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登录 企业用户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登录即创建广告门账号

综合

综合

案例

公司

专题

AI 脱口秀 母亲节 adidas 金瞳奖 宝马 NIKE 京东 双十一 Jellycat 财报 趋势 麦当劳 华为 Adobe
清除历史

为什么我说不会“共情”的品牌没有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21 16:08     浏览量:722


KOLONSPORT可隆

这个时代,不会共情的品牌,没有未来。


为什么有这个感受?


最近我重新开始规律运动,在买装备的时候,就发现一个现象:很多户外品牌都会预设一种“标准答案”,用极地攀登、沙漠穿越等等极限场景,暗示只有够硬核、够专业、敢挑战极限,才算 “真正的户外人”。


但问题是,所有用户都能用这同一套标准吗?


不可否认,有人走向户外是为了冒险、突破自我,但也有像我一样的,只是想让自己在大自然里露营舒展,让大脑有机会放空,用轻松的方式与自然建立链接。


那些高门槛的标准叙事,总让我有种距离感,仿佛被挡在户外的大门之外。


这让我想到,其实有很多品牌都会这样:陷在自己的专业里,站在自我的角度,“想当然”地定义用户需求,而不是真的去理解他们内心的多元诉求,最终结果是用自认为正确的表达劝退了潜在用户。


我一直认为,在现在这个人以群分的时代,真正能打动用户的,是价值观上的共鸣。而要做到价值观的共鸣,首先是洞察到用户的真需求,然后用平等的姿态去理解、共情用户


直到前几天看到可隆新发的户外寓言故事片《胡长的树》,突然眼前一亮。

(可隆户外寓言故事片《胡长的树》可通过前往微博小红书视频号等,社交平台@KOLONSPORT可隆官方账号观看。)


一开始以为这部品牌微电影的爆火,是因为代言人胡歌带来了热度,但看完整支影片后才发现,它是真正站在用户视角去表达。整支片子没有一句对产品卖点的夸夸其谈,而是从当代人的困境出发,以树喻人去讲故事,将人生成长比作树木栽培,围绕 “谁来决定我的生长” 这个问题展开,看完特别有代入感。


后来我翻了可隆之前的 campaign,发现它真的是个很特别的专业户外品牌,不陷在参数里,也不帮用户预设目标,一直在通过理解和共情,一次次与用户站在一起。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以可隆为例来讲一讲,品牌到底该怎么把 “共情” 做进用户心里。


01

一切的共情,都始于“看见” 


一切的共情,都始于“看见”。只有真的看见用户,懂得倾听和理解,才能换来对方的认可。人和人的相处是这样,品牌与用户也是这样。


看见意味着眼里有对方,而不是全然地自我抒发。就像《胡长的树》,它虽然是可隆的微电影,但是它的重点不在于标榜自己的产品参数,而是把品牌理念“YOUR BEST WAY TO NATURE”落到和每个人相关的成长经历上。用树的故事,去喻示当代人的困境,被“标准化的优秀”裹挟的焦虑。


影片中以“考进常青藤的树”、“公司的摇钱树”来隐喻人的成长经历


这几年,不管社交媒体,还是我身边的人,都有太多在经历这种焦虑:学生时代要成绩好,职场要卷晋升,创业要追规模。好像只有按照被社会定义的“成功”修剪得整整齐齐,才算“好树”;只有活成“标准款”,才算“好人”。我自己也是,从小被教育“要成为国家栋梁”,于是一路拼命奔跑,不敢停下,生怕一松懈就不够优秀。


直到这两年,我才开始想:人生真的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吗?


在《胡长的树》里面,我看到了它在对这个问题做回应。很妙的是,它没有急着给我们答案,而是用树的故事告诉我们:蓬勃生长从来不只有一种模样。树的每种姿态,都是为了适应复杂自然环境,为了更好的绽放生命的样子;以树喻人,每个人的人生也应如此。


微电影的核心表达:“敬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人,他们都没有过循规蹈矩的一生。文艺复兴三杰不按教条作画,却开辟了艺术新纪元;乔布斯辍学创业,却重新定义了科技与设计;梵高生前默默无闻,却留下了最炽热的作品。他们都没有活成所谓的“标准”,却证明了:不一样,也可以精彩。


有了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才能有效传达。这一点上,《胡长的树》也做得很有巧思。整部微电影都没有高高在上地说教,就像是主人公与自己的对话。


