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教师节 脱口秀 520 京东 华为 母亲节 双11 蒙牛 麦当劳 趋势 泡泡玛特 金瞳奖 AI 中秋 茅台
清除历史

Vol.01 創刊號:先點評頭部AI創造者 by W9

W

发布时间:2025-09-05 19:25     浏览量:543


人工智能 视频 内容

9600e3885941eac52160341e2f22fc4d.png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338_005.png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356_146.png


此番定义,只适用于AI应用普世之前。


一群自诩为野狗的中国品牌营销界的创造者们:W。他们是中国最早一批投身于 AI 内容生成和商业营销的顶级代表(2019 年 W 在新加坡成立全资 AI 技术公司WAI)。


在将近 9 年的创业历程中,在全球范围内斩获的奖杯多达 797 余座,从顶尖广告奖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评审团大奖、威尼斯电影节的非商业单元奖;



台湾金曲奖,到网易云音乐的最佳原创音乐榜;甚至还包括了 App Store 的最佳开发游戏奖



在他们眼中,这些并非炫耀的资本,而是他们有能力去“点评”创造的资格证明。


与此同时,另一群非品牌营销出身的团队:上海久吧文化,在过去两年中,成功创办了两届“AI 春晚”,引爆了上亿的播放量,并与近十家中央级和权威媒体建立了深度联系。他们已经连续四次被独家受邀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身份也从最初的参与者,蜕变为分享者,乃至如今的组织者



当这两拨人走到一起,他们惊奇地发现,过去各自积累的经验与资历,竟是如此的雄厚互补。他们还不断登上央视网、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顶尖学府的讲台,专门讲授 AI 课程。



他们意识到,过往的岁月里,他们不断地登上各种“舞台”:无论是领奖台还是演讲台,却似乎总是在为别人“站台”。于是,一个念头油然而生: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为国内AI创造圈赋予: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413_035.png


是的。他们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资历、顶尖的圈子、强大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一份初心与意愿,去联合足够多的高校与创造者,做一件开创性的事:先为中国当下最顶尖的 AI 创造者,点评他们当下最出色的 AI 作品。

 

他们决定将所有底牌摊在桌上,创办 《W9》



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就是做这件事最权威、最合适的人选。


在世界不可避免变得反智、抽象、虚无、油腻之前,

总有一小部分人会在铁屋中先站起来,

「先」为名,

先做一些现在看起来还挺COOL的事情

比如:


#先点评头部AI创造者#


《W9》创刊首语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418_989.png


作为《W9》的创刊号,我们前期在全网初选了十几部极具特色的AI短片,包含各种风格类型。


经过数周讨论和思考,从叙事完整度、艺术性、技术应用成熟度、一致性等多维度考量。


我们最终决定,推选由杜俊霖导演(中国内地电影剪辑师、导演、编剧,Eye Cutting Room电影剪辑工作室主理人)团队制作的AI电影《完美人生》,作为《W9》创刊号的点评作品。


(《完美人生》是成龙电影A计划第七期 A³计划 的入选作品,以纯AI生成方式完成。影片于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在成龙电影A计划与可灵AI联合主办的 “电影 × AI:一场共谋式创作” 主题产业活动中首映。首映后迅速引发业内讨论,成为最具关注的AI短片之一。)


↑点击播放《完美人生》↑


接下来我们会对影片进行解读与赏析,同时也对导演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系统专访。所有内容会在本期一次放出,请按顺序阅读。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422_905.png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427_702.png


在艺术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作品,其价值不在于自身的完美无瑕,而在于它用一种划破天际的姿态,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始。


它们或许粗糙,或许留有模仿的痕迹,但它们本身,就是一份寄自未来的信笺,邀请我们去凝视一个正在成形的、崭新而陌生的世界。


《完美人生》,这部由杜俊霖执导AI动画电影短片,正是这样一类的作品。


当然,如果将它置于电影百年的殿堂,用传统大师的苛刻标准去审视,我们能轻易地列出它的种种“不足”:情感模型略显普世、美学风格有清晰的致敬痕迹、叙事闭环过于工整。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然而,这种批判是懒惰的,它错过了一次真正重要的机会。


