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微梦传媒盘点|中秋节营销大战在即,回看十大经典案例品牌该如何突破同质化打动消费者?
发布时间:2025-09-19 10:14 浏览量:760
中秋节临近,这不仅是一场阖家团圆的节日,更是品牌方每年必须面对的一场营销大考。
然而在信息爆炸和广告泛滥的今天,消费者早已对“月亮、兔子、月饼礼盒”产生了审美疲劳。那些千篇一律的节日海报和促销文案,已经很难再让人停下脚步,更别说触动情感。
于是,品牌如何在中秋节点中“杀出重围”,就成了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中秋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原因在于,它同时承载着文化与市场的双重价值:
一方面,它是“团圆、思念、归属”的情感符号,寄托着国人深厚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它背后更有着高达千亿级的礼品经济与社交消费需求。
换句话说,中秋既是情感的富矿,也是市场的金矿。
同质化元素扎堆让用户早就对中秋节品牌营销产生了免疫力,但机遇在仍在。谁能用独特的叙事与创新的形式讲好品牌故事,谁就能把节日的氛围转化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度连接。
微梦传媒特别盘点了近几年10大经典中秋营销案例,以供品牌借鉴~
案例一:
中国农业银行《月亮听见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几千年来,国人总是借着月亮诉说思念,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到苏轼的“把酒问青天”,再到无数普通人对着月光寄托心声,月亮已成为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符号。
基于这一文化根基,农业银行信用卡在2022年中秋推出《月亮听见了》,把自己拟作“月亮的传话者”。
影片以“如果月亮听得见,他会听见多少思念”为创意核心,呈现出一封来自38万公里外的浪漫回信。它告诉每一个仰望明月的人:你的思念,月亮和农行都能听见。
在执行层面,除了主片,品牌还上线了“思念翻译器”H5,让用户把想说却未说出口的心意交给月亮来表达。借助互动装置与社交扩散,农行信用卡完成了“看故事—说心声—传心意”的完整体验链条。
幕后团队甚至自嘲“披星戴月地卷浪漫”,但也正因如此,让这份温柔的叙事真正触达用户心底。
可见,节日的符号只是外壳,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品牌如何把这些公共情感转译为独特的品牌语言,从而实现差异化和长久的情感连接。
案例2:
蒙牛《祝要强的你事事圆满》
对中国人来说,中秋承载着团圆与圆满的期许。但在蒙牛的叙事中,圆满并非天降的礼物,而是每一个“要强”的人用努力换来的心安。
影片开篇文案点题:“我们自古盼望圆满,也知道圆满不是盼来的。”
随即一幕幕日常场景接连出现:深夜仍在加班的年轻人,独自训练的舞者,课堂上专注的老师,默默奔跑的女性……他们或许平凡,却都在为生活不断前行。
随着镜头的推进,这些努力背后都化为一个个“圆”的符号,既映照中秋月圆,也对应人生的小圆满。
蒙牛在这支片子中找到了“圆满”与自身品牌主张“要强”的巧妙契合点。不同于多数品牌在节点选择轻松、松弛的表达,它选择逆势而行,用更厚重的情绪价值去回应当下。
它并没有简单消费节日情绪,而是以国民品牌的身份提出一种积极引领:真正的松弛不是躺平,而是随时整理好自己,继续奔向更大的圆满。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收束非常高巧。镜头从日常推到太空,点出蒙牛已连续21年支持中国航天的背景,让“圆满”从个人生活延展到国家梦想。
