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报告分享|《2025年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白皮书》(附下载)
发布时间:2025-11-19 11:28 浏览量:1080

《2025年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白皮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的历程、市场格局、核心竞争力及未来趋势,为理解中国汽车全球化发展提供了专业视角。
2025年,中国汽车品牌出海已迈入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深耕”转型的关键阶段。历经五年跨越式发展,中国汽车不仅连续两年稳居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地位,更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中占据核心位置。这场跨越国界的产业突围,既依托技术创新与供应链韧性实现了市场突破,也面临着地缘政治博弈、合规壁垒等多重挑战,正以全球化布局、本地化运营、数字化赋能的多元策略,书写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新篇章。
中国汽车出海的五年征程,是一部在复杂环境中逆势突围的产业进化史。2020-2021年,新冠疫情引发全球供应链动荡,中国汽车产业凭借率先复工复产的优势,以供应链韧性打开出海通道,新能源车型开始试水海外市场。这一阶段,海外舆论对中国汽车的认知仍停留在“供应链替代者”层面,但“中国智造”的转型已初露端倪。
2022年成为出海质变的关键节点,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300万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获得国际市场初步认可。《AutomotiveNewsEurope》评价指出,中国车不再仅靠价格优势,更开始提供“功能性惊喜”,标志着中国汽车品牌溢价能力与技术认可度的提升。
2023下半年起,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欧盟反补贴调查、美国关税加征等贸易壁垒接踵而至,中国汽车出海卷入大国博弈漩涡。面对外部压力,车企加速转变策略,通过产能出海、本地合作等方式灵活应对,实现从单一产品出口向多元产业布局的转型。
2025年至今,出海进入存量竞争下的生态战争阶段。核心车企不再局限于产品输出,而是通过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的全链条本地化,构建全球生态竞争力,中国汽车产业正成为全球产业秩序变革中的关键力量。
从全球市场表现来看,中国汽车出海已形成多区域协同增长的格局,欧洲、北美、东南亚、澳新、中东非、中南美六大市场各有侧重,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
欧洲作为声量高地,尽管面临欧7排放标准、反补贴关税等政策压力,仍是中国车企的战略核心市场。比亚迪凭借超级电动平台的超快充技术,名爵依托本地化研发的适配车型,均实现了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中国品牌在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占比已达5.1%,且保持91%的高速增长。
北美市场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直接出口增速放缓,但车企通过墨西哥建厂“绕关税”的策略成效显著。比亚迪等品牌凭借高性价比车型获得市场认可,其销量表现引发北美资本市场广泛关注,技术创新与地缘政治成为该区域舆论的核心议题。
东南亚与澳新市场成为增长新引擎。东南亚凭借开放的外资政策、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中国车企加速本地化布局,长安汽车泰国新能源制造基地、比亚迪印尼工厂等项目落地,2025年中国品牌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市场销量增长超58%。澳新市场则受益于零关税、电动车补贴等政策利好,比亚迪、吉利等品牌凭借高性价比智能化车型,实现了远超日韩与欧美品牌的增速,成为中国汽车冲击全球传统车企格局的“试验场”。
中东非与中南美市场稳步拓展。中东非市场中,吉利埃及装配厂的投产、比亚迪与沙特阿美的技术合作,彰显了中国车企在本地化生产与技术输出上的突破;中南美市场中,比亚迪卡马萨里工厂即将投产,中国品牌凭借新能源与皮卡车型的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同时面临着本地化合规与政策波动的挑战。
中国汽车出海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技术创新与本地化运营的深度融合,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综合优势。在技术层面,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突破成为出海的核心抓手。比亚迪发布的超级e平台实现“全域千伏高压架构”,5分钟充电可恢复470公里续航,有效解决电动车用户核心痛点;其与大疆合作的“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成为全球首个实现量产的同类技术。奇瑞的超能混动技术、长城汽车与DeepSeek的智能驾驶融合应用,均展现了中国车企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引领地位。
产品定位的区域适配性显著提升。针对欧洲高密度城市特征,小型电动车与插混车型成为主流;面对东南亚漫长雨季与非铺装路面,高通过性、防腐蚀的车型备受青睐;澳新市场的大型SUV与新能源皮卡,精准匹配当地消费者的户外生活需求;中东非市场的耐高温、防沙尘车型,充分适应极端气候条件。这种“一区一策”的产品策略,成为中国汽车赢得全球消费者认可的关键。
本地化运营能力持续升级。供应链方面,比亚迪“深圳”号汽车运输船、吉利LNG滚装船的投入使用,完善了全球物流网络;生产端,车企在墨西哥、泰国、埃及等多地设厂,实现55%以上的零部件本地化生产;营销端,名爵赞助阿森纳、吉利携手泰国明星Becky、零跑与迈克欧文的跨界合作,形成了多元化的品牌传播矩阵;渠道端,欧洲的传统经销商合作、东南亚的TikTok营销、北美的全渠道融合,实现了对不同区域消费习惯的精准适配。
当前中国汽车出海既面临多重发展机遇,也需应对复杂的全球挑战。机遇方面,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欧洲2035年禁售燃油车、北美《通胀削减法案》补贴、东南亚新能源激励政策等,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新兴市场潜力巨大,波兰、墨西哥等国家凭借成本优势,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技术变革赋能营销,短视频、VR试驾、AI精准投放等数字化手段,有效降低了品牌出海的获客成本,提升了用户转化效率。
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欧美市场仍存在“中国车=低质”的刻板印象,品牌信任构建需要长期投入;合规成本居高不下,欧洲GDPR数据法、东南亚清真认证、美国各州差异化标准,要求车企具备极高的合规管理能力;渠道碎片化问题突出,不同区域对线上线下渠道的偏好差异显著,多语言、多平台运营拉低了运营效率;地缘政治与政策波动常态化,关税调整、贸易壁垒等外部变量,增加了出海的不确定性。此外,部分企业面临的劳工权益、环保标准等合规质疑,也对品牌声誉构成潜在风险。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出海将进入生态化竞争的新阶段,全球化、数字化与本地化并重成为必然趋势。技术层面,固态电池、高阶智能驾驶、车网互动(V2G)等技术将持续迭代,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产业层面,从单一车型出口向“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本地化转型,构建区域化产业生态,将成为规避贸易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营销层面,体育营销、KOL合作、社群运营等多元化手段将深度融合,形成“技术+文化+体验”的品牌传播体系;品牌层面,ESG(环境、社会、治理)将成为重要竞争维度,欧洲90%用户关注碳足迹、北美年轻人青睐可持续权益,要求中国车企在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持续发力。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中国汽车出海已跨越草莽生长的初级阶段,正朝着“全球品牌”的目标稳步迈进。这场征程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以技术创新筑牢根基,以本地化运营深耕市场,以生态思维应对挑战,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存量竞争中占据主动。中国汽车的出海故事,既是产业升级的缩影,也是全球化进程的生动实践,其未来发展必将深刻影响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重塑。
以下为报告部分内容:




如需完整的报告PDF文件,请关注公众号:品牌市场相对论,发送关键词“报告”找到本文,将右下角的????和♥️点亮后截图发送给公众号后台,即可获得下载链接。
注:截图后取消者将无法获得下载链接。
历史相关精彩文章: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