将《完美人生》与传统电影比较,就如同用马车的标准去评判第一辆汽车。重点不在于它跑得是否比马快,而在于它彻底改变了“移动”这件事的底层逻辑。


因此,让我们停止用“电影”这个百年词汇来简单地定义它。它不是更好的电影,它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AI电影,一个由人类意志与算法算力共同孕育的情感晶体(Emotional Crystal),是人类记忆媒介的一次成熟的、公开的实验。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435_505.png

在探讨其时代意义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回归文本,将其作为一部独立作品进行严谨的解剖。


在这部短片中,杜俊霖导演用AI技术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密、充满象征意义的内在世界,它像一座由空间、时间与家庭关系构成的建筑,将角色内心的混乱与挣扎,外化为了一套可被感知的结构与节奏。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影片最精妙的设计,便是其核心场景:“天堂山度假酒店”。


这个名字本身似乎就充满了反讽。


这里并非享乐的天堂,而是一个介于“人间”(充满现实矛盾的家庭)与“天堂”(与亡妻的精神交汇)之间的记忆飞地。


它被设置在高空,悬浮于云海之上,从物理上隔绝了地面世界的喧嚣。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这正是主角内心状态的完美写照:


他将自己悬置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既无法彻底回归家庭的琐碎现实,

也无法真正抵达亡妻所在的彼岸。


贯穿始终的核心意象是缆车。


每一次缆车的上升,都不只是物理位移,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理逃离。


随着高度的攀升,主角离地面上充满“问题”的家庭越来越远,离天空中那个被完美保存的“过去”越来越近。


酒店,这座风景秀丽的建筑,最终成为了一个囚禁他灵魂的、华丽的金色牢笼。它提供了最顶级的舒适,却也隔绝了最真实的联结。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446_173.png


影片的叙事并非线性,导演巧妙地将三种不同的“时间”编织在一起,以一种近乎炫技的方式,模拟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破碎的记忆体验:


现实时态:

以生日宴为核心,这是紧张、压抑的,充满了病情、遗产等粗粝的世俗议题。色调偏暗,光线被限制在餐桌的有限范围内,人物间的对话充满了未说出口的张力,每一个眼神交换都暗流涌动。这是黏稠、沉重、无法回避的“现在”。


过去时态:

通过手机中的音乐与唯美的闪回画面呈现,这是温暖、明亮、理想化的。色调高度饱和,光晕柔和,仿佛隔着一层记忆的滤镜。这是经过情感美化和技术固化的“完美”过往,一个被反复擦拭,因而失去了所有瑕疵的“记忆标本”。


心理时态:

主角与前来采访的作家的对话,这是冷静、抽离、充满哲思的。这个空间脱离场景以外,实质是两个灵魂的对话。它代表了主角试图在认知混乱中,抓住理性的最后一根稻草,重新梳理并理解自己存在的努力。


影片的剪辑,正是通过这三种时态的精准切换,不断制造情感上的巨大落差。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上一秒还是家庭餐桌上的暗流涌动,下一秒就切入与妻子在月下共舞的温馨回忆;紧接着又可能是与作家关于生死的冷静探讨。


这种手法,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主角内心常在的眩晕与偶然的清醒,外化了疾病带来的认知混乱与记忆的断裂感。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509_726.png


《完美人生》的核心戏剧冲突,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于家庭内部。


阿尔茨海默症这位“看不见的闯入者”,像一种化学试剂,滴入了这个看似平静的家庭,使其内部潜藏的裂痕瞬间显现。


父亲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但又是一个“失语”且“缺席”的中心。


他肉身在场,精神却通过一副小小的耳机,活在与亡妻共度的“声音结界”里。他的沉默,是整个家庭戏剧冲突的“风眼”。


所有的矛盾、焦虑、算计与爱,都围绕着这个沉默的黑洞旋转,却又无法真正触及他。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父亲的精神缺席,在家庭内部制造了一个情感与权力的真空。


