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这一次,华与华没有跪!是因为读了《孙子兵法》?
发布时间:2025-11-28 09:22 浏览量:10
谁也没想到, 罗永浩和华与华这波流量还能蹭到今天!——其实,品牌猿向来“不喜”吃瓜,但眼看营销界天降“流量”,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天,借这波热度跳出“吃瓜”视角,深入聊聊被华与华奉为圭臬并反复推荐的《孙子兵法》——这部千年经典在新消费浪潮下,究竟是品牌破局的“锦囊”,还是认知升级的“桎梏”?更重要的是,新一代品牌人该如何完成适配时代的认知转向。

本文将从四个维度展开,共约5000字,为你厘清答案。
一、破局先破执:新消费品牌当与《孙子兵法》保持距离
二、时代逻辑变了:《孙子兵法》的营销适用性已瓦解
三、人群主权崛起:《孙子兵法》失去生长的消费土壤
四、思维范式升级:从“兵法思维”到“无限游戏”的认知跃迁
一、破局先破执:新消费品牌/新一代创业者,请与《孙子兵法》保持距离
《孙子兵法》全文6111字,穿越三千年历史,至今仍被奉为商战圣典。
我们可以看到,上一代中国企业家中有不少人从中汲取战略智慧,运用于实战,成就斐然。马云就曾直言:“我从小就喜欢《孙子兵法》,兵家的斗争智慧完全可以转化到商场,这就是我赢的关键。”
即便到今天,仍有许多营销专家将其视为不可动摇的权威。华与华更从中提炼出七大思维模型:自我发展、形势判断、非竞争思维、虚实思维、兵力原则、领导力思维、成本思维,试图将古典兵道系统化为现代商战心法。
然而,在数字浪潮中崛起的那批更具远见的企业家与创业者,却纷纷转向哲学与科学思维,驶向未知的未来:任正非的“熵减”、张瑞敏的“生态进化”、张一鸣的“算法思维”、王兴的“无限游戏”、黄峥的“理性思维”,更不用说乔布斯、马斯克等人代表的硅谷思维。

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这些新一代企业家都认同任正非所说:“人最大的运气,是某一天能遇到一个人打破你原有的思维,带你走向更高的境界。”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孙子兵法》是前人智慧的巅峰,却只是今人思考的起点,更非颠扑不破的终极宝典;它属于上一个时代,是工业文明语境下的商战法则,而非数字商业的战略指南,甚至已难以称之为现代营销方法论。
它或许曾在改革初期为企业提供过理论支撑,帮助营销人嫁接西方品牌理论;也能在文化自信的浪潮中展示企业底蕴,融入国潮叙事;但它难以真正与数字时代的技术理性与喧嚣的消费主义共振,更无法占据未来营销的“观念高地”。
在AI呼啸而来、技术深度重塑营销、数字原住民主导消费的今天,仍试图用一本诞生于农业文明、基于归纳法与辩证法的战争典籍,来指导品牌构建与营销战术——想想都有些荒诞。
因此,品牌猿郑重建议——新消费品牌、新一代创业者,请与《孙子兵法》保持距离。
二、时代逻辑变了:《孙子兵法》的营销适用性已瓦解
从本质来看,《孙子兵法》的逻辑核心是什么?是对“有限游戏”的精准描绘:目标是取胜、赢得竞争——而在没有终点的商业游戏中,这些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无论是《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华与华据此演绎出的“不败”“一战而定”“赢了再打”等核心观点,其思维原点始终围绕一个“胜”字,是典型的有限思维。这种思维在资源稀缺、规则固定的工业时代或许有效,毕竟彼时的商业竞争多是“零和博弈”,抢占对手的市场份额就能实现增长。
即便华与华提出“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高维认知,主张“企业竞争更像是一场竞赛,而非对抗”,但底层思维一旦被“求胜”的框架束缚,未来的想象力就必然受限。
那么,数字文明的商业逻辑早已迭代成什么模样?答案是与“有限游戏”完全相反的“无限游戏”思维,其核心特征体现在四个维度:
其一,新商业没有终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数字时代的商业世界是无边界、无固定规则、更无序的场域——这里没有永恒的胜负,没有绝对的第一,没有公认的最佳,也没有永远的“最受欢迎”;所有品牌的追求都变成了更适配、更优、更敏锐、更强健、更可持续、更面向未来……。
其二,新竞争没有对手,只有伙伴。
在数字商业生态中,已知的同行、未知的跨界玩家会源源不断地加入赛道,企业的核心目标不再是消灭对手,反而要努力让更多参与者进入游戏,共同维持游戏的活力——因为任何单一玩家的“全胜”,都可能导致赛道的僵化甚至消亡。此时,用户是共创价值的伙伴,曾经的对手是共拓市场的伙伴,所有参与者都在合力延续商业游戏的生命周期。
请记住这7为商业领袖的看法,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竞争”和“对手”:
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谁和我抢人,谁就是我的竞争对手,比如NASA 或者奥巴马政府 」。
网飞的首席执行官里德•哈斯廷斯——「实际上,我们是在与你为了放松而做的所有事情相竞争,比如电子游戏、饮酒、棋牌游戏等,这些竞争对手特别难对付!」
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其他品牌的便利店,而是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迈凯伦首席营销官Gareth Dunsmore——「大部分人会说,我们的对手是法拉利,但是对我来说,我们的对手是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是我们自己甘于平庸的想法」。
字节创始人张一鸣——「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没有远超他人的认知」。
任正非说——「我从不担心强大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会产生威胁,更会带来鞭策,促使我前进」。
贝佐斯认为——「亚马逊的活力来自打动用户的渴望,而非击败对手的狂热。 我们也会关注对手,只是从他们身上受到启发」。

