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e生活营销 戛纳 Adidas 奥美 德芙 宝马 中秋 美团 泡泡玛特 京东 金瞳奖 肯德基 麦当劳 AI 郑钦文
清除历史

从80后开始,谁定义了“中国剩女”?

发布时间:2020-03-19 10:00     浏览量:33835


走心


“剩女”标签背后的社会镜像


最近,一部由以色列导演希拉.梅达利亚、肖什.沙赫拉姆与PBS(美国公众电视网)合作的记录片引起了广泛关注。“剩女”这个话题又开始刺痛了女性婚恋的敏感神经。


剩女这个群体标签从80后婚嫁时代就开始出现,直到90后时代作为一个社会镜像被拍成纪录片。


刚刚步入25岁的我,关掉电脑依然逃不脱纪录片力里那些平凡生活里的窒息感。


从80后开始,到底是谁定义了中国剩女?


t0119817bc59f099696.jpg


影片中有三位故事主人公,来自山东滨州35岁在北京工作的律师华梅、28岁在国企工作的北京女孩儿徐敏以及36岁任职北京某大学助理教书的蔡琪。


三个人的人生是三条时间和空间的平行线,却因为《剩女》这部纪录片有了交融,因为她们身上都被贴上了同一个标签。


微信图片_20200317162351.jpg

影片中主人公 华梅


她的故事开始于在婚姻介绍所,当她和红娘进行初次交谈,被问到认为什么样的人适合和她走进婚姻时:她提出受过良好教育和尊重女性两个要求。


红娘直接从现实分析的角度泼了一盆冷水。


微信图片_20200317162601.png


红娘直言不讳的说到:不是美女、年龄很大、性格比较硬、最快的速度结婚也是高龄产妇。


华梅并不觉得年龄的渐长就应该让她失去婚恋市场上的选择权。


微信图片_20200317162749.jpg


然而回到家中,外甥叫她光棍姨,姐姐叫嚣着:不结婚的人就该判刑!


父亲认为当初即使家里没钱,卖血也供华梅上学,如今却成了这幅样子。


母亲也认为所有人都结婚了,女儿的特立独行让她愁得难以入睡。


微信图片_20200317164347.png


华梅竭力反驳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激烈的言语轰炸,最终还是忍不住委屈的流泪。


生在中国普通农村家庭的华梅,加上她爸妈生了五个兄弟姐妹,直到弟弟的出生终于如了爸妈养儿防老的心愿。


华梅则用努力换来了从农村到城市的立足机会,但如今35岁仍未婚嫁的华梅却从父母的骄傲变成了父母脸上藏不住的难堪和担忧。


微信图片_20200317165617.png

主人公 徐敏


她的故事开始在一次相亲的联谊会上。


带着脱单目标来到相亲现场的男女们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介绍自己,同时也在选择和被选择中寻找合适的婚恋对象。


徐敏之前也谈过几个对象,但因为母亲不同意她不得不妥协分手。


微信图片_20200317165727.png


在她的婚恋选择中,母亲的意见是她最大的顾虑。


她在面对心理医生时,回忆起小时候因为犯错被母亲教训后的画面泪流满面,内心深处认为母亲的爱有一种无法喘息又不敢反抗的窒息感。


片中她和母亲的争吵透露出中国典型传统家庭的亲子关系,母亲的价值观就是子女的价值观,父母的道理就是子女的行为准则。


微信图片_20200317170309.jpg

主人公 蔡琪


她的故事开始于日常工作的场景记录,36岁的她在一年内,就完成了从一个单身女性到结婚生子的里程转变。


微信图片_20200317165841.jpg


在她看来,最终选择的结婚对象虽然不是那么门当户对,但婚姻关系需要妥协。


母亲在她结婚当天如释重负,表现比女儿还兴奋。母亲说到:结婚是祖制是习俗,最终还是要走常人走的路。


微信图片_20200317170002.jpg


而结婚生子后蔡琪再评价婚姻对人生的意义时,她说到:没结婚之前,我的生活很有趣,婚后的生活没那么有趣了,甚至无聊。但是更幸福了。


《中国剩女》这部记录片刷屏网络以后,网友们大呼:太真实了!