蒙牛借此完成了从“小圆满”到“大圆满”的叙事跃迁,把个体奋斗和国家精神串联起来,放大了品牌高度。
节日营销的差异化,不在于“玩出多少花样”,而在于能否从品牌自身基因中提炼出独特的关键词,再与节日母题形成强关联。
品牌需要敢于在拥挤的节点市场中保持立场,既回应个体的情感需求,也能上升到更高的价值共鸣。唯有这样,节日才不是品牌的陪衬,而成为放大品牌价值观的最佳时机。
案例3:
金典《如果月亮能被摘下》
“如果月亮能被摘下,那它会被不擅长去爱的中国人,摘下无数次。”影片开篇的这句旁白,瞬间击中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短片通过小女孩为母亲伸手摘月、情侣在月下互许心意、朋友在月光下彼此依偎的场景,展现出亲情、爱情与友情的多重温情。对不善言辞的中国人而言,把月亮献给最爱的人,就是最好的祝愿与表达。
金典在这支短片中延续了“有机、自然、松弛”的品牌气质,舍弃了夸张的戏剧冲突,选择以细腻的叙事语言与舒缓的镜头节奏营造氛围。
品牌在片中并未强硬露出,而是潜移默化地与“温柔、体贴”的意象挂钩,让消费者在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中,主动为品牌贴上“温情”的标签。
更重要的是,金典将这种“最好的爱”从虚拟的意象落实为现实的体验。通过与小罐茶跨界推出限定会员尊享礼盒,品牌为核心用户创造了一种独属于中秋的仪式感。
“有机生活 礼致最爱”的理念,不仅提升了品牌的高端属性,还通过区隔化礼遇增强了会员忠诚度,使品牌与用户关系更加稳固。
节日营销不仅是内容的创意展示,更是关系的经营契机。品牌可以通过“情感故事+专属体验”的组合,把浪漫寓意转化为真实的仪式感,让节日既成为情绪共鸣的触点,也成为深化用户关系的节点。
案例4:
观夏《我手边的月亮》
一轮明月缓缓升起,镜头转向日常:有人在书桌前点亮香氛灯,有人在庭院里泡一壶茶,有人在夜色中捧起一束光。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触摸到“小月亮”,画面诗意而温柔,勾勒出一种可感可触的东方浪漫。
观夏在这支作品里,将“月亮”从抽象的节日符号转译为“当下的幸福片刻”。
观夏把自身的气味叙事与东方生活美学相融合,让香氛不再只是消费品,而是陪伴个体日常的“小月亮”。这种转译,让品牌与节日之间的关系更加自然、松弛。
执行上,观夏不仅发布短片,还联合KOL讲述个人与月亮的故事;线下通过“月相时间”限定发售和“中秋园游会”式活动,让用户在真实空间完成嗅觉与情绪的双重沉浸。
整个设计形成了“叙事—产品—仪式”的完整链路,真正让“买香”成为“买回一份生活仪式”的过程。
在高溢价市场,产品本身往往不是卖点,文化与生活方式才是核心资产。通过赋予产品以“生活仪式”的意义,品牌可以构建出更高阶的世界观,使消费行为转化为自我认同与情感归属。
案例5:
山姆《中秋好物留不住》
短片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展开:镜头一边展示山姆推出的中秋好物礼盒——十年陈皮月饼、添加法国总统黄油的曲奇、新西兰战斧羊排与设拉子红葡萄酒——一边配上调侃式文案提醒:“请勿暴露礼盒的具体位置,小心中秋好物留不住。”
结果画面里,家人、朋友乃至“礼盒购买者本人”,都忍不住提前动手,空盒现象频频发生。
这支广告并没有走常见的温情叙事,而是用反向表达来制造幽默:礼盒被偷吃的“后果”本身,反而成为证明产品美味与畅销的最好证据。
借助快节奏的画面剪辑和生活化的搞笑情境,品牌成功把“好吃到留不住”的产品力,转化为观众会心一笑的故事点。
在传播策略上,山姆结合短视频分发、社交平台话题与APP下单通道,把笑点和转化路径打通。通过“空盒梗”的话题引导用户二次创作,进一步强化“山姆好物必须抢”的消费认知。