这个真空,立刻被子女们最现实的焦虑所填满。


生日宴上,这场戏被处理得极具现实主义的粗粝感,它与其说是一场庆祝,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后父亲时代”的紧急会议。


讨论的话题:体检报告(健康)、回忆录(存在)、遗嘱(财产)每一个都指向未来,都充满了务实的考量。


这是一种向外的、试图为父亲“安排”好未来的行为。


他们的行为动机是复杂的,既有爱与责任,也混杂着不堪重负的疲惫与对未来的盘算。


他们试图用理性的框架去框定父亲正在失序的人生,但这种努力因为缺乏真正的情感沟通,而显得无力、苍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冒犯。


最终,他们谁也没能真正“进入”父亲的世界。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522_059.png


如果说子女们试图填补的是“权力真空”,那么作家为父亲构建的则是一个“心理避难所”(Psychological Sanctuary)。


与子女们充满焦虑的、指向未来的对话不同,作家与父亲的交流是向内的、哲思的、回溯过往的。


作家不是来“解决问题”的,他是来“聆听故事”的。


在这个由对话构建的、冷静而抽离的精神空间里,父亲第一次获得了被平等凝视的机会。他不再是被讨论的“病人”,而是一个拥有复杂过去、正在梳理自己存在的“叙述者”。


因此,作家成为了唯一一个被允许进入他“声音结界”的外部存在。


通过将家庭的“权力真空”与作家的“心理避难所”进行并置与对比,影片的核心矛盾昭然若揭:


面对即将崩塌的记忆,一个人是选择被现实的责任与安排所定义,还是选择在一个精神的避难所里,重新梳理并确认自己一生的意义?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父亲对作家的“开放”,恰恰反衬出他对子女们的“封闭”。


这并非冷漠,而是一种自保。


他选择了一种更温和、更具尊严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消逝。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526_358.png


现在,让我们从“看电影”的观众席,走到“造电影”的幕后。


因为《完美人生》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一份由导演主导、AI执行的、关于“如何高效生产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的实验报告。


它将“故事”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解构成了可量化的情感参数与可组合的叙事模块。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影片可以被视为一系列高效“情感原子”的化学反应。


杜俊霖导演及其团队深谙此道,他为AI电影提供了最经典的配方:


A

(至死不渝的爱情)

 + 

B

无法逆转的疾病) 

C

(代际误解)

 + 

D

孩童天真)

 + 

E

(自然象征物)

 +

F

(怀旧美学)


这些元素的任何一项,都足以构成一部作品的情感基石。


影片的成功在于,导演成功地引导AI,将这些高浓度的“情感原子”,以一种近乎化学反应般精准的方式,组合成能引发强烈共鸣的“感动分子”。


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流程,导演的角色,如同手握配方的炼金术士,而AI,则是那个拥有无穷法力、能将配方瞬间变为现实的精灵。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536_275.png


影片的叙事节奏,也完美遵循了经典情感煽动曲线:


铺垫:

通过孙女的提问与家庭的沉默,

建立现实困境,

制造悬念(老人为何孤僻?)


上升:

不断穿插唯美的闪回,

在观众与老人的爱情故事之间建立深刻情感链接。


转折与高潮:

通过医生(作家)的介入,

正式揭示“阿尔茨海默症”的真相,

将情感推向第一个高潮,将内在矛盾激烈地外化,

情感张力达到顶点。


尾声:

墓前的和解与繁花盛开的意象,

完成了情感的最终闭环,给予观众精神回应。


这种教科书般的节奏,正揭示了人机协作的深度融合:人类提供方向与最终裁决,AI提供最优化的探索与执行。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540_626.png


既然AI能够如此高效地执行“完美”的指令,那么人类创造者的位置何在?


