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CNY 小红书 机器人 汽车 bangx 品牌 泡泡玛特 瑞幸 新年 可口可乐 文案 春节 AI 金瞳奖
清除历史

倒数日历爆红,“情绪订阅经济”启幕!

发布时间:2025-11-24 11:02     浏览量:172


情绪经济 日历

图片


距离圣诞节还有整整1个月,但是,消费世界的圣诞季,早已提前点亮。

天猫上“圣诞倒数日历”的搜索量激增,Jo Malone、YSL、DIOR等品牌的限量款在双十一预售中成为流量担当。社交平台上,年轻人晒出从香氛、美妆、零食到玩具的“拆箱日历”;有的人甚至愿意加价代购海外版本——只为提前拥有那份“每天拆一格”的小确幸。

倒数日历(Advent Calendar)原本是一种圣诞前的节期仪式——通过每天开启一个小礼物,迎接圣诞的到来。

如今,它却成为了年轻人的年度必入单品”,一种新的消费文化符号。


从“即时满足”到“可控期待”:

时间叙事权的争夺战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即时满足”统治的时代——信息秒回、视频秒刷、商品即达。然而,人性的深处始终渴望着“慢的惊喜”——那种需要等待、需要期待、需要一点点打开的幸福。


圣诞倒数日历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空白。它反其道而行,在“即时消费”的浪潮中制造了一场关于“延迟满足”的游戏,让年轻人重新夺回对时间的掌控权。——不用急,每天都有确定的快乐在等你。这种稳定的期待感,比任何短暂刺激都更治愈。


“每天开一个小格子的过程,比最后获得所有产品更让我期待。”这句话,道出了当代年轻人最真实的心理:他们买的不是礼物,而是一个“可被安排的情绪节奏”。

更深层地看,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倦怠的自我疗愈。如社会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指出:现代人被“过度积极”所驱动,永远在追逐、焦虑、刷新中消耗能量。而倒数日历的流行,恰恰是一种温柔的反叛——它让人有理由“慢下来”,为自己创造一点确定的等待。这是一种可控的期待,也是年轻人在不确定世界中重建情绪秩序的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芝加哥大学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不确定性奖励”比固定奖励更能激活多巴胺分泌。这解释了为什么盲盒、抽卡、倒数日历等形式如此上瘾——它们把快乐从结果延展成过程,让幸福变成一个可以被分期的体验。


对于品牌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命题:当即时满足不再稀缺,“可控期待”成为新的稀缺品。年轻人愿意为确定的小情绪付费,而非模糊的大幸福。他们买的,不是产品,而是“情绪的节奏感”。

从“圣诞倒数”到“情绪订阅”:

品牌开始贩卖“确定的快乐”


圣诞倒数日历只是“情绪订阅经济”的冰山一角。它让品牌提前“预售”出了情绪,也让消费者在时间的流动中找到掌控与期待的力量。



以Jo Malone 为例,每年的限量倒数日历被誉为“香氛界的盲盒”。每一个小格子都藏着一段香气的故事,视觉设计、开箱体验、香气叠加层层递进,构成了一场“时间的仪式”。YSL、兰蔻、美体小铺等美妆品牌也借助“日历化设计”打造年度情绪高潮;甚至 奥利奥、三顿半、元气森林 等品牌也推出了“食物日历”,让喝咖啡、吃零食这种日常小事,也被赋予了节日般的倒数心情。

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这类“情绪订阅”模式,早已在全球蔓延。

日本的美妆订阅盒 Birchbox Japan 每月仅需1000~3000日元,就能收到一盒神秘化妆品小样。消费者买的不是化妆品,而是一种“期待的过程”。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它将“购物”变成了“娱乐”,以低成本持续激活探索欲。


在国内,鲜花订阅品牌,花点时间捕捉到都市人对“规律性美好”的需求。用户支付月费,每周都会收到一束精心搭配的花束。它售卖的不是花,而是“我在用花认真生活”的承诺。这是一种用“定期小确幸”抵御生活琐碎的心理自愈。


类似的还有日本的 TokyoTreat 零食订阅盒,每月寄送不同国家主题的零食,满足猎奇心与文化好奇;美国的 BarkBox 则为宠物主提供“狗狗专属快乐倒数”,每月不同主题的玩具与零食让宠物也拥有自己的仪式感;还有 The Bookish Box 将书与蜡烛、T恤、周边结合,为爱书人订阅“浪漫的阅读情绪”;甚至连 Casely 手机壳订阅都在贩卖“月月焕新”的小刺激。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不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一次“情绪关系的签约”。消费者订阅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被期待、被治愈、被惊喜”的持续体验,品牌则借此构建了与用户之间的“长期陪伴”机制。

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 Michael Norton 所言:“人们购买的并非产品,而是他们想象中与时间、情绪、身份建立的关系。”情绪订阅的兴起,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留住情绪”的商业革命。

对品牌的启示:

如何运营长期的情绪服务订阅?


圣诞倒数日历的走红,提醒品牌:年轻人不是在买产品,而是在购买一段“被情绪照料”的过程。


从“交易逻辑”到“关系逻辑”:让产品变成情绪的媒介。

企业不应再把产品视为交易的终点,而应把它设计成关系的起点。未来的产品,必须自带“持续互动”的机制——让每一次开箱、使用都成为一次内容体验。例如,一款护肤品不止是瓶面霜,而是配套一个“28天肌肤焕新计划”的小程序,每日提醒与反馈,让护肤变成“可量化的幸福”;一支香氛蜡烛附带“每日香气任务卡”,让气味成为可分享的内容媒介。品牌要做的不仅仅是功能产品,更是一种“可被参与的情绪节奏”。


从“制造惊喜”到“运营确定”:设计80%确定+20%惊喜的节奏。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人们更渴望“可预期的美好”。德国品牌 GlossyBox 在日本的分公司,靠 5.3 万用户被日本美妆点评巨头 @cosme 全资收购,关键在于 “用订阅数据做精准情绪供给”,它不像其他品牌全靠盲盒,而是让用户先填肤质问卷,再搭配 85% 的定制单品外加15% 的惊喜新品,比如混油肌用户会稳定收到控油精华,同时随机出现小众香薰:既满足“确定性需求”,又保留 “惊喜感”。 未来品牌应像运营内容一样运营体验,既保持节奏感,也留白悬念。让用户在“我知道会发生什么”与“也许会有点不一样”之间,找到持续参与的乐趣。


从“功能满足”到“情绪仪式”:成为用户生活的情绪锚点。

最高级的品牌占领,不是抢流量,而是进入用户生活的时间表。情绪订阅的力量,在于通过固定周期、固定动作,培养“生活默认”。一个咖啡品牌,不只是卖豆子,而是推出“每周一款产地豆+冲泡故事”的订阅,让喝咖啡变成“探索的仪式”;一个香氛品牌,可以推出“十二个月的情绪气味计划”,让香气成为时间的标签。


当品牌能嵌入用户生活的节奏中,消费者就不再只是购买者,而是仪式的共创者。

未来,情绪订阅将成为品牌运营的新底层逻辑。在过度商业化的节日、饱和竞争的市场中,品牌唯有重新理解年轻人对“确定、仪式、陪伴”的深层渴望,才能成为他们愿意“定期续费”的情绪伙伴。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点赞 1
收藏
微信分享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