其三,新商战和新营销的核心是创新,而非战胜/更好。
苹果、亚马逊、特斯拉、华为、字节跳动、DeepSeek、比亚迪,包括泡泡玛特、瑞幸、SHEIN、拼多多,这些品牌证明:最好的“竞争”是让原有问题不复存在。
当第二曲线让品牌生命自然延续,当品牌不断裂变出无数拥有母体DNA的子品牌,企业的增长逻辑就不再依赖“打败谁”,而是聚焦“创造了什么”。
这种创造的维度极为丰富:可以是颠覆行业的新产品、引领变革的新技术、效率倍增的新模式、直击人心的新价值,也可以是贴合场景的新玩法、引发共鸣的新故事、传递温度的新意义,还能是打破边界的新生态、重构体验的新服务、链接情感的新符号。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在92岁时指出:“我想要区分的是,拥有专业营销人员的公司和拥有创业营销人员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只有专业营销人员,那么它将无法成功。”

他对此进一步阐释:
专业营销人员接受过系统的营销理论与实践培训,核心目标是将公司产品卖得更多更好。但他们往往过度聚焦客户需求与销售数据,缺乏发掘增量机会的广阔视野。因此企业既需要专业营销人员,更离不开“创业型”营销人员。专业营销人员常通过削弱主导品牌地位、压低价格等方式搅动市场,以“破坏者”姿态抢占份额,这种做法即便见效,也只是在既有规则内的零和博弈。
而“创业型”营销人员则擅长迸发全新创意思路,核心策略是创造全新蓝海市场,而非破坏现有市场格局。他们不纠结于分割存量蛋糕,而是通过挖掘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以新品牌填补市场空白,构建完整的新市场生态。
这些认知与能力,即便饱读《孙子兵法》又知几何?
其四,变化呈指数级,敏捷迭代是常态。
AI算法每天都在优化营销链路,用户偏好每月都在动态调整,新的技术工具每季都在涌现——这种速度下,《孙子兵法》“先胜而后战”的确定性规划思维,早已跟不上“边跑边调整”的时代节奏。迭代、敏捷、智慧、灵活,这些才是数字时代品牌的生存本能。
这些新兴商业逻辑与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中倡导的思维高度契合;反观《孙子兵法》中的核心主张——上兵伐谋、先胜而后战、修道保法、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知己知彼……与数字时代的商业逻辑是契合,还是格格不入?答案不言而喻。
更值得注意的是,「词语」是思维的外显形式(by维特根斯坦)。当企业家开始用“生态”“共生”“迭代”“共创”等新词汇解读商业,当营销人开始用“参与感”“体验场景”“内容矩阵”等新术语规划策略,这背后是全新视角与视野的打开——而《孙子兵法》的“兵”“伐”“胜”“敌”等词汇,早已难以承载数字商业的复杂内涵。

