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至收藏夹
X
新建收藏夹
完成
新建收藏夹
X
确定
取消
你的社群,“如何爆发式”成交?想知道吗?
现在,我想邀请你打开手机,看一下自己一共加入了多少社群?他们分别是什么类型的社群?
多少社群对你来说不可或缺?这些不可或缺的社群对你来说有什么价值?
多少社群是你付费进入的?多少社群(产品)是你愿意分享给别人的?
这篇不聊别的,就聊聊关于,社群运营的「转化型社群」到底如何运营,才能在众多的社群中抢夺用户注意?实现“爆发式”成交?
我将围绕以下3个方面详细展开,希望看了文章的你能变成“爆发户”!
严格执行SOP,社群用户就会成交吗?
用户“爆发式”成交的4条运营策略
转化体系搭建+成功案例拆解
(公众号:彤彤聊私域成交)
一、严格执行SOP,社群用户就会成交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家一定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身边大部分社群运营人的困惑和障碍。
(在03部分会详细展开说明每一步的关键运营动作和具体运用)
简单来看,用户从进群到成交就只有三步:
√第一步:用户进群,此时用户渴望新知,期待学习体验,观望;
√第二步:用户体验,此时用户希望进行学习体验,希望获得成长,但学习是反人性的,总会出现各种问题阻碍用户进步;
√第三步:用户成交是最理想的状态,用户收获进步或者感知可以继续进步,付费进入升级群。
想要实现用户成交,要做对两件事:一是建立用户信任,二是交付用户超预期的体验。
严格按照SOP进行社群运营,只能叫做社群通知。拿一段文案加一个海报,私信群发一次,社群发一次,每天就这么循环执行。
用户什么感受?
对你肯定没感受,更多的理解你为“群发机器”。对产品什么感受?你没和用户深入沟通,你也不知道。
那么,体验期结束以后,何谈用户信任和用户超预期体验呢?这就是为什么好多运营人看似很努力,却转化无突破的原因。
那么回到开始的问题:严格执行SOP,社群用户就会成交吗?
严格执行SOP,只能成交概率用户。比如,此业务正常状态下就会产生10%的转化率,谁运营都能有这部分成交。这一点都不"酷"哦~
如何成为最"酷”的社群运营?
社群运营,按字面意思,简单来讲就是基于某种目的,在社群(运营人面向用户们)展开的一系列互动。
这里有5个关键词:目的,社群,运营人,用户,互动。
就像打仗一样,社群是阵地,互动是策略,用户是对象,运营是操盘手。
了解清楚阵地和对象,方能适配策略,实现目标(共赢)即为水到渠成。这就是社群运营的底层逻辑。
掌握社群运营的3条底层逻辑,做最"酷”的社群运营。
1、结合社群「封闭场域」的属性,交付用户超预期的学习体验。
我们通过私信/外呼,社群,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号为用户打造一个场域,持续不断地进行势能和内容的高频降维打击。
让用户在这个场域尽情地进行超预期的产品体验和价值感知。
用户只要有需求,购买迟早会产生。
那如何实现立刻成交呢?
2、社群即组织,「社交需求」是建立用户信任的关键。
开篇提到的严格执行SOP,却无法实现社群“爆发式“成交,最根本的原因是忽略了社群社交属性的重要性。
不管是微博,微信,自媒体,其繁盛的核心都是对用户社交需求的追逐。
有社交才有信任,有信任才有成交。
那么何为社交?
字典给出的定义是:社会交往,简称“社交”,是指在一定的心理活动下,几个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以此看来,发SOP不是社交,发完SOP基于沟通,给用户特殊关怀是社交;
送用户学习资料不是社交,基于沟通,送用户需要的学习资料是社交;
在群里发模板消息不是社交,在群里发带有真人感的针对某位用户的信息是回应社交。
想象这样的一个场景:
今天8:00,12:00,20:00班主任分别在社群发送了很多的学习资料。第二天群里老师讲干货,班会一开,又是100+消息,第三天……
但,你会爬楼学吗?如果是老师打包都把资料转发给你,你会看吗?你会因此和老师建立信任了吗?
我想不会。因为你知道老师一键转发了所有人,你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再者学习资料过剩,吸引力也相对较弱,大概率不会产生进一步的深入交流。
那么我可以这样理解社群的社交:你在和用户沟通的时候以朋友,老师或者专家的身份,基于用户产品学习的相关问题,给予适当的用户关怀等。整场沟通有问有答,有来有回。
此时,你的身份在用户心中会产生微妙变化。从客服,机器人转变为朋友,老师,专家,这是你和用户建立信任的基础。
相关推荐
上海市 25 - 30K
北京市 30 - 50K
上海市 12 - 18K
上海市 10 - 15K
上海市 20 - 30K
上海市 10 - 15K
深圳市 8 - 12K
上海市 13 - 26K
意见反馈
案例认领
手机号重复绑定
您的手机号
请确定您的下一步操作:
清除之前账号的手机绑定,可能会导致您无法登录之前账号
验证遇到问题?请发送邮件到i@adquan.com联系管理员
大建
02月16日
0只适应教育行业,零售行业怎么解
彤彤聊成交
02月20日
其实归根结底都要落到人身上,底层逻辑是可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