从80后的时代开始,剩女这个词开始产生,数不清的剩女原因论,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吐槽教育水平普遍上升的中国社会大龄女孩儿开始变得居高临下,“挑剔”是她们不言而喻的脱单阻碍。


微信图片_20200317173924.jpg


但是这部记录片选取了有着共同标签的不同人生进行时空对比,之所以能够给大多数人带来共鸣和真实感,是因为这部纪录片将中国大龄未婚女性的真实生活展现出来,让“剩女”不仅仅停留在众人的评说和猜测中。


它让我们看到了时代背景下女性生活顾虑的方方面面。


适婚人群眼中的婚恋关系


女性在社会分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女性群体社会实力增强了她们的精神话语权。


婚恋市场的选择偏好将女性“寻求依靠”的婚姻关系变成“平等匹配”。


如果说《剩女》记录片引发了人们对这种社会镜像的深思和讨论,那么个体案例的背后,中国的婚恋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90后的婚恋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青年网2019年8月公布的《90后青年婚恋新常态调研报告》中,反映时代发展趋势下婚恋市场主要角色的90后更加完整的婚恋观。


“门当户对”新姿势


图片1.png


从调查结果来看,收入越高,越赞成门当户对。新时代的婚恋观优秀个体的择偶条件不仅仅是基础条件上的匹配,认为“门当户对”首先应该考虑学历、能力以及成长背景的适婚人群占七成以上,而认为结婚应该门当户对的人占一半。


这样的婚恋观其实可以用一句老话概括:“人以类聚”,婚恋择偶上的“门当户对”本质是追求关系平衡的筛选条件,只是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门当户对不同的是,当今时代适婚人群对门当户的新解释增添了更多价值观契合度的考量。


父母对90后婚恋选择的影响力


图片2.png


调查中发现,子女收入越高,在婚恋选择方面受到父母干预越少,而面对父母的择偶建议,50%的女性会受到父母的意见影响,仅25%的男性会受到影响,可见,女性比男性更“听妈妈的话”。另外,从地域来看,“本地人”青年更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


图片3.png


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90后相对80后背负的生存压力要减少一些,在婚恋选择方面,经济独立能够增强适婚人群在婚恋选择中的自主权,观念上的成长也使这一群人拥有更成熟和更稳定的婚恋关系。


90后眼中的婚姻

图片4.png

       

结果显示,有近7成90后认为成家立业可同时进行,有11%的90后认为可以先成家后立业。


90后对婚姻的看法更主观,婚姻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生活,相对60后、70后的父母爱情中的择偶观念增加了更多契合度的思考和衡量。


所以在恋爱相处过程中,主观感受比外在条件更具有决定性。

微信图片_20200316232546.jpg


个体不能代表整体,但很多人习惯从身边的认知推演猜想,《剩女》这部纪录片获得的关注和一致好评。


一是作者将当下中国大龄适婚女青年的现实境况真实的展现出来了,客观的展现了大龄未婚女青年在婚恋选择中的现实无力感。


二是片中三个主人公在现实情况下表现出的心理挣扎和妥协退让,引起了大多数适婚女生强烈共鸣。

到底是谁定义了“剩女”


“剩女”这个标签是什么时候出现又因何而出可能是无法考证了,但是为什么从个人言论发展到群体认知,最后连网络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剩女是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歧视标签,婚嫁选择和晚婚晚育不能成为衡量女性人生价值的折扣牌!


但是女性大龄未婚的趋势在增长,媒体营造焦虑和相亲平台的有意划分以及周遭环境带来的各种因素,最终形成了社会对“剩女”标签的群体认知。


微信图片_20200317174742.jpg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从个体案例到整体分析,“剩女”标签的背后是一种时代镜像,定义“剩女”的往往不是某个个人或群体,而是我们看不见的观念影响和时代特性。


“剩”在观念

不结婚的人生就是父母的未完成使命


父母催婚,的确深藏着对孩子的关心和担忧,如果孩子不结婚,总觉得自己的使命未完成,不是一个称职的父母。

父母终将老去,孩子的未来没有依靠,这是作为父母最放心不下的事情。


微信图片_20200317175858.jpg


部分父母也会因为传统观念的深度影响将不结婚判定为异类,孩子从小的价值观选择都是父母影响的结果,而在结婚这件事儿上成为了异类,便深深觉得自己也成了异类,遭受了异样的眼光。


