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广告门评分
小红书文学节:写下的生活,自成文学
发布时间:2025-11-27 16:03 浏览量:463

人们写下的生活片段,常常悄悄躺在笔记里、草稿箱里,像是只存在于小窗景里的“私密文学”。
在小红书,写下心事、记录日常,把一句感受投进世界——这些事对用户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构成了平台最柔软、最真实的流动表达。
而这个秋冬,我们希望让这些文字离开屏幕,走进真实空间,获得一次“被看见”的机会。
文学是大家的文学。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作家。

在场景的打造上,我们把寻常生活带到了现场。
从课堂到厨房、从高铁座椅到洗手间、从公园一角到刻度时钟……每一个“写作场景”,都是大家真正生活的场景;同时联合书市一起展出,让文字不只被阅读,也能被带走。
小红书文学节在上海的第一次亮相,欢迎每一位来赴“写下一段生活”的人。




生活写作入口
进入鲁迅公园,完成生活作家身份认证,开启生活文学之旅。

进入会场,我们设计了一整面以往届与本届获奖作品拼成的“门窗式”展区——作品被嵌进不同尺寸的门框、窗框里,像一扇扇打开的生活切片。





观众在这些文字之间穿行,也从这里真正踏入今年文学节的叙事现场。
展区



本次活动的玩法机制主要围绕“写”展开,在各个展区场景能获得不同的稿纸,在稿纸上可以写下任何关于生活的感悟。
展区·五大生活写作场景
语文教室
我们把“作文课”搬进现场。
除了课桌椅、黑板的陈列,粉笔、锦旗、戒尺等小物件的摆放展示,更是力求还原真实的课堂场景。





这次的作文课没有老师,没有题目,只有一张属于你的作文纸。随意写点什么,“写不出来都别想回家”。
展区·五大生活写作场景
厕所
情绪往往在最私密的地方成形。


在厕所,我们把轻、薄、可撕的卷纸当成稿纸;牙膏、镜子上也都印有相应的文案,你可以随时在这里写下灵感迸发的瞬间。



展区·五大生活写作场景
厨房
在厨房,我们让写作落在一张张“小票”上。
就像记录支出一样,把每一个微小的情绪、每一个今日发生的小事,都通过写的方式“打印”下来。


厨房场景里的锅碗瓢盆,也都使用了做旧风的设计,让场景能够更贴合生活本身。
柴米油盐之下,每个普通人都能写出自己的生活清单。




展区·五大生活写作场景
高铁
奔波的路途是情绪流动最快的地方。于是,我们在高铁座椅上留了位置给故事。

在场景设计上,我们还原了高铁零食推车、流动的窗景,用更贴合真实生活的场景激发大家的创作欲望。

把写作承载在清洁袋上,让文字成为你的情绪出口。


展区·五大生活写作场景
公园一角
在公园的任意小角落,也能邂逅文字的美好。
现场贩卖机里贩卖的不是食物,而是句子、片段和来自陌生人的写作灵感。

宣传栏上贴满的纸条,也不再是招租小广告,而是各种文字。
可以用写了东西的稿纸兑换“一字千金”币,随机获得一张文学明信片,收获一天的美妙。

展区·世界的一日
草坪中央的时间大圆盘的设计,在每个刻度都对应 9月19日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作品。


在相同的时间刻度,有人在赶路,有人在入睡,有人在思考,有人在讨生活,这些被写下的瞬间共同组成了“世界的一日”。



特邀展区·肖大妹人生画展
除了精心设计的几大生活场景之外,肖大妹和临海歌谣展是整个场域中最“原生”的部分。

我们把肖大妹这位七十岁老人的真实写作场景搬到了线下,缝纫机、花窗帘、老式木桌、农具以及风扇,都保持着她家中原本的摆放方式。
观众走进去的不是一个展区,而是她长期写作的生活原貌——文字从哪里开始,此刻就在哪里呈现。



