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深度 | “铺量”种草失效,服饰行业的出路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5-09-16 09:31 浏览量:1444

三年前,一个服饰品牌在小红书找一堆素人,铺上5000篇同质化笔记,再找些达人带货,几个SKU轮番上阵,很快就能打出爆款。
但今天,用同样的内容量和预算,很难掀起水花了。
“每周投放近百篇笔记,曝光数据看着不错,实际转化越来越差。”我们在服务诸多品牌的过程中,总能听到类似的声音。
笔记铺了上百篇但没流量,就算有流量也没转化,达人投了没效果,ROI从5降到了0.5。为什么内容越投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
铺量种草真的走到尽头了吗?

三大变化撕裂传统铺量打法
1.消费者变了:从穿“好看”的衣服,到穿“适合我”的衣服
根据千瓜《2025上半年热门行业数据简报》显示,小红书日均穿搭笔记数量已超过10万篇,商业笔记数增长超20%。

海量笔记背后,是没什么新意的种草内容和审美疲劳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种草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比起笔记中「她穿得好不好看」,更在意「是否适合我」。许多消费者不再只搜索“连衣裙”,而是“小个子 梨型身材 通勤 连衣裙 显瘦”。
服饰变成了消费者表达自我和理想生活的载体,此时,品牌必须要能回答:这件衣服能帮消费者实现什么样的生活想象?
2.红书变了:从“流量场”到“兴趣圈层”
7月份,小红书将沿用多年的Slogan从你的生活指南升级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8月份,在「种草大赏」中,强调让生意自有生命力。

这一系列动作,是小红书在有意引导品牌和商家:生意不是靠流量灌出来的,而是根植于兴趣社区,在与人的深度链接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但铺量打法恰恰与之相悖,只关注到了“量”,却忽视服饰本身是个极具生命力表达空间的品类。像近几年爆火的多巴胺、美拉德等穿搭风格,都是品类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度共鸣的结果。
当品牌能靠真实且贴近生活的理念连接消费者时,内容也就拥有了穿透算法的生命力。
3.打法变了:从“不可预测性的铺量”到“确定性的增长”
有些服饰品牌,靠铺量打造爆款,却发现复购率不足5%,库存积压导致了30%的毛利损耗。
一个健康的品牌,既需要大爆款的热度,又需要经典款的基础盘流量。但仅凭人感,套用爆款模板或烧钱投放打造单一爆款,本质上是场难以预测的概率游戏。
想要实现确定性增长,品牌必须踏上一条可预测、可复制、可规模化的新路径。

两大品牌给出“找路”新答案
在今年的种草大赏中,有些服饰品牌显然已经走到了前面:
2012年成立的「伯希和」,抓住“人有千面,壳有万种,一野到顶”的价值主张,通过精准的场景洞察,实现了从专业户外到轻户外的多品类破圈。

伯希和击中了当下时代消费者的认知升级:人们选择冲锋衣,不只是为防风、防水、时尚买单,还是为一种「可触及的精致感」、理想生活方式投票。
在《种草》一书中,后者描述的心态被总结为15°仰角——人们对生活的期待略高于现状,只要稍作努力,就能让生活更进一步。这成为了伯希和多品破局的重要出发点。

大量通勤、露营、徒步、登山等场景下的消费者,自发成为品牌种草官,推动其快速发展为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品牌。
2021年成立的「SIINSIIN」,是靠大单品破局的。它一开始就想做让女性掌握对“美”话语权的服饰品牌。靠着鲨鱼裤、防晒衣两大爆款单品,以比常规产品更美的叙事、更悦己的情绪价值,受到众多女性消费者的喜爱。

只用了短短三年,SIINSIIN卖出了2500万+条鲨鱼裤。冰皮轻塑防晒衣上线后,仅一个夏天,全网累计销量超过了500万件,并登上天猫三大榜单第一。
所以品牌能否踏上一条可预测、可复制、可规模化的新路径,关键如何将种草的打法和心法结合。

种草背后,服饰品牌的两大增长策略
基于对伯希和与SIINSIIN的洞察,我们发现目前品牌的增长路径,朝着两个典型方向裂变:
方向一:聚焦多场景,以产品矩阵精准满足消费者细分需求
多品类发展,是很多品牌做大后普遍面临的选择。看上去,多品类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市场空间更大。但想实现这一点,品牌要能看到并真正回应这些需求。
“真正”意味着要深入洞察,了解用户真实需求;“多元”需要极致的场景细分。
● 洞察先行:趋势比产品优势更重要
很多品牌做市场洞察,都是从自身领域出发,比如防寒领域或者防晒领域,虽然有针对性,但很容易忽略消费者动机的本质转变。
品牌需要回归服饰本身,挖掘消费者“选择一件衣服”背后的真正需求。
就像当前消费者选择衣服的逻辑发生了变化,从这件衣服有什么用?转向了能如何帮我实现理想中的生活体验?
这些看似简单的决策,藏着消费趋势的微妙转向。
● 细分场景:卖产品的关键在于卖场景
以羽绒服为例,市面上任何一个服饰品牌都能看到防寒这个大场景,但在这个大场景下打差异化,品牌最后还是会回到老路上,要么卷参数,要么卷价格。
破局之道,藏于细微。品牌必须去到消费者穿着羽绒服的每个具体场景:室内、上下班通勤、滑雪、爬山等。

