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至收藏夹
X
新建收藏夹
完成
新建收藏夹
X
确定
取消
如果你有意观察你家小区楼下的零售业态,应该可以直观地感知到下面两件事:
第一,越来越多的垂直品类门店出现了。
比如钱大妈主打卖肉,锅圈主打卖火锅食材,蜜雪冰城卖低价奶茶,书亦烧仙草主打烧仙草……各种餐饮店都找到了自身的垂直品类定位,有卖酸菜鱼的品牌、有卖饺子的品牌、有卖麻辣烫的品牌、有卖生煎的品牌……
正是由于这些垂直品类门店的涌现,综合性大超市的客流量正在被无情瓜分——人们更愿意去专卖店实现目的性消费,而不是在大而全的百货超市中寻找所需品类。
你或许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两年去超市/百货商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背后其实就是垂直品牌的机遇。
一方面大量垂直品类市场容量随着消费升级而扩大,能够支撑垂直品类进行品牌化运作。即使是米面粮油这种极难实现产品差异化感知的民生品类,也出现了主打“五常大米”的十月稻田这种垂直品牌出现。品牌化消费,无疑将成为未来消费的主线。
另一方面是随着垂直品牌在大众心智中的认知强化,它便能够逐步实现“去货架化”,逐步摆脱渠道商(商超)的束缚,单独形成门店业态。“去货架化”类似于电商行业中淘品牌的“出淘”,也是企业品牌价值成型的重要标志。
总而言之,过去综合性超市/百货商场的品类不断独立出垂直门店而存在,餐饮的门店品类甚至划分得更精细化,垂直品类品牌井喷式出现。
第二,垂直品类门店的产品线正在不断丰富和扩张。
门店便是资源,企业为了最大化门店效益,便始终有丰富在售SKU的冲动。楼下的便利店开始变得像小超市,美团买菜已经不仅仅能够买菜,主打火锅食材的锅圈开始卖预制菜,主打麻辣烫的餐饮品牌开始在大堂卖卤味,主打烧仙草的品牌也开始卖奶茶……
这些垂直品牌快速实现了产品线的横向拓展,这也造成品牌与品牌之间叠加了大量的产品竞争。
对于这些品牌而言,一方面SKU的拓展,能够更有利地帮助其跑通门店商业模型,以实现规模化复制;另一方面也是不断最大化流量价值,拓展品牌的想象空间。
因此,看上去井然有序的品类垂直化发展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无边界的混战。每个独立门店看上去似乎都有着重新走向“超市”的趋势,每个独立门店之间的产品,实际上都在互相竞争。
尽管以上描述的是当下社区零售发展趋势,但对于整个消费市场而言,逻辑都是相通的。消费市场同时存在“品类细化”和“产品混战”的二元属性。
相关推荐
上海市 10 - 13K
上海市 5 - 8K
上海市 10 - 16K
上海市 12 - 18K
上海市 10 - 15K
上海市 7 - 9K
广州市 7 - 9K
上海市 15 - 20K
意见反馈
案例认领
手机号重复绑定
您的手机号
请确定您的下一步操作:
清除之前账号的手机绑定,可能会导致您无法登录之前账号
验证遇到问题?请发送邮件到i@adquan.com联系管理员
文章评论
登录 才可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