节日节点不必拘泥于煽情叙事,幽默和反向创意同样能形成高记忆点。通过制造生活化的“后果性笑点”,品牌不仅能弱化推销感,还能把产品优势自然嵌入故事,让用户主动帮忙传播。
案例6:
五芳斋×蜜雪冰城《下一步我们怎么办》
短片开头,一位昔日备受欢迎的“月饼明星”在AI取代与流量洪流下逐渐被遗忘,孤岛上的它陷入迷茫,甚至喃喃自语:“生活,我可能不爱你了。”
故事从一连串灵魂拷问展开——“为什么吃月饼?”“为什么爱生活?”“为什么过中秋?”——借由四个章节层层递进,最终落脚到“下一步我们怎么办”的主题。
影片中,五芳斋原创角色“五糯糯”与月饼明星真诚对话,告诉它:“你可以选择努力,也可以选择躺平;你可以跟大家在一起,也可以独自生活;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怎么看你。”
而最后雪王登场的那句“如果你是软的,头就不会疼”,既是幽默收束,也暗合新品“奶香生椰流心糯月饼”的柔软特质。产品与叙事巧妙融合,让观众在轻松童话的外壳里,获得一份关于“如何面对不确定”的哲思。
这次跨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止步于表面符号的拼贴,而是让五芳斋的“传统与柔软”与蜜雪的“年轻与魔性”找到共同语境,通过哲学式提问回应智能时代的困惑。
短片的定格动画风格为内容增添艺术感,在社交媒体分发和二创互动中,又进一步强化了话题度和传播力。
品牌若能借由合作切中时代痛点,并在叙事中自然嵌入产品特性,就能实现“娱乐性、思想性与商业性”的三重合一。
案例7:
网易云音乐《把乐评写在月亮上》
在宁波象山的海边,一轮巨大的“月亮”缓缓升起。
不同于大多数品牌强调“圆满”的叙事,网易云音乐选择另辟蹊径,把用户写下的遗憾乐评,挂在这轮“月亮”之上:遗憾错过的人,未说出口的爱,未能陪伴的亲情……当这些文字在圆月下亮起,观众不只是看见了别人的心事,也照见了自己的故事。
短片用真实乐评和氛围化的音乐营造出极致浪漫,把“遗憾”转化为一种更深层的情绪共鸣。
活动不仅在线下打造了“乐评月亮”装置,还同步推出慢直播,让观众在线上见证月亮从海平面升起,乐评逐一显现的全过程。数万网友通过弹幕写下自己的心愿与遗憾,直播间一度成为大型“情感许愿场”,让“圆月”承载了更多不圆满的故事。
这次活动延续了网易云长期坚持的“以乐评见人心”策略,从“乐评地铁”到“乐评路灯”,再到此次“乐评月亮”,品牌不断把用户内容转化为公共情绪事件。
不同的是,这一次在中秋语境下,网易云不仅强调了圆满,更通过遗憾表达了另一种中国式圆满:正因为有缺憾,才让当下更值得珍惜。
当一个品牌拥有天然的UGC资产时,节日节点最好的营销方式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把用户的真实表达放大,转化为共享的公共体验。这样,用户既是参与者,也是传播者,品牌则成为最懂用户的“情绪放大器”。
案例8:
好望水《城市的好望角》
在城市化的洪流中,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故乡,远离父母,独自闯荡在陌生的城市。探索的新鲜感过去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淡淡的孤独。很多人学会了把心事埋在心底,偶尔只能偷偷找个角落与自己对话。
好望水洞察到这种群体情绪,借中秋推出“城市的好望角”计划。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置快闪小店,邀请年轻人写下故事,放进漂流瓶,再由陌生人随机接收。
漂流瓶成为人与人之间最温柔的信使,让彼此的心声穿过城市与月色相遇。品牌还邀请歌手王栎鑫作为发起人,并联动诗人创作者共同记录治愈的瞬间,把活动延展成一场充满诗意的城市联结实验。
这一创意巧妙借用了“好望角”的寓意——航海史上象征“希望”的地方,在城市里转化为“疗愈孤独”的精神驿站。于是,“举起一瓶好望水”不仅是饮品消费动作,更成为一种彼此祝福的象征。