品牌很容易会发现,这些场景下有很多未被满足的小需求,但一件羽绒服无法覆盖所有场景,怎么办?
为每个小场景设计出相应的产品,形成清晰的产品矩阵。例如,某系列对应通勤、某系列对应滑雪等。让产品与产品之间不要相互竞争,抢占市场。
● 看到人——深入挖掘场景背后的真实需求
但想确保产品打动消费者,还需进一步解构细分场景,看到更加「具体的人」和「具体的需求」:
通勤者关注“显瘦百搭”和“耐脏”,能不能融入到办公环境;
滑雪者关注“防雪”与“保暖”,“配色”能否满足出片的诉求;
爬山者考虑“防风防雨”与“便携性”,同时追求山系美学风格。
这些细致的需求就像坐标点,品牌要能将每个SKU清晰打上标签,并一一对应到这些坐标点上,才能保证产品与人群需求的精准匹配。
● 数据驱动:围绕市场选产品
场景颗粒度已经足够细了,怎么保证对市场判断的准确性?
建立快速测试机制,实现“3天判断场景、7天判断颜色、15天判断产品”,推进内容高效产出和精准投放,用最终数据指导产品开发和供应链备货。
方向二:聚焦单场景,将大单品打造成情感载体
当下,消费者需求更加碎片化和个性化,单一品牌产品覆盖力有限的问题也被无限放大,但这并不代表单一品牌没有破局机会。
● 单品破局关键:重新定义场景
以针织衫为例,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人对针织衫的印象都是:基础款、很普通、甚至有点土气。如果新品牌在这种传统认知下进入该赛道,很难找到增长点。
有没有新的解题思路?
品牌要能为场景构建新叙事,重塑用户认知。比如,可以讲述一个低调、奢华、智性美的都市丽人通勤故事,或者围绕复古时髦、法式慵懒等关键词展开场景叙事。关键在于能强化消费者记忆点,占领消费者心智。

● 抓紧情绪价值:靠“我懂你”破圈
但营销策略想要长期有效,就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层面。要深入到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具体生活场景,提供更加精准的情感价值:
比如SIINSIIN鲨鱼裤,针对产后妈妈群体,没有喊瘦10斤或者20斤的口号,而是讲了一个“产后自信重建”和“身心重塑”故事。消费者体会到的是,生完宝宝后第一次穿上鲨鱼裤,从前的自己好像又回来了——不是孕前的样子,而是自己更好的样子。
这种策略让鲨鱼裤超越了物理属性,成为了消费者自我关怀和情感慰藉的情绪产品。
● 不止听见用户声音:产品更要“懂”用户
从产品上来看,品牌必须把用户洞察融入到产品设计细节中,让产品自己会“说话”。
这也是Lululemon瑜伽裤爆火的原因之一。品牌洞察到女性在运动前后不仅需要穿着得体,还要有存放手机或者钥匙的地方。为此,其想在瑜伽裤中增加隐形口袋的设计。
但口袋位置是个难题,Lululemon在经过上千次实验后,终于做到既能确保手机不会在运动时掉出来,又能让新增设计保持整体视觉美感,还能保留瑜伽运动的功能性。

总得来说,尽管策略不同,一个是用产品矩阵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细分需求,另一个是通过大单品击穿消费者心智,牢牢抓住消费者的深层情绪价值。
但两种策略的底层逻辑高度一致:都不是单纯卖货,而是通过深入消费者真实生活场景,看到产品背后的人。

重塑内功,告别野蛮增长时代
回顾服饰行业在小红书上的种草演变,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品牌从“流量换销量”转向“回归到人”:
服饰种草1.0时代:以量取胜的“人海”战术。品牌策略很简单:靠达人铺量、渠道薅流量,追求笔记数量和曝光量;
服饰种草2.0时代:营销提质下的达人共创。品牌意识到“质”的重要性,开始与优质达人合作。消费者决策路径变短,而且转化率更高;
服饰种草3.0时代:细分需求下的精细种草。消费者需求更加具体化和碎片化。品牌不得不深入到不同圈层,才能看到高度分散的“细微需求”。
以上三阶段不只是时间上的变化,品牌与消费者关系也发生了改变。消费者从被动接收者,变成了主动搜索者,而品牌从关注我有什么转向了关注消费者要什么。
对品牌来说,意识到“回归到人”很简单,真正的难是,如何将这一理念变成实际落地的营销打法?
这正是卓尔数科近六年来,专注解答的行业命题:
在感性层面,沉入到消费者生活场景中。比如精准捕捉像[15°仰角」这类细微需求。把需求和产品卖点结合,转化为消费者能感知到的故事与情感共鸣,帮助品牌实现更深层次的心智触达。
在理性层面,借助数据工具做出科学决策。通过专业的平台工具和团队分析,将消费者碎片化的搜索、互动需求,变成清晰的产品定位与内容策略,并通过内容快速测试与迭代,为品牌找到确定性最高的增长路径。
卓尔数科始终坚信:营销的艺术在于平衡好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边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赋能品牌实现长期高质量增长。
未来,谁能真正关注人们想解决的问题,谁能率先完成这场认知与能力的升级,谁就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真正拥有新的生命力。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