧且极具性价比,既能够融入当下“梗来梗去”的年轻群体,引发话题传播,又能巧借明星流量与名字快速嫁接产品卖点,为产品制造出圈记忆点。

情感共鸣:激发归属感与认同感
安慕希通过苏有朋的“端水”形象,将“散装江苏”重组,激发了地域认同感。美团团购邀请黄龄推出沪语MV,巧妙利用“龄”与“灵”的谐音,融入本地文化。饿了么采纳网友建议邀请蓝盈莹担任“必赢官”,打出“蓝的一定赢”的slogan,传递积极正能量。京东则邀请惠英红做宣传,她的逆袭故事与“红的会赢”的励志主题自然契合。这些广告触发了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人在觉得有趣的同时,也进一步记住了品牌的特点。

玩梗互动: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谐音梗营销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鼓励用户参与二次创作和传播。饿了么对提供建议的网友发红包,京东采纳了网友的创意,美团跟随网友的二次创作进行活动。这些做法让用户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营销效果自然更佳。
并非“万能钥匙”
谐音梗营销的风险与局限
尽管明星营销与谐音梗的配合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和局限性。泛滥的谐音梗营销会拉高消费者的兴趣阈值,一旦活动缺乏实质内容与创新,审美疲劳会随之产生;并非所有品牌都适合谐音梗营销,需要考量品牌调性与谐音梗风格的匹配度,比如高端奢侈品牌或严肃专业品牌可能不适合采用过于轻松幽默的谐音梗营销;文化局限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谐音梗往往依赖于特定语言文化,对于国际化品牌或多元化市场不太适用。
未来展望:
明星谐音梗营销的演进方向
随着技术发展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明星谐音梗营销也将不断演进。技术赋能或将为其提供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互动体验,比如通过AI、AR等新技术的运用,让营销更加生动有趣,提高用户参与度和体验感。
价值融合是另一个重要方向。通过融合品牌价值与社会价值,能让简单的谐音梗营销能具备更多的内容与含义。目前的谐音梗营销多追求短期曝光,通过持续的品牌建设和情感连接,或许也能让短期营销变成品牌资产的一部分。
明星谐音梗营销巧妙平衡了幽默与智慧、娱乐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成功的谐音梗营销不仅仅是玩文字游戏,更是深度挖掘明星特质与品牌价值的契合点,让消费者会心一笑的同时又能强化品牌的传播效果。而对很多品牌来说,能被记住,就是胜利。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