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广告门评分
汤臣倍健30周年,全AI品牌大片《敢探极境》
发布时间:2025-11-11 10:59 浏览量:1979
今年11月,第42次中国南极科考将正式启程。
恰逢品牌30周年,汤臣倍健带来了一支全AI品牌大片《敢探极境》,这也是我们继健力宝奥运营销《一起打出中国气》后,于AI创意领域的再度进阶。
以100%AIGC方式,带你抵达未见之境

在世界尽头
封存了三百万年的冰湖里
到底有什么
《敢探极境》
致敬中国南极科考冰下湖生命探索 汤臣倍健特别呈献
这里是否藏着未知的远古生物
能否找到外星生命存在的线索
这一切,会改写生命极限的定义吗
我们带着陆地上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第一次,走向这片无人区
中国南极科考队
开启麒麟冰下湖生命探索
在此极境
37°C的身体如何抗衡零下89°C的极寒
什么样的行动力,才能在风速50米/秒的暴风雪中,跬步千里
站在4093米海拔的冰盖上,是否依旧热血澎湃
在“生命禁区”野外生存80天,靠什么鲜活如初
面对生命力的极致挑战
汤臣倍健以科学营养护航中国南极科考
开启麒麟冰下湖生命探索
追问冰封了三百万年的生命奥秘
30年来,汤臣倍健同样支持
你、我、他
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与探索
科学营养 敢探极境
一个大健康品牌,和南极会有什么样的故事?
站在30周年节点,面对VDS行业消费下滑、进口品牌与白牌夹击等挑战,汤臣倍健亟需一次有力的品牌发声。携手南极科考这一国家战略级IP,便成为其强化“科学营养”形象,提振市场声量的关键契机。
第42次南极科考的核心任务——冰下湖生命探索,被誉为南极科学的“圣杯”,与常规南极科考项目有着显著不同的战略高度:
一、它是当今世界极地科考的重要前沿领域,研究冰下湖内微生物群落生态特征对揭示地球生命演化和探索地外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它有着令人瞩目的科学前景,美、英、俄等极地强国纷纷入席,谁在冰下湖发掘出新成果,谁就在南极科考上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迄今为止,由于无菌清洁钻探技术难度极大,开采地环境极端,目前人类对冰下湖的认知甚至比对火星还要匮乏。因此,每一寸冰层之下的发现,都有可能重塑我们对生命起源的理解——冰下湖,已成为国家科研实力的无声赛场。
而在极度寒冷(最低温可达零下89°C)、高原低压(冰盖最高海拔4093米)、补给有限(野外生存80天无新鲜蔬果)的极端环境下,科考队员的身体承受着巨大挑战。汤臣倍健为此定制专属科学营养方案,守护中国科考员们的健康,成为南极探索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这份对极境的奔赴,并非偶然。从早期摸着石头过河,到研发出远超美国FDA标准的配方,再到研发出PCC1等引领行业的前沿成果,30年来,汤臣倍健同样在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地探索属于自己的极境。
至此,我们提出“敢探极境”的精神主张,既是对中国南极科考42年开拓未知的致敬,也是汤臣倍健作为中国品牌,以科学营养探索生命边界的价值诠释;它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科研高地的雄心,也蕴藏着每个普通人在各自领域突破自我的精神底色——南极虽远,“敢探极境”之心,人人可怀。

AIGC创作迭代背后的思考
当了解到探索冰下湖之难,以及科考队员将深入南极腹地80天的巨大挑战后,我们意识到以实拍呈现影片,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很快,我们便决定选择“0实拍全AI”这条路,带领消费者们前往那个仅有数十位科考员能够抵达的未见之境。这不是我们第一次用全AI的方式产出内容,因此团队和客户都对这个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自我要求——无限逼近真实,让AI不像AI。这除了是对技术边界的一次挑战,更是对“敢探”精神的呼应。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AIGCer在产出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分享到社交平台上。但是在广告领域,提到AI往往是与“降本”、“快速产出”这两个诉求相挂钩的,于我们而言,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破除这种看法,让AI创作摆脱低质量的刻板印象,并且验证“人”才是整个创作生态当中最重要的。我们希望为AI正名,它的价值不应局限于提升效率,更在于拓展内容的维度与表现深度,赋能那些实拍无法做到的影像表达。
恰好,《敢探极境》正是我们又一次践行这个创作观的契机。