这样被认定为“剩女”,实则是父母没有从本质上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看成自己的传承。


最终父母从观念上定义了“剩女”标签。


“剩”在成长

年龄不是进度条,幸福不分先后。


过了25岁,母亲也在一次聊天的间隙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人这一辈子,一个阶段就应该做一个阶段的事儿”。


我明白母亲心里深深的担忧,女孩子过了适婚年龄,选择权在减弱,如果有一天被贴上“剩女”标签,相亲市场上,就会逐渐丧失主动选择权。


母亲说:“这不公平,但这是事实。”


我回答母亲:“我从来没有抵触结婚,但是不应该到了适婚年龄就匆忙结婚,我们这一代人的婚姻关系整体上比不上父母爱情那么稳定,爱一个人就是一生白头到老的爱情一样会引来无数人的羡慕。


微信图片_20200317174934.jpg

       

但是时代在变,我们这一代人,信息时代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诱惑更多,想要的更多,闪婚闪离不是一组数据,而是透露出数据背后这一代人面对感情时的态度和观念。


我宁愿晚婚也想要慢慢遇见那个我想要共度余生的人,比起我的同龄人已经结婚带着孩子又离婚的女孩儿,我想对于父母来说,看到女儿不幸福的痛宁愿她不曾遇见那个伤她最深的人吧”


 所以,大多数人只是从人生的进度条就认定了“剩女”的事实。


“剩”在期待

谋生又谋爱,又狠又温柔


随着年龄渐长的期待和心里日渐明确人生,大龄未婚女性一边在努力追逐更好的自己,一边也不放弃将更好的自己交给更好人。


这一路走来,每一个在深夜加班、点灯夜读、早起奔波的年轻人,都在追逐着不将就的生活,每一个内心深处拥有执著期待的女孩儿,努力那么多、看世界、学技能、读万卷,连自己人生路都不愿将就,又怎么愿意因为适婚年龄的幸福还没来,就将自己的人生期待草草收场。


微信图片_20200317174939.jpg

       

身边的一位朋友30岁时未婚,她承认自己是“剩女”,剩在看过了万家灯火分分合合依然期待和自己灵魂契合的人出现,剩在那些为数不多的坚持里她依然在前进路上驰骋昂扬,又美又温柔。


      

两年后,突然收到了她的结婚邀请,她遇到了一个将精心收藏又契合有趣的男人。


      

其实,内心的期待何尝不是自己“剩”下来的主观选择。


“剩”在隐形消耗

消极言论带来隐性心理影响


常常会看到一个话题:“下方评论,说一说对未婚女孩的忠告吧”,下面关于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的话题不无一不是诉说婚姻带来的困扰和苦楚,而祝福和积极的评论却寥寥无几。


woman-s-face-3400813.jpg


大众传播时代,百家生活的滋味都能够了解一二,但也正是因为如此,看多了消极言论和生活抱怨,延迟了未婚女性步入婚姻步伐,更慎重的思考和衡量才能增加步入婚姻的勇气。


恐婚恐孕不是新词汇,不婚族和同人族其实也代表着部分人对婚姻的不信任感。


消极信息的隐形影响造成了适婚女性对婚姻选择的延迟反射。


写在最后


生命平等四个字,大家就能感受到“剩女”标签带给女性的歧视眼色,所以本身男女的婚嫁应该平等对待,但就是因为这些隐性因素的加持,两性选择权的天平开始严重倾斜。


有一句话说得好,剩女羞辱的本质是男权自卑,女性25岁之前还没从成长走向成熟,那时女性的依附心理普遍大于发展意识,但是30岁以后的女人独立自信,男人因女性认知成长而提高的眼光标准而将女性折价定论,这就是“剩女”标签背后最可笑的隐形驱动。


而关于婚姻的选择,大家都是第一次活,没有什么统一标准可言,定义人生不是靠社会给予的群体标签,而是内心对自己人生的明晰目标。


部分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欢迎关注公众号:职场情商课

1584458205615136.jpeg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点赞 25
收藏
微信分享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