《完美人生》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它宣告了一个旧身份的消亡,和一个新身份的崛起。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AI时代的创造者,核心角色不再是技法执行者,而是“灵魂架构师”。


你的工作是设计情感的蓝图、定义美学的规则,并引导AI这个无比强大的“施工队”来完成最终的建造。



将抽象想象翻译为精准指令的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提示词的诗学”;


从AI生成的海量素材中凭借“品味”做出唯一正确的选择的能力,我们可称之为“可能性的策展力”。


这两者很可能决定了泛创造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个创造者的价值,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他的文学素养、哲学思考与审美决断力上。



因此,未来创造者最重要的角色,不是AI的监工,而是用独一无二的个人情感、想象力与非理性冲动,为其注入属于自己的生命力量。


在AI构建的世界里,在人工智能所能计算出的最优解之外,提供一个属于人类的结局。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556_958.png


《完美人生》是一个信号,它宣告了一个“艺术通货膨胀”时代的来临。


当精湛的技艺与华丽的风格都可以被AI轻易复制,旧有的艺术价值体系正在崩塌。


未来,创作者最终的也是唯一的护城河,是坚不可摧的“品味”和你独一无二的“世界观”。


技术可以模仿一切,但无法模仿你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


《完美人生》最大的历史意义,是宣告了“一人即是一个好莱坞”的时代正式真的要来临了。


它将创造的权柄,从少数掌握高昂生产资料和复杂技术的“大师”,交还给了每一个拥有独特灵魂的“个体”。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对于所有还在犹豫是否要拿起这个新工具的创作者们,这部影片给出了最清晰的回答:


AI不是要取代你,而是要将你从繁琐的技法与套路中解放出来,逼你直面创作的唯一核心


——你自己


古老的众神正在死去,新的神话正等待被书写。


而缔造者,就是我们。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601_570.png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606_451.png


《W9》:《完美人生》这部AI动画短片,它的创作灵感和故事雏形是怎样诞生的?


杜导:《完美人生》其实是我一个同名长篇剧本的缩影。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概念片”,我从完整的长篇剧本中,截取了开篇和结尾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对这两部分的核心情节和情感进行提炼与简化,形成了短片现在的故事文本。最后,再利用AI技术,将这个浓缩后的文本“翻译”成了影像。整个创作流程大概就是这样。


《完美人生》分镜脚本


《W9》影片的核心要素显然包含了“爱情”、“记忆”与“AI技术”这三者。在您的构思与实际创作中,这三个元素是如何相互交织、彼此作用的?


杜导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爱情与记忆是这部影片的情感内核,而AI是实现这一切的呈现手段。我思考过这三者的关系,核心在于我对“记忆”的理解。


我认为记忆和梦境非常相似。它们都拥有一种看似符合逻辑、实则充满跳跃和剪辑的“相对逻辑性”。就像我们做梦时可能经历了一段完整的故事,但醒来后,脑海中的记忆碎片会自动组合成一种类似“蒙太奇”的精华版本。我们在回忆往事时,大脑同样会自动提炼和剪辑,回避或模糊掉一些细节。


这种看似有序下的无序性,或者说逻辑背后的混沌感,与我使用AI生成影像时的感受非常相似。AI在生成画面的过程中,表面上遵循着你的指令,但其深层逻辑中也存在一种无序和混沌。这一点让我觉得,AI在呈现人类记忆和梦境这种主观体验上,有着天然的相似性。


而关于“爱”这个元素,我特意将主人公设定为一位70岁的老人。我想探讨的是,当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考验爱,那份爱如果依然没有改变,它应该就是最纯粹的。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坚韧,我认为是目前的AI所不具备、也无法真正理解的。而用一个尚不具备理解纯粹爱情能力的AI,去呈现一个关于纯粹爱情的故事,这种矛盾本身就非常有意思,它让技术(AI)、内容(爱情)和形式(记忆的呈现)三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张力。


2d628c11a04802000dd4f583b6173f91.jpg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W9》:在《完美人生》的创作过程中,您如何定义AI的角色?它更像一个高效的工具,一个充满灵感的合作者,还是有其他的定义?


