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广告是一个永远需要年轻人的行业。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不仅仅在于疫情封控给行业、甚至整个大环境带来了冲击,我们还观察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离职潮、招聘难、求职难,几乎同时出现。也许是「求职难、招聘难」的悖论由来已久,疫情让这种双重困境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也许是企业的招聘文案杀伤力太强,劝退了不少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也可能是年轻人投递的简历太过天马行空,让招聘官们看花了眼。新一代广告公司想要什么样的年轻人?年轻人愿意为之奋斗的神仙公司长什么样?广告公司招不到人,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双方在哪些环节没有对上眼?能够吸引年轻人加入的广告公司,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广告行业真实的职场情况是怎么样的?为了让更多行业内真实的职场声音传递出来,我们找了一些广告公司和青年从业者们,一起聊聊。受访的青年广告人们也都来自于行业内同水准的广告公司,做匿名处理。下文将分成「广告公司说」与「青年广告人说」两个部分,便于大家清晰地看到双方想法的异同之处。
有扩招的计划。因为想搭建新的组,一方面迎接更多元的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新成员的加入,活化公司,保持团队思维的新鲜度。*目前,马马也正在积极寻找火柴人,如果你是细节强迫症患者&审美洁癖患者,马马也愿意为你提供绿色通道,闪电入职。
疫情导致广告公司错过了最佳招聘时间(金三银四),确实对今年的招聘提出了新的考验。有些会选择求稳观望多于行动,有些直接放弃上海的机会,选择回老家,无论从心态上,还是职业规划上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目前招聘计划仍在持续,但会根据公司战略以及业务进行重心调整。Q2:有人说“年轻人越来越不爱去广告公司”,您怎么看?如果有,这一情况的出现和疫情有关吗?或者说疫情让这种情况更严重了?
广告公司的整体服务溢价变低,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更有升值潜力的平台和具有未来前景性的行业。疫情最大影响到的是应届就业率。但仅单方面并不直接影响年轻人的选择。年轻人确实对于广告公司的热情和向往大不如前,因为他们面前的诱惑和可选项太多了。无论是工作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还是实际的薪资福利,广告公司的竞争力在下降。
热爱不会轻易改变,但选择确实越来越多,广告公司已不是唯一的选择,如何在各大互联网及甲方中留下更多优秀人才,值得思考。疫情让广告公司经历了一次压力测试,或许换一种思路,发现问题从而改变,让你走的更远,包括用人、留人。Q3:进入公司的年轻人都有什么样的特质?或者说公司欢迎什么样的年轻人?
自我觉醒程度很高。我们欢迎这样的年轻人:明确目标,自我管理,务实态度,潜力优势。
年轻是他们最大的特质,身体上和心态上都是如此。特别是当下广告行业的工作弹性增强,包括客户给到的应变需求和压力,身体上需要能从容应对。马马也喜欢专才,有一技或者多技傍身的小伙伴更容易吸引我们的眼球,我们希望借由他们的特长,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并且在细节和专业性上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值得被发现的闪光点,而一个团队的健康成长,也需要不同特质的人互相成就。我们欢迎这样的年轻人:Q4:为了吸引这些年轻人,公司的招聘端是否有所调整?比如说薪酬福利上的优化?
我们会横向比较整个人才市场的状况,也会不时和兄弟公司交流,毕竟行业比较小,良性竞争很有必要。尊重人才的同时,会有一个客观的判断,不会为了人,而放弃公司既有的标准。
薪酬福利很重要,我们会根据每年的市场和大数据进行优化调整。但我们始终认为更重要的是为年轻人提供更优质、更多元的发展平台。公司内部会为年轻人提供理论+实践上的培养,包括如何服务品牌、训练策略思维、甚至具体到方案撰写等方面。Q5:公司在招聘中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公司可以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公司氛围和创意DNA;天与空可以为年轻人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招聘端的核心竞争力,个人认为是公司自身的文化和作品。「做自己喜欢,让自己开心的事」是目前大部分年轻人所追求的,我们尽可能给他们更包容的空间和更有力的支持。
从公司发展前景来说,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全链路闭环布局的整合营销平台。同时,朗冠深耕的领域也是年轻人所喜欢的美妆、快消、3C、汽车等行业,并且在这些领域中我们还和众多国际品牌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公司设置「领导力成长计划」、「后浪计划」等项目,不断招募优秀广告人才,希望通过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年轻人快速实现职业规划。行业黑话(简易版理解):全链路闭环——从影响消费者,到最终形成购买转化的一整套服务,我们都做。与传统相比,全链路意味着广告营销是一个体系,而不仅仅只局限于一次全年规划、一波活动或一个项目。Q6:方便透露一下离职率吗?您认为公司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留住年轻人?当下的问题并不在于单向去留,而是双向奔赴。我们是否有真正聆听到彼此的供需?我们是否共同在创造和改变未来?而不是让年轻人成为“打工人”的完成式。
最近离职的同事都是在公司呆到3年以上的,人生有了新的规划,毕竟做广告不是所有人一辈子的追求。另外,公司如何与共同奋斗的小伙伴建立更加长久的关系,是我们在不断思考的,也想借此机会和其他公司取取经。一方面,公司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人性化管理,并且晋升通道要透明;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去留更关乎于平台和机会是否匹配他的职业规划。Q7:让您眼前一亮的简历长什么样?特别想吐槽的简历长什么样?