三、人群主权崛起:《孙子兵法》失去生长的消费土壤
人群到底变了多少?
70后、80后,甚至部分90后,其价值观仍与这片土地上生长了五千年的人群高度契合——深受儒家文化浸润,将生儿育女、买房防老、头衔名望作为人生的核心锚点,这种对“稳定”与“认同”的追求,与《孙子兵法》“求胜避险”的逻辑天然适配。
而“95后”及更年轻的“00后”,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群体特征:主权觉醒、内生差异、万物可撕、无用美学、独处与云陪伴、破壁重启——《超感重码》将其精准概括为“像个人一样生活”。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不是渐进式的“代沟”,而是割裂式的“鸿沟”:代沟如从陕西到甘肃的缓坡,鸿沟却如甘肃到西藏的界碑,两个世界泾渭分明。
这种人群变革,直接冲击着《孙子兵法》的商业应用逻辑,三个维度的对比尤为鲜明:
→ 用户:从“对象”到“共创者”
华与华在解读《孙子兵法》时,从竞争思维中引申出“非竞争论”,提出“人们关注竞争对手是人性弱点,经营客户和追姑娘一样,与对手没太大关系”。这一认知虽较传统营销的“对手导向”前进了一步,但与十年前克里斯坦森“专注用户进步”、茑屋书店增田宗昭“为生活提案”的理念相比,仍停留在“品牌主导”的层面。
如今的用户理念已完成质的飞跃:勇于突破的品牌早已将权力从公司移交用户,“与用户共创品牌”成为行业共识。露露乐檬、乐高、小米、阿那亚、泡泡玛特——这些实践都印证了《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中的观点:“我是自己的天才,是我说的话和我做的事情的创造者。”而《孙子兵法》中“将用户视为争夺对象”的思维,显然无法承载这种“主权用户”的需求。
→ 责任:从“功利”到“意义”
数字时代也是一个价值觉醒的时代。年轻一代对文化立场与价值观的敏感度前所未有,他们要求品牌必须态度鲜明,具备共情能力,并能与社会议题同频共振。
当企业的社会价值成为核心品牌资产,当追求崇高成为“无限游戏”的基本规则,《孙子兵法》的古典竞争框架,如何能回应这种深层的价值诉求?
腾讯倡导“科技向善”、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联想遭遇舆论质疑——这些现象背后,都是新时代价值逻辑的显现。
→管理:从“用兵”到“共生”
《孙子兵法》从“养兵用兵”延伸出诸多领导力逻辑,“智、信、仁、勇、严”的治军之道、“亲兵”式的管理方法,本质是将下属视为“执行工具”。但在新一代职场人中,这种思维已彻底失效——95后、00后进入职场后,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伙伴”而非“兵卒”。
俞敏洪及其团队的困境,正是这一失效的明证——传统“将帅”与现代“伙伴”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领导力鸿沟。
而那些更优秀的人才自视为“伙伴”,追求个人愿景与组织使命的同频共振;他们的动力源于价值认同,而非制度约束;他们渴望打破层级,实现自我驱动与敏捷协同。
对于这样的个体,传统的“驭兵之道”何以奏效?还能用“智信仁勇严”去沟通和管理吗?
权力是对头衔的敬重,是有限游戏的特征。无限游戏的参与者放眼未来,不对抗他人行动,而是发起自己的行动,促使他人也发起行动回应。与之相对的是“力量”。权力有限,力量无限;权力属于少数,力量属于所有人。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推荐阅读《八十本书环游品牌▎02《有限与无限游戏》-下一个百年商业底层逻辑 》
4、丢掉《孙子兵法》的有限思维,拥抱「无限游戏」的无限思维
厘清了时代与人群的变革逻辑,一个问题自然浮现:为何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将《孙子兵法》奉为商业圭臬?本质上,这是文化亲近感催生的认知惯性,更是在不确定的市场中,寻求传统智慧背书的安全感使然——三千年前的经典流传至今,仿佛握着它,就握住了对抗风险的“确定性”。
而那些极力宣扬《孙子兵法》商战价值的声音,究其根本,不过是为自身理论找背书、为品牌发展寻力量之源、为文化包装回归母体、为传播推广打造超级符号。但剥离这些营销话术,环顾当下活跃的新消费品牌——甚至华与华自身,《孙子兵法》的实际指导价值已微乎其微,更多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的点缀。
不妨将视野拉得更远:当代卓越企业家如任正非、张一鸣、张瑞敏的公开思考中,从未提及《孙子兵法》的指导意义;那些引爆全球消费热潮的泡泡玛特、霸王茶姬、瑞幸,核心逻辑是“用户体验”而非“兵法谋略”;走在前沿的欧美品牌特斯拉、露露乐檬、巴塔哥尼亚,其增长密码是“直接触达+价值共鸣”,与战争智慧更是毫无关联。这些实践都在印证:新商业的底层逻辑,早已与“兵法思维”分道扬镳。
品牌猿并非否定《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就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甚至将其奉为服务品牌时的指导思想。我反对的是——将其奉为“商战宝典”,更是希望指出:新消费品牌和新一代创业者需要的,不是“如何战胜对手”的兵法,而是“拥抱未来”的思维。
当下的商业世界,焦虑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共生。对品牌、企业家与营销人而言,“认知升级”是穿越周期的根本前提,“持续创新”是通向未来的唯一钥匙。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品牌、企业家、营销人、创业者——真正的对手,并非同行竞争者,不是善变的用户,也不是所谓的时代浪潮,而是我们自身那些固化的行为模式与思维定式。
因此,最后的建议是:与其执念于三千年前的战争智慧,不如翻开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或凯文·凯利的《失控》,在数字文明的浪潮中,构建属于这个时代的品牌逻辑——毕竟,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役,而是一场不断创造价值、延续生长的无限游戏。
这,才是新消费品牌破局求活之路。

作者公众号:品牌猿创(ID:brand-yuan)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