杜导:在这次创作中,如果问我扮演了什么角色,那我可以说我扮演了几乎所有角色——从编剧、导演、摄影,甚至到片中每一个角色的“表演者”(通过文字描述),再到后期剪辑,整个过程非常疲惫,但也因为是第一次如此深入地使用AI,所以感到非常有趣。


但这个过程非常痛苦。尤其当你的想法非常明确时,与目前的AI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你只能不断地测试、与它“对话”、甚至“争辩”。后来,我慢慢掌握了与AI沟通的技巧,才开始真正地把它当成一个“合作者”。因为你会发现,它不像Premiere那样的纯粹的生产工具,它会在无序中诞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充满惊喜的东西。既然它具备这种自主思考和创造惊喜的能力,我认为用“合作者”来形容它,比“工具”更合适。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W9》:您提到了AI带来的“惊喜”,能分享一两个在创作过程中,AI技术带给您的、超出预期的突破或惊喜的具体例子吗?


杜导最主要的惊喜有两个。


第一个惊喜,是AI的局限性反而提升了剧本的凝练度。我本职是剪辑师,习惯在写剧本时,脑海里就已经构思好了非常清晰的画面,甚至连剪辑点都已出现。但当我用AI去实现这些精准想法时,发现它根本无法顺利推进。很多脑海中完美的镜头,AI无法生成或效果不佳,我不得不放弃。


这反而成了一件好事。我最初的短片剧本是从长片里截取出来的,接近一万字。因为AI能力的限制,我只能回头去反复提炼文本和剧情,最终把它压缩到了三千字以内。结果发现,这三千字的版本同样能把故事说清楚,并且节奏更紧凑、表达更精粹。AI的限制,迫使我将剪辑师“删繁就简”的工作,前置到了文本创作阶段,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体验,也是一次巨大的惊喜。我们不用担心漏拍素材,因为AI可以随时生成,这让前期的文本打磨变得更加纯粹和高效。


第二个惊喜,是AI帮助我创造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美学风格。我最初想做的是一个真人写实风格的影片。为此,我们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学习和测试了各种工作流,比如用照片训练演员的Lora模型,再用Comfy UI工作流等等等。但所有尝试的结果都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最终,我决定转向动画片。而恰好在我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可灵更新到了2.0版本。2.0版本相比之前的1.6版本,一个巨大的区别在于它对物理世界的还原能力变得更强了。我用这个版本去驱动生成二维动画画面,结果它产生了一种类似“2.5D”的奇妙效果——它既保留了我想要的、类似手绘的画风,又额外生成了一种非常规的、具有立体感的美学风格。这完全是我意料之外的,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美学惊喜。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W9》:影片的艺术风格非常成熟和统一,有新海诚的影子,但又具备自己的独特性。在创作这种风格的过程中,您和团队做了哪些具体的调整和努力?


杜导我们最初决定放弃真人风格,转做动画时,的确面临风格选择的问题。当时网上充斥着大量模仿吉卜力风格的AI动画,我想有意识地规避这种“潮流”。新海诚的风格是我的重要参考之一,尤其是他对于环境和背景细节的极致追求。但我认为他作品中的人物线条相对简单,细节不够。


所以,我最终的方案是融合多种风格。我将新海诚式的写实背景,与手冢治虫、今敏等大师笔下的人物画风相结合,甚至还在训练素材里加入了几张油画的质感。我们以新海诚的色彩和背景为基调,将这些不同风格的元素汇集在一起,用Midjourney训练出了一个我们独有的画风模型。当这个模型确定之后,我们才开始以此为基础,大量地生成影片所需要的画面。


《W9》:对于AI影片创作,保持“一致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除了您刚才提到的训练画风模型,还有哪些具体方法可以确保人物形象、画面风格在不同镜头中的统一?


杜导画风的统一相对容易解决。我们用大约200张图训练出想要的画风后,Midjourney会生成一个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编码,这个编码就代表了我们的专属“画风模型”。之后我们在生成新画面时,在提示词后面加上这个编码,就能基本维持画风的统一。


更难的是人物形象的一致性。这一点主要得益于Midjourney后来更新的全向参考(Omni-Reference)。你可以将一个确定的人物形象图放进参考栏里,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这个人物在之后生成的不同画面中,形象基本固定。当然,这种固定也不是100%的,仍需要我们反复地去“抽卡”(生成),然后挑选出最满意、最一致的一张。整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我们为此购买了多个会员账号同时生成,才满足了创作需求。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W9》:在您看来,AI创作的兴起,会对传统的影视行业,尤其是动画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展望?


