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品牌故事 | “支付战争”与PayPal黑帮(下)
发布时间:2019-05-30 08:27 浏览量:30909
作者 | puresnow
来源 | 品牌研习所(ID:brand_institute)
相关阅读:
上一篇文章写到,为了迅速扩大自己在线上支付领域的用户规模,PayPal和其竞争对手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更有甚者,有以PayPal为代表,更是首创了“烧钱”扩张的模式。加之搭上了ebay这辆业务互补的快车,PayPal和老对手X.com得以充分的发挥了烧出去的每一分钱的价值,用户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但PayPal创始人之一彼得•泰尔的战略却并非卷入无休止的“烧钱”大战,然后再以此击垮每一位竞争对手。因为不管从团队水平还是融资能力等各方面来看,都并不允许PayPal做出这样的决策。泰尔认定网络支付市场只可能有一家公司上市,之后会通过更强的融资能力击垮所有对手,所以PayPal选择了与X.com进行了平等合并。
如果现在再回看过去,确实不得不佩服泰尔与马斯克的决断力,因为与我们现在只知道PayPal的情况不一样,当时在线支付领域内还是倒下了不少的公司。例如上篇文章提到的dotBank,此外还有Accept、eMoneyMail、PayPlace等等一大批公司和品牌。
虽然在合并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彼此竞争时带来的时间与金钱的损耗,团队间可以取长补短。但由于合并后面临用户快速增长、运营成本水涨船高等问题。新公司的支出仍旧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仅在合并后的第一个季度里,运营支出就将近占了整个公司账面数字的一半。
内忧
如果说当时的PayPal还有什么好消息的话,或许要算彼得•泰尔在关键时期又为公司融入了一笔一亿元的资金,得以让新公司获得了一段调整的时间。但糟糕的的是两家公司合并后走马上任的新CEO比尔•哈里斯却在一些关于公司营收的策略上与彼得•泰尔产生了较大的争议。
彼得•泰尔离职
泰尔认为,PayPal从诞生之初就承诺过不收取费用的承诺,以前如此在未来也是如此;而哈里斯则是提出了向用户进行收费的方式来增加新公司的营收。除此之外,在其他问题上的矛盾也在不断地变得难以调和,因此泰尔在不久后选择了离职。
除了人事上的糟糕状况,公司在面对用户过快增长的客观现实下,在客服数量和网站数据压力等问题上,也是一团乱麻。
马斯克救火
就在泰尔离职后不到一周,马斯克就将比尔•哈里斯驱逐下了CEO的位置,由自己担任新的CEO。上任后的第一件事,马斯克就又找回了彼得•泰尔,并让其接替董事长职位。
在放缓推广、拉新的节奏后,公司烧钱的两大根源主要是免费的产品服务以及为此所承担的信用卡手续费,而马斯克在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解决这两个问题。
为此马斯克首先推出了付费的企业版服务产品,并为企业用户定制支付链接嵌入等功能,初步打通了稳定的企业付费用户群;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用户积极使用借记卡而不是信用卡进行绑定。最后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公司总算开始了止亏为营。
矛盾再现
为了能快速的上线,PayPal在设计之初架构层面理论上仅能支持350万的用户。但到了2000年6月份,用户就已经达到了210万,且仍在以每天一万名新用户的速度增长着......上线新版的PayPal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第一个矛盾也由此产生:虽然经过了合并,但公司本质上仍是由原本两支相对独立的团队构成的。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原PayPal团队、现任公司CTO的拉夫琴主张用Unix进行系统开发。而以马斯克为核心的原X.com团队则坚持使用Windows NT进行开发。作为公司CEO,不顾切换开发平台后造成的开发进展缓慢,开发团队抵触等原因,马斯克依旧拍板决定了使用Windows NT进行开发。
另一个矛盾则主要集中在马斯克希望去掉“PayPal”这一品牌,统一替换成“X.com”。马斯克认为这个他花费百万美金拿下的域名可以更好的帮助记忆,但他殊不知通过长期的积累和良好的使用体验,PayPay这一品牌已在在线支付领域牢牢占据了用户的心智,另外PayPay这一标识同样已经同支付一词产生了强关联。
马斯克依旧推进着去“PayPal”品牌的步伐,不过事情在之后却发生了一些变故。
当时公司内部发动了一次“PayPal 复兴”的运动,公司产品副总裁大卫•萨克斯召集了员工对马斯克进行署名弹劾,而他们的谈判筹码是集体的去留。而在这次复兴运动中,由拉夫琴所带领的工程师团队几乎都留下了自己的签名,以期让马斯克下台。最后经过了董事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此时仍在外度假中的马斯克被迫卸任CEO,而彼得•泰尔暂时接任了临时CEO的位置。
外患
在面对内部一系列问题的同时,外部市场的竞争对手也并没有停下脚步。
又一个对手——Billpoint
2000年3月,ebay自家的在线支付产品Billpoint正式对外开始公测。对于自家的产品,ebay自然也会在利益上更加倾斜Billpoint:ebay上的卖家在选择商品的支付方式时,如果选择Billpoint那么在该商品向买家展示的时候,排列的位置则会更加靠前。
Billpoint
在短短的时间内,Billpoint借着背靠ebay的优势,接连打出几张好牌:
1、凭借ebay与Visa合作,Visa协助Billpoint进行推广;
2、注册Billpoint就可以享受免费在ebay上发布商品的优惠;
3、ebay进一步限制第三方支付标识的展示大小,提高PayPal的推广难度;
4、Billpoint改名ebay支付,进一步强化了与ebay的联系;
5、限时推出选择Visa信用卡支付就可以免手续费的政策。
......