为了确保影片高度还原冰下湖项目的科考历程,在制作前期,我们与制作团队大量考证南极相关资料,进行了一次属于创作者的“科考”:

中国南极科考队挺进麒麟冰下湖路线

科考途经点的实际环境

气象条件

大量科考装备及环境研究
就这样,全片的故事线逐渐完整。从雪龙2号的航行路线,到冰下湖区域的环境特点,再到科考队员的生存条件,我们都进行了详实的研究,这些努力为后续的AI制作大幅提高了效率,也让影片的真实感有据可依。最终,我们在成片中:
被科考船的破冰过程震撼

见证了座头鲸的背身一跃

抗衡零下89°C的极寒

无痛穿越风速50米/秒的暴风雪

在4093米海拔的冰盖上热血澎湃

在“生命禁区”野外生存80天

通过技术的赋能,我们得以跨越地理和时间的限制,一探科考员即将开启的南极冰下湖历程。而“0实拍”的方式也确保了对南极生态“0伤害”,实现绿色制作。做到这一切,的的确确要感谢AI技术的进步,才让我们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上万次镜头打磨,一套可复制的参考路径
为了去AI感,提升影像质量,我们把创作《一起打出中国气》积攒到的AI工作流经验分享给了本次合作的制作团队。即使是全AI影片,我们仍运用目前最成熟的广告制作流程,由创意团队和导演作为主导方,AIGCer作为共创方,共同探索AI真实感影像创作的边界。
首先,去AI感的核心,是镜头必须遵循实拍逻辑。也得益于AI能够不拘泥于设备的局限,我们在《敢探极境》中设计了大量电影级手法,大到雪龙号破冰的多机位组合,穿越暴风雪时的主客观视角冲击,物资运送时的大范围转移,小到透过冰面仰视科考员行进,日常挑战中跑步镜头的抽帧处理,片中充满张力的视觉手法无处不在。

人物状态也是最难把握的环节之一。AI生成的人物极易出现表情僵硬、动作失真,为展现科考队员在极端环境中的真实状态,且要符合极地作业的专业性,我们在每颗人物镜头上都进行了数百次“抽卡”——一个简单的抬头动作,都需要大量的提示词修正,优化AI人物的“表演”,才能在无数的生成结果中,挑选出最自然的那一颗。
由于没有单一工具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们借前车之鉴,沿用“生成-优化-增强”这一套实证有效的AI工作流:用A工具生成基础画面,用B工具修复人物畸变,再用C工具统一光影质感。每个镜头都需要在三到四个AI平台间反复调整,极其考验导演和AIGCer的耐心,但同时,这也是在不同工具各有优劣的情形下,确保生成质量的最优解。

接近成片阶段,我们还加入了一些“真实的瑕疵”。合理的噪点,细微的镜头抖动,甚至是寒气在不同场景下的变化,这些实拍中本就存在的细节,都需要通过精准的文本描述引导AI刻意创造。
从项目启动到交付,在这场人与算法的对话中,没有捷径可言,有的只是不断打磨、不断调试、不断推翻重来的高标准“自虐”。幸好,这一切都值得。

部分AI创作素材库分享,镜头量远远高于实拍可获取量级
---
最后,我们特别感谢汤臣倍健的勇气和魄力,野渡团队和AIGCer陶醉对创意的投入与执着,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有机会再乘AI之势,“云探索”创作者难以抵达的南极冰下湖,完成本次“不可能”的任务。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被中国南极科考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再到引领的历程打动,谨以此片,致敬一代又一代中国极地科考人,也致敬每一个在平凡生活中,敢探极境的你我!
预祝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冰下湖生命探索任务,圆满成功!
创作企业名单
品牌:汤臣倍健
创意代理:胜加集团丨耀火HOTOP
制作公司:野渡传媒YEDO
创作人员名单
CEO&CCO 首席创意官:邓本聪
VP 副总裁:Shine张鲜
SCD 资深创意总监:Adwin周笛
SCW 资深文案:Carlos袁兆正
AD 美术指导:Marin W文世博
SAM 资深客户经理:Jessica谢卓杏 Cathie宫新宇
案例信息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