年轻品牌要想脱颖而出,关键是找到并回应当下社会的普遍情绪。通过“故事收集—故事传递”的形式,把消费场景转化为情感体验,不仅能增强用户对品牌的记忆度,也能让品牌成为人们生活情绪的共鸣者与陪伴者。
案例9:
《长鹅:来追我呀》
你的“鹅”终于来啦!每到中秋,腾讯的“长鹅”都会限时回归。这个由“嫦娥”谐音衍生而来的IP形象,凭借魔性的造型和无厘头的气质,逐渐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网友期待的“快乐搭子”。
2023年它带着八块腹肌,号召大家健身;2024年则化身巨型风筝,在大梅沙的海边随风翱翔。
23年的“长鹅嘉年华”以风筝为核心,联合深圳风筝协会举办大型表演秀。活动现场不仅有15米长的超长版长鹅在空中扭动身姿,还有财神长鹅、月饼长鹅、城市梗长鹅、互联网青春长鹅等多种造型。
从“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标语,到QQ农场、空间说说等经典元素,长鹅把深圳在地文化与互联网青春记忆巧妙结合,做成一场跨越世代的“怀旧派对”。
从IP层面看,长鹅已从最初的“谐音梗吉祥物”成长为腾讯与用户对话的节日符号。
它既能用魔性搞笑制造话题热度,也能通过健身、风筝等形式,承载健康、快乐、陪伴等积极价值。在连续多年运营中,长鹅不仅陪伴用户过节,还逐渐积累为一种文化期待。
案例10:
野兽派《另一种乡愁》
说到水墨丹青,你会想到什么?是诗句里的“天青色等烟雨”,还是青花瓷的素雅之美?在22年中秋,野兽派以此为灵感,推出首部手绘动画短片《另一种乡愁》,用青花瓷色调与水墨笔触,营造了一幅动人的东方画卷。
短片中,一位青年倚窗望月,思绪因圆月而飘回家乡。随着蓝色幼龙的引领,他梦回记忆中的村镇:在香铺买香,与船翁泛舟湖上,折桂饮茶,看桥上灯火点亮,最后回到家门口,看见奶奶和小鸡的温馨场景。
整个故事如梦似幻,既是对传统乡愁的再现,也是一场“东方浪漫”的艺术表达。
画面中还暗藏彩蛋:小女孩的形象借鉴了品牌代言人欧阳娜娜,龚俊、井柏然与曹翠芬也分别以不同角色在短片中登场,赋予作品更多层次感与明星效应。
这支作品没有喧嚣的色彩,而是以“水墨长卷”的形式,将传统美学与节日氛围融为一体。野兽派还借机进行产品软植入,让“桂花乌龙”等新品与画面情境自然结合,使观众在沉浸式的美学体验中完成对产品的记忆。
在文化热潮与国风审美不断升温的当下,品牌的竞争力不止于产品力,更在于如何承载文化情感。通过传统艺术形式与节日氛围的结合,品牌能够打造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归属,从而在同质化的市场中实现差异化突围。
结语
纵观这10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趋势:成功的中秋营销,已经不再停留于“节日符号+促销”的浅层套路,而是进化为一场深度的文化与情感对话。
从农业银行的“月亮倾听者”到野兽派的东方古典叙事,从山姆的幽默反转到网易云的用户共创,每一个案例都证明: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不是“月亮、饼、兔子、月饼礼盒”的符号,而是品牌如何借这些符号讲述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对品牌来说,答案并没有标准公式。可以深挖传统、聚焦情感,也可以跨界创新、制造话题。但核心始终是:在对的时间,用对的语境,把品牌价值讲进用户心里。
今年中秋,不妨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微梦传媒愿与品牌方一同打造下一个被市场记住的中秋经典。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