眼前一亮的简历还是挺多的,毕竟能花心思给自己做广告,是好广告人的美德,也是能力的展示。最想吐槽的是一封简历同时投送几家,每一家的邮箱都在地址栏里,同时可见。亮眼的简历——有重点和清晰地陈述过往经历及取得的成就,可以展现出个人价值、工作稳定性、最好能附上职业规划。想吐槽的简历——套用模版,没有任何可以抓取的重要信息。疫情期间改成线上面试,通常是一轮。但如果聊得好,或者对对方特别有兴趣,可能会聊两轮,让彼此的交流更充分,也避免大家初次见面被肾上腺素冲昏了头脑。最后就交给我们人事大总管了,临门一脚,把薪资、福利和入职时间都谈妥。当然,整个过程中随时会有变数,我们也没少被应聘者放鸽子。2.安排初面(1-2轮,HR+岗位直属leader):HR一般会侧重于个人综合素质以及对公司价值观、与部门融合度多维度考察;直属leader则会注重求职者在相关经验、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对这个行业和职位的见解。
算不上前辈,做个对世界有价值的人,不要做工作机器人。你在做的每一份工作,其实都是为下一份工作在准备,所以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做当下最好的自己。
大胆一点,打破桎梏,时刻热情非机械冷漠;独立思考非人云亦云;与时俱进非不进则退;海纳百川非心胸狭隘;自寻烦恼非安逸度日;永远年轻非老态龙钟!Q1:入行前,你对广告行业的想象是什么?真实的广告行业和你想象的有什么不同?实际上——对接客户 title 和决定权都越来越低,基本只能在极其保守的空间产出无谓的创意物料,并且大多数时候的劳累和 24 小时 stanby,只是为了满足低 title 甲方讨好老板的心情。实际上——咖啡,骂骂咧咧的阿康&每天都头痛的文案,加班时间的创意迸发。
想象中——上学时受到《广告狂人》的影响,觉得广告人是知识和想象力兼备的精英,这么多有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广告行业一定精彩绝伦。实际上——发现真实的广告世界里,当然不乏值得仰望的星辰,但更多时候需要应对现实的问题、接受一些相对普通的作品。Q2:是什么吸引了你加入现在的公司?你认为最值得一提的公司福利是?老板给够了钱和自由度,手上的 Brief 也还行。创意为上,有无限可能。最值得一提的是,不用打卡上下班。毕业季同学都有工作,而我1个月没找到实习就病急乱投医。同事都是正常人。
一方面是不错的口碑,另一方面是面试时的实际感受,觉得会是个想法可以得到尊重和发挥的地方。公司福利就是 Outing、节日活动等等,感觉和其它广告公司没有太大差别。近年包揽了很多奖项,创意很有意思。(公司福利还不是很了解)Q3:在公司做策划/文案/阿康/设计/媒介……的一天是怎么样的?买咖啡、做报价、做 PPT、加班做 PPT。(期间穿插着对接之类的活)每天打开电脑先完成当天计划的工作 – 中间穿插临时的工作消息/需求处理 – 偶尔需要开会或出门见人 – 还有空闲就会去看看不同类型的内容,提前考虑后面的一些工作计划、和同事/媒体讨论讨论,互相激发一下灵感之类的。
之前做策划实习生的时候,上下班还是比较规律的;现在实习做阿康,不是很规律。大厂给30w年薪、各种房补福利天天叫着快来我们厂,广告公司一个月开5k的工资,啥福利没有,还装x(哔……消音处理)让新人“不要做广告”。Respect。
可能因为在这个人均买房买车的世界里,做广告搞不到钱吧。广告确实属于服务性行业,要服务于客户的需求、还需要考虑内部的团队协作和意见统一;并且由于分工比较成熟细致了,对入行不久的人来说负责的就是相对精专的那一块,而非参与到整个营销方案的方方面面,对年轻人来说也许跟想象的很不一样。
确实有道理,选专业想学传媒的时候父母都不太愿意,因为薪资待遇很一般且累,随时要工作。Q5:你理想中的广告公司是什么样的?最看重一个公司的什么方面?最看重一个公司的氛围,一群人把一个伟大的想法落地。
专注于自己的创意,面对甲方一次次的 Push 会重拳出击。最看重的一个是价值观,另一个是工作氛围,这些其实跟领导风格、团队主要成员的个性都挺紧密相关。Q6:身边的人普遍多久换一次工作?跟其他行业的同龄朋友相比,你在广告行业的薪资有竞争力吗?
