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AI Adobe 母亲节 刘亦菲 adidas 茅台 520 蒙牛 华为 财报 中秋 宝马 金瞳奖 趋势 脱口秀
清除历史

鼓浪文化:品牌与消费者的新关系

发布时间:2025-10-09 14:37     浏览量:4804


品牌 消费者关系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电视上天天播着某个品牌的广告,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它的logo,你“知道”它是个大牌子,但就是没什么兴趣去买。相反,某个没什么名气的小众品牌,可能只是因为它的理念、设计或者故事戳中了你,你就心甘情愿地掏腰包,甚至还主动向朋友推荐。


这背后的区别,就是品牌知名度(知道你是谁) 和品牌认同度(认可你是谁) 的巨大鸿沟。今天,消费者的动力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前者切换到后者。


知名度:曾经的王牌,如今的“入场券”


在过去,信息不对称是常态。电视、报纸、户外大牌说什么,消费者就接收什么。那个年代,营销的核心就是“广而告之”,用密集的广告轰炸,让品牌名深入人心。“今年过节不收礼”就是这种模式的巅峰——你不需要认同它,但只要想买礼品,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它。


知名度在当时约等于信任状。“这是个名牌,应该差不了。” 它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但今天,情况变了。信息的洪流淹没了我们。任何一个网红、一个KOL、一个素人用户的笔记,都可能比品牌的千万级广告更让人信服。知名度变得唾手可得,也可能一夜崩塌。它依然重要,但它就像一张“入场券”——让你有资格进入消费者的备选清单,但远远不能保证你能被选中。


问题的核心在于:知名度解决的是“识别”问题,而认同度解决的是“选择”问题。


认同感:为什么我“挺”这个牌子?


认同感是一种微妙而强大的情感连接。它意味着品牌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商标,而是一个有个性、有价值观、有温度的“朋友”甚至“知己”。


这种认同感通常建立在三个层面上:


价值观认同:“哦,你也是这样想的!”


当品牌所倡导的生活方式、社会理念或处世哲学与消费者个人的价值观产生共鸣时,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比如,一个倡导环保可持续的品牌,吸引的不仅仅是需要产品的人,更是认同“为地球减负”这一理念的“同道中人”。消费者购买它的产品,本质上是在用消费行为为自己投票,宣告“我是这样的人”。这时候,产品本身的功能甚至可以被适当弱化。


情感与身份认同:“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品牌能否理解我的困境、我的喜悦、我的焦虑?当一个品牌能精准地捕捉并表达出某一群体的共同情感和身份特征时,它就成为了这个群体的“自己人”。比如,某些品牌专为“社恐”设计购物体验,为“新手妈妈”提供贴心的社区支持。用户感受到的是被理解、被看见,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这份关系,远不是“知名”可以换来的。


文化与社群认同:“我们是一伙儿的。”


品牌通过构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社群,将消费者聚集起来,形成一种“圈层”归属感。典型的例子是苹果、哈雷摩托或是某些球鞋社群。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进入一个社群的“通行证”,以及一种共同的文化身份。他们会自发地为品牌辩护,主动传播,因为维护品牌就是在维护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


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的彻底转变


追求知名度,本质上是一种 “流量思维” 。它关注的是触达了多少人,带来了多少曝光。这是一种广撒网的逻辑。


而追求认同度,则是一种 “用户思维” 。它关注的是触动了多少人,赢得了多少颗心。这是一种深耕细作的逻辑。


这意味着品牌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从“大声喊”到“用心听”:少一点自吹自擂,多花时间去倾听用户的声音,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情感痛点。


从“完美人设”到“真实个性”:别再试图做一个讨好所有人的“完美品牌”。敢于展现自己的个性、缺点甚至是不完美,真实,才更容易获得信任。一个有态度的品牌,必然会吸引一批人,同时也会让另一批人离开,这很正常。


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把用户当成平等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器。邀请他们共创内容、参与决策,让他们感觉这个品牌也有自己的一份。


鼓浪文化:认同,是品牌最坚固的护城河


知名度可以被资本用钱快速砸出来,但认同感只能靠时间、诚意和一致的言行一点点积累起来。


当一个消费者因为“认同”而选择你的品牌时,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牢固。他不会因为你有了一次产品瑕疵就彻底离开,反而可能会给你改进的机会;他不会因为竞争对手稍微降价就轻易变心,因为他在这里消费的,不仅仅是产品功能,还有他的情感归属和价值主张。


这个世界很嘈杂,知名的品牌很多。但人的内心很柔软,能装下的、真正认同的品牌,少之又少。


所以,别再只满足于让你的品牌被人“知道”。去思考,如何让它被人“认同”,被人“放进心里”。当消费者开始为你辩护,主动向朋友介绍你时,你就真正完成了从“名牌”到“我心爱的品牌”的蜕变。这条路更慢、更艰难,但也更扎实、更长久。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点赞 2
收藏
微信分享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