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淘宝美团双重夹击下,京东的突围之路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5-08-27 14:03 浏览量:61
前两周,京东发布的2025年Q2财报引发了广泛关注:核心零售业务稳健增长,收入达3101亿元;但新业务(外卖)单季亏损超147亿元,导致公司整体净利润同比下滑50.8%。
京东财报
147亿,这笔亏损主要由用户补贴池,运力基建、商户激励三部分构成。明知道外卖是美团、饿了么二分天下的“红海”,更是众所周知的“烧钱黑洞”,京东为何还要执意闯入?
答案藏在另一组数据中:京东第二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飙升40%,创下历史新高。购物频次同比飙升40%,PLUS会员购物频次增幅更是突破50%。
图源:财经天下
表面上看,外卖是利润黑洞,实质上,它是京东能撬动高频流量转化的支点。
但补贴终会退潮,当价格优势不在,京东外卖该如何留住用户?
事实上,京东的底牌,从来不是低价,而是信任闭环。它在打的,是一场以品质和效率重塑用户心智的硬仗。

围攻外卖:一场高频流量的“入口之争”
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离不开对“高频场景“的补贴引流。但补贴只是表象,真正支撑其底层逻辑的,是“高频带低频”的经典营销策略。
外卖是本地生活中最高频的场景之一,本质是一个巨型流量入口。其核心逻辑在于:高频业务负责引流与习惯培养,低频业务负责变现与利润支撑,最终织成覆盖多元场景的生态网络。
就像美团,当年凭借外卖高频业务带来的巨大流量,成功带动酒旅到店等低频高利业务实现冷启动。
如今,美团持续投入共享单车、充电宝这些看似不赚钱甚至亏存的业务,其实它们承担着“培养用户每日打开美团”的习惯任务,是整个生态的流量来源。
对于以低频、高客单价零售起家的京东而言,补足这块“短板”具有重要意义。但并非所有高频场景都能成功带动低频场景盈利,需要至少满足三大关键要素:
一,高频场景要有强用户黏性,而非补贴依赖
高频场景并非高毛利,反而是靠低价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但若用户只因补贴而来,平台难以实现长期留存与变现。
二,高频业务要与低频业务场景有关联性
外卖要与其他消费场景具备天然关联。用户点外卖时,可能会在入口顺手购买其他的东西,比如一份水果、一盒鸡蛋、一包纸巾等。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体验闭环:用高频的外卖业务引流和影响用户,再通过更丰富的商品供应链实现盈利。
三,平台要具备低成本履约能力
即时零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快”和“性价比”。高效的履约体系(如美团的骑手网络、京东的共享仓模式)能够显著压低成本,特别是在低毛利品类中构建持续吸引力。
图源:京东
京东的优势正体现在后两点:一方面,将外卖入口与商超、生活服务类商品协同布局,推动订单互相转化;另一方面,依托已有的仓储网络、配送队伍及售后服务能力,降低边际成本,提升整体履约效率。
目前来看,用户选择京东外卖仍很大程度上受补贴驱动。那么当补贴退场,京东如何留住用户?
不打价格战,打“品质价值战”
外卖是个公认的“补贴修罗场”,消费者往往哪家补贴多,价格低,就流向哪家平台。
在这一背景下,今年2月份,京东率推出多项优惠,甚至启动“百亿补贴”,强势切入外卖业务。美团随即应战,发起了“千亿补贴”巩固市场份额。5月,淘宝饿了么加入战局,有样学样,在淘宝app植入“闪购”,用高频流量带低频消费,同时加大补贴力度。
尽管在市场监管总局约谈后,各平台补贴力度收紧,像是0元购等极端优惠已经消失,但是大额补贴并未离场。
7月底,淘宝闪购发放了18.8元满减券(满38元可用),以及“满55-20”“满75-25”午晚餐专属外卖红包,持续激活价格敏感型用户。
直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再次引爆战事——各大平台仍未真正放下刀枪。
图源:微博
如果用户只因为低价而来,这种认价格不认品牌的行为,并不能真正沉淀起品牌资产。
这正是美团和饿了么面临的“阿喀琉斯之踵”。用巨额补贴培养的用户忠诚度是脆弱的,一旦补贴停止,用户会毫不犹豫地流向下一个补贴更多的平台。
而令人意外的是,原本率先发起补贴的京东,在七月后悄然收手,选择了另一种姿态。
京东集团CEO许冉在财报会上明确表态:不参与7月以来的恶性补贴竞争,价格战创造不了增量价值。
做出该选择的背后,与京东入局外卖业务的初心有很大关系——做品质外卖。之所以敢另辟蹊径,是因为它切中了行业长期以来的真正痛点:食品安全。