半年或者一年,说实话换工作挺频繁的。没有竞争力,也许比平均值还低。
身边的人能呆3个月算老员工。我能养活自己已经很了不起。
身边朋友基本上是2-3年,如果没有明朗的上升通道,就会考虑换工作。广告行业起步薪资低,实习生和junior level感觉都是需要家里接济的程度,那时候很羡慕一毕业去了银行或大厂月入过万的朋友。不过,这个行业看起来门槛低、起步工资不高,但我觉得它有相对宽广的可能性,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且努力,后面薪资涨幅还是挺有竞争力的。
父母都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很多年没有换。薪资没有竞争力哈哈哈哈,学工科的某个同学去了一个证券公司实习,月薪居然上万了,仅实习哦!Q7:你或你身边的人会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而离开一家公司?老板蠢,同事sb(哔……象征性消音处理),钱少事多。搞不到钱,和leader鸡同鸭讲,同公司好朋友的离开。广告行业听到最多的辞职原因是「加班太累、客户太难搞」。对我自己来说,在大部分公司的工作内容都差不多,可能更在乎能不能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先确定自己热爱的是做广告,而不是行业表面上的光鲜。然后慢慢摸索兴趣和专长的结合点,并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它吧。至少我身边的许多人,哪怕刚开始没有进入一个很理想的团队或者做很喜欢的项目,但在入行后三五年,都会积累到不少自己相对满意的作品。过去,年轻人眼中广告公司是很酷的。新奇的创意、脑洞大开的文案、超越时代想象的广告作品……怀揣着「或许有一天我的创意也能展现给全世界看」的梦想,一批批年轻人前仆后继涌入广告行业。如今,年轻人之间流行的是广告劝退学,提起广告公司,相继而来的标签是「高压」、「加班严重」、「卑微乙方」……随着数字化浪潮来临、行业光环褪去,广告公司也许没那么酷了,但我们不该用贴标签这样的方式妖魔化一个行业。就像大多数工作一样,纵然有许多道不完的抱怨、说不清的爱恨,到底我们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在人生不是线性的轨道,而是旷野,有无数种可能性。热爱就坚持,不行就换道,没什么大不了的。作为一个开始,TopAgency 将持续记录广告与年轻人的故事,或许打造下一个广告黄金时代的少年们正以梦为马,奔腾而来。*文中观点为受访者观点,不代表Top Agency及广告门的观点。
Far side of the moon
06月28日
0想当甲方
啊哈哈
06月28日
0想当甲方
大园子
06月29日
2想认识这个95后创意
yuer00308
07月01日
6抛弃中年人的广告公司,也终将被年轻人抛弃
老高
07月20日
0同意!身处信息透明,方法论比比皆是的年代,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体,都可以自我营销,广告公司/代运营/代策划意义在消减吧。 文中采访的广告公司对人才的态度依旧自视甚高,也不经意间透露对中年从业者“失去性价比”的偏见定论。年轻人始终会变为中年人,他们的去处何在,看着前人被优化的一个个鲜活案例,也会深思自己的未来。广告公司,放弃你的傲慢吧!
纸片人
07月02日
1在甲方表示依旧不好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