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2025做品牌,要拼“像素级小心智”
发布时间:2025-08-12 10:27 浏览量:162
2025 年,如果你还想做品牌,就一定要抓住“小心智”红利。
去年我一直在说碎片化,信息在碎片化,场景在碎片化,渠道也在碎片化。越是碎片化,消费者的注意力就越难抓。
今年我又有一个新观察,消费者的心智已经像素化了。如果说心智过去是一张完整的“高清图”,现在的心智已经被分解成上万个细小的、单一的“像素”了。
为什么这么说?
这几年,大家应该都有一个强烈的体感。那就是品牌越来越难做,消费者也更难被打动了。
我很明显感受到,这种难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给品牌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比如食品饮料,这几年的产品价格越做越低。各种产品摆在货架上,长得都差不多,消费者根本记不住谁是谁。因为没有记忆点,品牌只能打价格战。
又比如美妆个护,山头已经快被巨头占满了。国际大牌和国民老字号,靠着几十年的口碑,在消费者心里站稳位置。新品牌想出头,属于是难上加难。
连营销费用最充足的耐消行业,都陷入了预算焦虑。过去拍个TVC,在综艺、活动砸钱投放,品牌很快响遍大江南北。但现在大家既要品牌声量,又要销售转化,预算怎么分都不对。
尽管行业有这么多困难,但我认为核心原因只有一个——消费者的心智已经像素化了。
一味拼低价不长久,品牌都想要留下心智。但真做品牌心智,就会发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越来越分散,新品牌找不到切入点,成熟品牌又面临打法失效的问题。
直到上周,我看到巨量引擎把心智一分为三,变成商品心智、场景心智、品牌心智。不同层次的心智,又分别关联痛点、利益点、产品用法,使用情景、场景,品牌调性等各种小心智 。
这个动作印证了我的判断:In the brand world, small is the new big. 在品牌世界里,小即新大。
接下来,传统大心智一定会被无数小心智取代。未来的品牌心智,一定要从小做起!
01
品牌心智已经像素化了
这几年,品牌无用论的声音越来越多。
我甚至听到有人说,只要我产品卖得好、ROI 足够高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品牌心智。
但我始终相信,越是行业内卷,越要死磕品牌心智。
凯度有个数据就提到,占领更多消费者心智的品牌在溢价能力、增长可能、销售份额上,分别是普通品牌的 1 倍、4 倍、9 倍。
这充分说明心智很重要,但具体怎么做?
上周,我看到巨量引擎发布新一代的 BMS 心智营销方法论,跟我说的“抓住小心智红利”完全同频!
我用一句话概括BMS:过去是单一大心智,现在是多元小心智。过去做炮弹轰炸的广告,现在做深入场景的内容。过去度量心智靠玄学,现在度量心智有科学。
我们先来说其中最关键,也是大家最关心的因素,“确定好心智”。
我一直认为,新营销环境最大的变化,就是碎片化。信息在碎片化,场景在碎片化,渠道也在碎片化。越是碎片化,消费者的注意力就越难抓。
碎片化信息过载、注意力极度分散,导致消费者心智被分解成小碎片。分解到现在,连碎片化都不准确了,应该说“像素化”。
过去,品牌只需要打开大喇叭,不断重复同一个大心智。今天,品牌真正需要的是立体式音响,找到无数个小心智,再渗透进用户的毛细血管中。
我发现,巨量引擎正是捕捉到趋势的变化,重新定义了“好心智”。
具体来说,它把原来的心智一分为三,变成商品心智、场景心智、品牌心智。不同层次的心智,又分别关联痛点、利益点、产品用法,使用情景、场景,品牌调性等各种小心智 。

举个例子,我前段时间和自然堂聊了聊他们的一款明星单品“小紫瓶精华”。品牌告诉我,虽然自然堂已经在抖音有显著的口碑,但作为单品的“小紫瓶精华”,还面临心智不足的问题。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根据 BMS 方法论,自然堂将心智拆分成了三层:其中,小紫瓶、抗老是商品心智,熬夜加班是场景心智,作为核心专利成分的喜默因,则对应着自然堂的品牌心智。
看到自然堂的心智组合,我突然悟了。原来我们过去认为的好心智,比如去屑就用海飞丝,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只是某个商品心智的代名词。
但现在心智都已经像素化了,再提到去屑洗发水,大家在抖音就能搜索出上万个商品。所以品牌必须要把心智先分层,再做小,逐个抢占。
比如自然堂就打开了微缩视角,逐个拆解商品、场景、品牌,再陆续抢占心智——消费者有抗老需求的时候会想到我,看到小紫瓶的时候会想到我,遇到熬夜加班等疲惫时刻也会想到我。
02
超级小心智,超级小内容,超级小渗透
看到这里,我相信一定会有品牌问:既然像你说的,现在的心智已经像素化了,该怎么抢这么多小心智?实操起来会不会很困难?