杜导我认为影响早就开始了。很多平台和公司已经在尝试用AI进行IP改编和商业变现,并且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对我个人而言,这次创作最直观的感受是:目前AI所生成的电影,其精度还不足以支撑大银幕的播放,但满足手机和电脑端的观看已经绰绰有余。


因此,对于传统影视行业来说,AI目前最直观的作用是“降本”,也就是降低制作成本。至于“增效”,即提升效率和效果,目前还是一个问号。这最终取决于AI的创作者们,能否产出让观众愿意付费观看的作品。只有当观众愿意为AI作品买单时,我们才能说AI真正实现了“增效”。


《W9》:完成了这次创作,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新的想法?是会继续深化动画探索,还是有计划尝试其他方向?


杜导制作完《完美人生》之后,我已经在构思和创作第二部的剧本了。下一步,我可能会尝试真人类的风格。


但我更期待的,是一种可能性,那就是AI能否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属于我们已有认知范畴的“AI影像”。它不是为了还原真实世界,也不是为了模仿或借鉴之前的任何电影作品,而是诞生出一种人类前所未见的、全新的东西。它可能不叫“电影”,而是另一种艺术形式。这到底会是什么样子?我正在持续地琢磨和期待着。


《W9》:我们想问一个细节,影片的对白是粤语,但这似乎并非您的母语。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杜导这其实很简单。我最初的长篇剧本,故事发生地就设定在香港和广州。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的气质非常适合一个温暖、湿热的南方城市。而且我个人非常喜欢粤语,觉得它很美、很好听。从人物设定的角度出发,让他们说粤语会感觉角色更加扎实,更符合那个环境的质感。如果故事发生在北方,人物的感觉可能就不对了。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W9》:我们想用一个“头部AI创造者”的头衔来定义优秀的创作者。以您的经验和认知,您认为在今天,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这个称号?他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特质?


杜导坦白说,我不太觉得自己是“头部”,我更像一个“新人”。虽然我有十多年的传统影视工作经验,但对于AI创作,我确实是刚起步,甚至一开始是抱着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


这次创作的起因,是需要为一个基金会(成龙大哥的电影A计划)创作一部概念片。为了对得起大家的付出,我才开始强迫自己去认真学习和使用AI。


如果说要定义“头部”,我认为有几个因素非常重要:极高的自我要求、强大的意志力、耐心以及自驱力。 创作《完美人生》的过程,我们消耗了十几万的“灵感值”(生成额度),生成了海量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然后反复斟酌、挑选。当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会要求团队不管用什么方法,也要把想要的东西“磨”出来。事实证明AI确实能做到,但这需要创作者有极其强大的耐心和毅力,去一点点地跟它沟通、磨合。


所以,AI创作绝不是一条捷径。很多人以为AI能让创作变简单,但如果你想用AI做好一部作品,它对创作者的整体素质,包括意志力、审美和自我驱动力的要求,可能比传统流程更严苛。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W9》:在您看来,目前AI创作者这个群体最容易陷入的创作误区,或者最容易把事情搞砸的思维模式是什么?


杜导就我观察到的现象而言,除去那些纯粹为了娱乐、随便生成的切片作品不谈,在想要把AI当成作品来创作的人群中,我觉得主要有两个误区:


第一个是过度沉迷于“炫技”。

很多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它唯一的惊艳之处,就在于“这是用AI制作的”。创作者和观众在潜意识里会因此降低对作品本身的要求。但当我们抛开AI这个前提,会发现这些作品在叙事、情感等方面的精彩程度,其实远不如我们过去在传统影视中看到的。


第二个是单纯地追求“还原现实世界”。

很多团队在努力地用AI去模仿和再现我们生活的世界。我认为这在技术探索上非常有意义,也非常了不起。但从一个作品的角度,如果仅仅是为了还原,而忽略了叙事和故事本身,那么它的价值是有限的。因为“实拍”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最好还原。当电影市场本身就不景气的时候,如果大家只是用AI去模仿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仅仅是降低了成本,它真的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吗?我对此存疑。我更期待AI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W9》:如果请您推荐一位在传统影视领域给您持续带来灵感的电影大师,以及一个在AI创作领域您很欣赏的创作者或作品,您会推荐谁?