占尽市场的优势,从开放测试到正式推出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背靠ebay的Billpoint可谓风光无限。
转机
在PayPal这边,彼得•泰尔回归公司后,迅速停止了推出新版PayPal的工作并且继续在市场上保持着PayPal的品牌名称,甚至在之后还将公司名称从原来的X.com直接改为了PayPal。
另一方面,借助于反垄断的相关条款,PayPal得以在Billpoint占尽优势的ebay上持续站稳脚跟,虽然Billpoint来势汹汹。但就像PayPal团队最初所信奉的“网络效应”所揭示的道理: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如果你的用户数量如果是对手的两倍,那么反映到产品影响力上来看,产品的影响力就会相当于对手的四倍!
在ebay上占据了较大先发优势的PayPal,凭借着买家和卖家之间的相互带动、邀请奖励金制度以及免收服务费的优势同样也在ebay上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虽然短时间内,Billpoint在ebay的份额从0增长到了25%,但与此同时PayPal在ebay上占据的陈列商品的份额也已经突破了65%,而此时Billpoint手中已将近无牌可打。
PayPal上市,ebay的并购
到了2002年情人节,PayPal迎来了上市,上市当天股价即大涨54%。此时的PayPal却已然离不开ebay了,在经过多次的新业务拓展后,PayPal总交易额的70%仍然来自于ebay平台。因而在当年的7月,ebay作价15亿美元收购了PayPal,并且在同年关闭了Billpoint。
而在经过ebay的并购之后,ebay对于PayPal这帮年轻的小子并没有太过上心,ebay内部的各种繁文缛节也同样令原PayPal的年轻团队难以适从。而后的几年内,PayPal的员工则是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公司,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独角兽的摇篮
尽管离开了最初共同创业的平台,但相互之间却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直到后来,凭借着出走PayPal后他们所创立的一家又一家公司成长为行业的独角兽。
只要列出几个PayPal黑帮成员和他们所创立或者相关的公司,就能理解PayPal黑帮在全球互联网与科技行业聚集了怎样的影响力:
“黑帮头目”彼得•泰尔(Peter Thiel)带领PayPal上市后并出售给ebay后创立了对冲基金基金 Clarium Capital又和其他黑帮成员创立了大数据公司Palantir,作为Facebook的种子投资人泰尔的这笔投资也是硅谷中的佳话;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他后来所创立的最受行业瞩目的Tesla和Space X;
麦克斯•拉夫琴(Max Levchin)“黑帮”的重要大脑,也是硅谷传奇的创业奇才,离开PayPal先是创立了Slide被谷歌收购后,又开始了连续的创业之路——创立一个又一个公司,然后再把它们卖掉,直到现在,拉夫琴也仍在不同领域继续着创业之路;
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硅谷“人脉王”,创办了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平台领英;
查德•赫利(Chad Hurley)&陈士骏(Steve Chen)共同创办了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
上面也只是部分后PayPal时代,由PayPal黑帮所创立企业。除此之外,各位“黑帮”成员们在经过了PayPal创业时代后所积累下的经验和创造热情,通过他们一系列的投资也由此诞生是当今一批耳熟能详的互联网科技公司:Uber、Facebook、Square、Eventbrite、Evernote等等。
PayPal已然成为了硅谷史上创造出了最多创业者的一家公司,PayPal初创团队的年轻人们得以凭借PayPal 黑帮的名字成为了互联网和科技行业内的传奇,也令这家开创线上支付的公司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成百上千的巨头公司内,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