特邀展区·临海歌谣展
还有来自海边的临海歌谣展,他们原有的展陈方式也被一并带到现场。

用渔网、渔线的悬挂结构,把乡镇诗人的文本织成一片轻盈的“海”,诗歌被挂在空气里,像随时会被海风吹动。


展区·手稿展
写作屋全球漂流展
提前收集好的来自全球各地的手稿,“漂洋过海”来到此次文学现场,成为了展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写作屋也漂流到现场,欢迎大家走进去写点什么。


展区·手稿展
大家手稿展
在现场,还有提前收集到的“大家手稿展”展墙。

“生活大作家”们也可以选择把自己当下写好的稿纸贴上去,形成一面不断生长的“生活文字创作墙”。




内场·文学酒吧
内场安排在微风礼堂之中举行,在不同空间里,文学长出不一样的形状。
在礼堂里,是庄重的、专注的。文学酒吧、文学对谈、表达工坊和颁奖典礼,都把“写作”放到灯光下。
在限定酒吧的现场,作家马家辉和淡豹的出场让气氛升到了另一个Level,酒精加上作家老师们的娓娓道来,让大家不自觉沉醉其中。




内场·文学对谈/颁奖典礼/写作工坊
在礼堂内,小红书邀请到了余秀华、鸟鸟、刘仁铖、河南说唱之神等跨界生活文学家来到现场,和大家一同分享文学、探讨文学,鼓励大家写下生活、写下文学。
每一个努力生活、努力写作的人,都值得被嘉奖。




表达工坊&写作工坊



展开对谈的跨界的生活文学家们



由“我的一日三幕剧”开场的颁奖典礼
内场·文学电台
咖啡厅里是静谧的、流动的,电台让每个人的故事都有机会被听见。


本次的文学电台,小红书邀请到了播客《不开玩笑》的史炎、发发大王等知名主播来到现场,和大家一同探讨文学的相关话题。这次主播的声音不再是通过屏幕听筒传来,在现场就能近距离听见。


篝火音乐会
草坪,既是白日的放松区,也是夜晚的舞台。用音乐和对谈把文学的尾音拉长,让夜晚成为另一种“写作现场”。


还潮乐队的演出配合余秀华老师的对谈,赋予观众一场文学和音乐的美妙碰撞,让有些寒冷的夜晚也热了起来。


文学也能当饭吃·伴手礼设计
最后,活动为“生活作家”准备了限定物料。

一套“饭盒装”礼包,包含便当饭盒、面包状便签纸、筷子状笔。参与互动还能获得象征身份的生活大作家徽章。

嘉宾物料 - 「文学也能当饭吃」便当套装

C端用户物料 - 「文学也能当饭吃」笔记本


打卡物料 - 「生活大作家」徽章
这是为大家准备的一个小小“写作续航包”,也为这趟文学旅程画上温和的句号——活动在这里落幕,但关于生活的写作,会继续在每个人的日常里发生。
THE FIN.
当所有的稿纸被带走或留在墙上,我们也完成了这次从生活到文学的完整呈现。
从场景构建到内容策划,从设计到展陈,每一个细节都只为了让大家在最真实的生活里看见写作的可能。
看着大家从城市的不同角落赶来,坐在草坪、挤在书市摊位前、在厨房场景里弯腰写字、在高铁座椅上认真填满那张呕吐袋;
看着有人举着面包便签纸拍照,有人站在写作屋里久久不走——这些在外人眼里可能有点好笑的细节,对来到现场的人来说却都是很真实的“写作时刻”。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与无数“生活作家”在同一个空间里短暂交汇的一日,文字让我们初次见面,又让我们感觉像是早就相识。







文学节在这里收尾,但我们与写作者、与生活本身的关系不会被收束,愿今天的体验成为大家继续写下去的起点——让生活继续流动,让文字自由生长。
写下的生活,自成文学。

谢谢你,依然在写,也谢谢你,依然在努力生活。

案例信息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