杜导在传统电影领域,很难只推荐一位,因为喜好会随着不同时期的心境而变化。但如果说与《完美人生》这部作品直接相关的话,那一定是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当时我看了他的《年轻气盛》(Youth),被影片的气质和影像风格深深打动,那种感受非常强烈,直接影响了我后续创作《完美人生》的剧本。


至于AI领域,说实话我看得还比较少,了解得不够多。在没有进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我不想盲目地去推荐,这可能不太负责任。


《W9》:假设我们约定一年之后再来访谈您。届时,您希望自己在AI创作领域能够实现哪些明确的进步,或者看到哪些显著的变化?


杜导我希望一年后,我已经能尝试用真人风格,制作出一部完整的短片、中篇,甚至是电影。我在看很多AI作品时会有个感觉:某些作品可能整体不行,但其中总有那么几个镜头,比如3秒或5秒,是完全OK的,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我就会想,这是否意味着AI其实具备了做到完全OK的能力?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把那几个完美的镜头作为全片的标准去要求,是不是就能生产出一部合格,甚至是很棒的AI电影?我希望自己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去实践和验证这个想法,做出一个这样的作品。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W9》:《完美人生》的叙事流畅、架构完整,已经非常出色了。但如果再给您一次机会,有更充裕的时间和资源,您最想对这部短片做什么样的改动或升级,以弥补遗憾?


杜导如果可以,我最想把它做得“更完整”。就像之前说的,这部短片是从长篇剧本里浓缩出来的,最大的遗憾就是牺牲了对人物丰富性的展现。


在完整的故事里,家里的每个角色都有着非常丰富的设定。比如大哥和他恩爱的妻子,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孩子,这是他们生活的核心矛盾;二哥是工作狂律师,为了事业完全忽略了妻子和家庭;三弟林以文,是个面临职业困境的杂志主编,他最初提议为父亲写回忆录,其实带有功利的目的,但后来随着父亲病情的揭示,内心也发生了转变。


此外,还有一个在短片中的角色——小女儿,她是一名心理医生。因为见证了父母之间过于沉重和深刻的爱情,以及父亲后来的痛苦,她对婚姻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但依旧不婚。所有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内心挣扎,都因为短片的篇幅而被大量删减和牺牲了。这是为了让短片能够独立成篇,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W9》:最后,能介绍一下完成这部品质相当高的短片,背后的团队规模和分工情况吗?


杜导团队规模很小,基本上就是我自己,加上我的两位剪辑师和一个制片,一共四个人。在制作过程中,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和严格的分工,基本上是大家一起上,从出图、到驱动视频、再到配音,一场戏一场戏地往前推进。


有趣的是,在我们人手最紧张的时候,我的一位剪辑师甚至把他的太太也叫来了。他的太太是做审计的,跟影视行业完全不沾边。但她就跟着我们一起学,学了一个月,也同样能参与到制作流程中,并且能熟练地上传和处理图片。


整个实际制作周期不到一个月。这个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AI创作的技术壁垒,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但相应的,技术壁垒不高,意味着你能产出什么样的东西,更多地取决于你的审美、你的要求,以及你过往的经历和积累。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4619_429.png


《W9》:画风参考是怎么做的(像人物和空镜可能本来参考了多个画风,具体如何融合的,可以讲讲Midjourney的流程)?