我总结一个公式:新营销时代的心智资产 = 超级小心智*超级小内容*超级小渗透。
营销 1.0 时代,品牌占领稀缺的明星,占领有限的广告位,占领有限的货架,就能占领有限心智。
营销 2.0 时代,品牌以 big idea 为核心,产出一整套大创意,大广告,大故事,就能快速触达用户。
到了营销 3.0 时代,品牌和用户不只是占领与被占领,触达与被触达的关系了。品牌想赢得用户的心,需要新的三件套,即围绕一个个超级小心智,打造一个个超级小内容,跟最精准的那群人完成交互。
这也意味着,有了超级小心智,只是心智营销的起点。
更高明的品牌往往还有下一步:
从关注品类的心智渗透率,到提升人群的心智渗透率。针对不同的人群,生产不同的内容,进行精准的心智渗透。
比如,自然堂在推“小紫瓶精华”的时候,就找到三类心智人群,并为他们匹配内容。
第一层是核心人群,他们本身就是“小紫瓶精华”的购买及复购人群。
根据他们的需求,品牌主打关键搜索词——小紫瓶抗老精华,通过强调产品本身的抗老初效,来巩固用户忠诚度。
第二层是机会人群,品牌将他们定义为竞品受众人群。
为了争夺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自然堂在主打产品功效的基础上,放大喜默因的成分优势。相比强调产品卖点本身,对喜默因的成分科普,更大程度增强了竞品用户对小紫瓶的信任度。
最后,针对第三层的行业商品人群,突出核心成分还不够。
于是,自然堂瞄准熬夜加班场景,通过“抗疲老”“打工人急救”等内容,直戳需求痛点。从而在最广泛的潜在用户中,完成从0到1的心智破局。
我经常提到一个公式:
过去做品牌,品牌生意规模 =品类心智占有率*品类渠道渗透率*渠道动销
旧世界的品牌,往往是抓住一个品类特性,通过大创意,大心智,大渗透,迅速做大规模。
今天做品牌,品牌生意规模=人群心智渗透率*人群 LTV*人群裂变率
新时代的品牌,从一个个精准的人群切入,通过小场景,小内容,小渗透,一次次的裂变,实现复利增长。
从自然堂身上,我看到品牌不再迷信品类第一的新思路。找到某一群或者几群人,为他们提供喜欢的内容。正是这些自然融入生活的内容,对像素进行重组,再次在用户心智中拼出了清晰的图景。
03
心智的丈量,有了标尺
心智已经像素化了,要怎样看到效果?
站在品牌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一想:
我把钱放在效果广告上,转化、ROI 几乎是实时反馈。把钱放在心智投入上,我的心智渗透率有多高?我的品牌资产增加了多少?怎么做让心智提升?这一切都是未解之谜。
这几年品牌的营销预算缩紧,要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更不敢做无效动作。更何况,摆在大家面前的是无数个小心智,而每个心智的投入都会被追着问效果。
所以说,不是品牌人不想做心智,而是品牌人不敢做心智。
品牌的痛点,也是平台一直在攻克的难点。这次,巨量引擎在BMS方法论中,就提出了衡量品牌心智的四大指标体系。
我仔细研究以后,觉得十分兴奋!在做心智这件事上,我们的品牌终于有了丈量的标尺,也有了可复用的作战方法论。
具体来说,基于用户对品牌心智的联想行为,巨量引擎延伸出了四大子指标:

本品联想份额(用户提到本品牌,多大概率想到该心智?)
行业联想份额(我在行业这个赛道占据了多少心智?)
美誉度(我在行业这个赛道占据了多少心智?)
偏爱度(相比竞争品牌,用户有多大概率更偏爱我?)
在我看来,找对联想份额是最最最核心的。(既包括本品的联想份额,也包括行业的联想份额)
一方面,找到本品联想份额,产品在用户心中的优势一清二楚,品牌对心智的投入,可以具体到某个心智词、打某个心智词时的种草内容,把钱花在刀刃上。
另一方面,找到行业联想份额,品牌可以看到自己在行业中的心智占比、心智排名、与竞品的差距。这就相当于作战开了地图,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可以抢哪些赛道,又要避开哪些炮火。
我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海龟爸爸在儿童防晒领域很有名。我了解到海龟爸爸,就是从他们的一瓶小雪山儿童防晒霜开始的。
尽管已经牢牢占住儿童防晒的市场份额,但海龟爸爸接下来的挑战是:怎么加强在青少年护肤行业的心智,未来拓展青少年的护肤品线?
我发现,在平台方法论的支持下,海龟爸爸的心智练成只用了三步:
第一步,从本品联想份额入手,海龟爸爸锁定了核心商品心智词,即祛痘;再仔细观察行业联想份额,找到有机会抢占的心智词,比如平滑肌肤、净油控油等等。
第二步,综合评估两个指标,精准锁定本品和行业的联想份额双优的场景心智——皮肤急救。紧接着,在皮肤急救、熬夜的场景下,品牌在抖音制作了非常多的短视频内容。
第三步,坚守“科学儿童护肤、亚洲第一儿童防晒品牌”的品牌心智,结合商品心智和场景心智,通过持续不断的内容沟通,提升用户对品牌的美誉度、偏爱度。
图源:来自网络
依据平台提供的心智作战图,海龟爸爸不仅加深了在儿童防晒的已有认知,还进一步种下了科学儿童护肤=海龟爸爸的品牌心智。
单看品牌心智的效果,抖音给我的数据很直观。品牌和平台强强联手,海龟爸爸的一款青少年祛痘套装,在心智人群转化率上提升 4.71%,在本品联想占比上提升 10%,本品的心智行业排名上升 4 位。
04
写在最后
回到开头的问题:要不要做品牌心智?怎么做品牌心智?品牌心智能看到效果吗?
这在过去一直是营销圈的老大难话题,不仅新锐品牌没有答案,连大品牌们都头疼不已。
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到品牌无用论和白牌消亡论,就像两股势力各自拉扯,却始终没有定论。
但巨量引擎的这次动作,给出了非常明确的信号。
表面上看,是平台将心智一分为三,变成商品心智、场景心智、品牌心智。但背后其实是心智像素化。
未来能活得好、活得久的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的模样:
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群,用他们在意的小心智标签,他们喜欢的语言沟通,逐步渗透让他们爱上品牌。
就像我认为的,In the brand world, small is the new big. 在品牌世界里,小即新大。
我非常期待,更多像巨量引擎这样的平台,为做品牌这件事,提供更好的参考答案。
作者 | 夏夏
编辑 | 刀姐doris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