媒体多次曝光,某些平台销量高居榜首的商家其实是无证的黑作坊,操作间卫生状况触目惊心;也有消费者因食用不干净的外卖导致急性肠胃炎。
“吃不死就行”的摆烂心态,让外卖行业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死循环。
图源网络
与美团依靠骑手网络和地推优势不同,京东选择从品质端和供应链的自身优势切入,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对称竞争”:
第一,重塑用户认知:从“便宜”到“放心”
京东外卖的消费者策略不是简单地增加选择,而是重新定义“品质标准”:
● 精选品牌餐厅入驻:建立严格审核机制,要求商家具备堂食资质,通过营业执照审核、门店照片/视频验真、线下巡检等方式筛选;
● 签约多家黑珍珠餐厅,引入高端餐饮品牌,提升平台调性,吸引品质敏感型用户;
● 推出“厨星计划”等高价值服务,以名厨定制、专属套餐打造差异化体验。
京东的目的十分明确:让“点京东外卖=吃得更放心”成为用户的条件反射,将外卖从功能性消费升级为价值型消费。
那么当消费者在京东外卖上点了份79元的黑椒牛排(补贴后实付49元),发现:肉质比楼下餐馆好,配送比美团快10分钟,顺手加购的鸡蛋、牛奶30分钟送到。
这时候,补贴不补贴已经不重要了——体验落差一旦形成,用户自然会用脚投票。
第二,重构商户生态:不止于配送,更赋能经营
京东的差异化不仅面向C端,更延伸至B端供应链环节:
● 通过京采B2B平台为餐厅供应食材,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品控;
● 开放京东物流的仓储与库管能力,帮助餐饮品牌优化库存、降低成本。
正如刘强东所言:“前端卖饭菜,我可以永远不赚钱,我只要靠供应链赚钱就可以了。”
京东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外卖订单带动背后的生鲜供应链体系。通过标准化供应链重塑中餐市场,比如7月底,京东宣布入局生鲜供应链,品质餐饮合营制作平台“七鲜小厨”,统一供应米面粮油,既控品质又靠供应链的获取利润。
京东终极目标:供应链大练兵
在流量竞争愈演愈烈的时代,品牌真正要赢得的,是用户心智。而心智的争夺,靠的是品牌价值锚定与效率博弈。
就像饿了么,为了摆脱价格战和流量内耗,近几年一直布局AI技术,想要撕开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比如,在无人配送上,饿了么与白犀牛合作,让无人配送车开进了100所高校,把履约时长缩短到25分钟,人力成本降低40%。
这不过是饿了么用AI改造即时配送的一个切面,在商家侧,饿了么发布入驻AI助手,新店入驻流程从原来的72小时缩短到5分钟;在骑手侧,推出骑手AI服务助手“小饿”,骑手用语音唤醒,一键完成接单、确认到店等操作,极大提升了效率。
图源:饿了么蓝骑士公众号
这种底层进化能力,同样也印证到了京东对外卖的定位上。
刘强东曾明确表示,“跟供应链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碰。包括我们今天做的外卖,也是为了服务生鲜供应链。”
换句话说,京东做外卖,是借这个“最难的即时配送场景”,完成物流能力的终极进化。
当饿了么在用R3无人车和"小饿"助手在末端提升履约效率时,京东在借外卖场景打磨物流基础设施的肌肉记忆。
为什么是外卖?
相较其他即时零售场景,外卖行业具有特殊性:时效性严苛,30分钟送达时底线,超时就会有差评;订单最密集,午晚高峰订单量爆发,调度能力决定生死;品类敏感,温度、防洒、保鲜,任何细节失误都会影响体验。
所以京东选择从外卖切入,本质上是在用最高标准进行“练兵”:
- 快:以外卖的“分钟级”响应倒逼整个即时配送网络提速;
- 好:通过餐食配送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全品类商品的配送品质;
- 稳:借外卖的高并发订单优化调度系统,增强整体网络的稳定性。
一旦这套体系跑通,京东的物流能力将能覆盖更多高价值品类,比如手机、美妆、奢侈品甚至冷链。
通过更优的服务和更强的履约控制力,京东持续在用户心中建立“京东送得更快、更稳”的认知壁垒。这种确定性形成后,就会成为品牌最深的护城河。
长远来看,当用户提起京东,不仅联想到“多快好省”,更会自动绑定“随时随地,任何商品,京东都能安全稳定送达”的强烈信任。
用户信任所带来的品牌壁垒和商业价值,将远非短期订单规模所能比拟——它也注定成为京东下一个十年最核心的竞争力。
第一轮外卖大战已然在补贴狂欢中渐入终局,那么接下来的战局,究竟是继续陷入短期流量的数字之战,还是回归本质,在效率、品质中寻找答案?这场关乎生存模式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