杜导画风一致性使用Midjourney的Moodboards(情绪板)功能,截取了大量的动画电影截图作为训练画风的依据,有:新海诚、今敏、手冢治虫、浦泽直树等等,期间随着测试生图的增量,我们也会将生出的满意的图片上传作为训练依据,这样做的好处是,随着你在模仿借鉴别的作品生出的图像数量越来越多时,你训练画风的数据就会越来越多,影像也会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的风格,最后,将训练好的画风代码,粘贴到提示词的末尾,基本就能解决画风一致性的问题,当然,训练画风模型的过程也需要多次尝试,和反复生图测试,直到风格稳定为止,最后完美人生的画风代码确定时,参考画风的图片数量中,我们自己生图的比例和电影截图的比例基本上保持了数量的平衡。

完美人生的画风代码可以分享给大家:--p smxybz9 m7311671002541326377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试一试。

 

人物一致性使用Midjourney的Omni-Reference(全向参考)功能,ow值尝试了400-1000的区间,最终基本设置在400左右。


《完美人生》影片截图


《W9》:缆车全景加餐厅全景,针对全景群戏人物如何解决一致性问题?


杜导缆车内和生日宴的群戏人物一致性,主要靠耐心在Midjourney的编辑功能中,局部涂抹重绘,必要的时候再加入PS辅助,但使用的素材都是是AI生成的,比如生日宴中女性角色背景就是单独生图人物近景的背影,然后用PS抠出,再贴到全景镜头里,很考验耐心。


《W9》:结尾全景场景长镜头的实现方式?


杜导结尾全景长镜头的处理方式使用的是“笨办法”,生成出第一个十秒视频素材后,从这十秒的视频素材中截取尾帧,然后将尾帧作为首帧来用,放入可灵AI中进行驱动,比如:第一个镜头的时间描述是中午,下一个镜头的时间描述是下午,在下一个是夕阳,然后是傍晚以此类推,但又一个问题是,使用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画面中的人物画风逐渐崩坏,以及画幅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差异,所以我是将背景和人物单独生成,然后在剪辑软件里再将两个画面结合到一起的,至于细微画幅偏差问题,也可以在剪辑软件中调整画面的大小参数来互相匹配和解决。


《完美人生》制作截图


《W9》:弹琴跳舞段落如何实现?


杜导这段戏的生成逻辑和其他场次有些不同,其他场次是按照分镜一步一步逐步实现的,而跳舞这场戏是感受为先,根据感受生成大量的镜头素材,然后再在剪辑阶段从大量的素材中寻找剪辑逻辑。



《W9》:针对不同的人物设定(比如打电话的老二),如何用AI调整角色?


杜导我的角色形象参考都是用现实中的演员作为依据的,先搜集好大量演员的照片,然后使用AI将真人照片转绘成动画风格,再在大量的动画风格的演员形象中筛选出满意的形象,确定后在使用它作为全向参考的依据。

至于演员的习惯或者动作设定,这些在剧本阶段就梳理的很明确了,比如:一直打电话的林以律(律师),严肃的林以德(大哥),宽厚的林以文(出版社工作),以及造型上略带强势的林以心(心理医生)。


《完美人生》分镜脚本


《W9》:动画人物对嘴型其实是难题,如何解决的?


杜导就是使用可灵AI中台词声音生成画面的功能,在有些时候无法匹配的情况下,我也会大量的生成人物有口型的视频素材,然后在剪辑台上通过剪辑跳切来去匹配台词的声音,这样做的前提是在说话的人物主体和背景都相对统一切且没有大动作的情况下才可行。


《W9》:开花镜头与雕像的象征意义,这类镜头和传统拍摄是否有不同之处(比如可以后期添加、补充设定)?


杜导因为主人公林念经的妻子就葬在一颗梧桐树下,所以他与作家对谈的那个房间中的那幅画一开始也是一棵枯萎的梧桐树,但随着林念经与作家的交谈,画中的枯枝渐渐生芽、长叶、开花,也象征着林念经对于亡妻的记忆逐渐复苏,这些设定和形式也都是在剧本阶段就已经确立的。



微信图片_20250903213011_948_404.png


↑点击播放↑



注:本文系广告门企业用户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作为该用户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点赞 2
收藏
微信分享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