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就觉得像有一个懂我的人,在轻轻拍我的肩膀说:“看,你还可以这样生活”。我看到很多网友也和我一样被触动,说明这种温柔的对话,真的会比任何强硬的说服都更有力量。


《胡长的树》引发网友的自我思考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平视沟通”,意思是我们在对话中处在同一高度,没有评判,没有压迫。这种沟通方式能激发更强的信任感和共鸣,因为人会在被尊重中打开心门。


价值观不是灌输进来的,而是在自我思考中逐渐内化的。


这也是可隆最厉害的地方,它选择了共情,而不是教育。这部片子里,没有任何说教,而是选择陪伴、理解、启发用户。这样它让你在不知不觉间,把“YOUR BEST WAY TO NATURE”记在心里。


我一直觉得,世界的美好,正是因为不一样的人、多元的价值观在并存。每个人都应该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活法,跳出千篇一律的模板,去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形状。


02

信任,需要行动反复兑现


一次走心的沟通能带来感动,但要想真正扎进人心,还需要反复的兑现。


用户的信任,不会因为一条短片就建立,而是靠品牌不断地用行动,把价值观一点点沉淀进用户生活里。


在我看来,一个品牌的共情表达应该有三个层层递进的层次:叙事唤起情绪、体验带来感受、产品撑起信任。这三层在可隆身上都可以看到。


第一层:叙事,带来情绪的代入感


在叙事层面,共情意味着品牌能用故事去照见用户的处境,在价值观维度引发深度的情绪共鸣。


这种深度的共鸣是可以带来持续影响的,就像去年可隆和胡歌合作的《不在场证明》,至今仍旧有热度,因为它触及了“户外人探索自然”的底层原则,引发了户外圈的认同与共鸣。而今年的《胡长的树》,更进一步地把人生困境和树的生长放在一起,让人找到自己的投射。


这些故事的力量,不在于输出一个口号,而在于平视用户,用陪伴的姿态去唤起共鸣。


叙事的价值就在于此,它不是结论,而是一种邀请。当品牌能让用户在故事里看到自己,情绪的代入感就自然发生了。


第二层:体验,带来切身的参与感


如果只停留在叙事层面,触动会很快消散。真正的共鸣,需要在体验中不断加深。道理都懂,做活动、办展览,也已经是户外品牌的基本操作,但真正能触动消费者、引发共鸣的,其实很少。


反过来看,可隆从 2021 年开始举办的“自然而然露营节”,每年都能带来不错的用户传播,原因在于,它抓住了一个核心目的:真正有效的体验是为用户创造一个体验场,让用户切身感受品牌想要传递的产品和价值观。


从成都太古里,到上海新天地,再到今年的拉法耶文化艺术中心,它都是在用真实的草地、帐篷和树木,在城市水泥之间搭建一个被自然包围的场域。


我自己去看了今年的展览,也的确有被打动到。整个展览空间被打造成一个沉浸式自然体验之旅,没有冷冰冰的陈列,而是通过五个主题空间——森林、花海、雪山、洞穴、草原,引导人们通过嗅觉,视觉,触觉,听觉和味觉五感来体验自然之景。


一层是湿润的林径,空气里弥漫松针与冷杉的香气;半层是粉黛子花海,风一吹就起浪;二层是雪山,温度骤降、雪松气息沁人;三层是洞穴探秘,头灯照亮荧光壁画,讲述品牌五十余年的专业故事;最后一层的露台上,帐幕轻摆、光影如瀑,城市天际线与自然交汇。



在这里,有人沉浸在花海的浪漫中,有人被雪山的辽阔震撼,也有人在森林帐篷下安静冥想。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自然的关系。


那一刻,我感觉自然不再是远方的目的地,而是回到我们身体与感官的当下。当时我心里在想:这不就是“YOUR BEST WAY TO NATURE”的现实版本吗?在展览中,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真实的场域。


体验的力量在于,能看到、听到、触到、嗅到,身体上真切感受到,一旦身体记住了,价值观就会真正扎进心里。


第三层:产品,撑起长久的信任


当然,所有的共情,最终都要落到产品这一层。如果产品不够真诚,再好的故事都会落空。


一个真正有共情力的品牌,不会用产品去定义人,而是用产品去理解人。


很多品牌喜欢告诉用户:“穿上我,你就能成为怎样的人。”


可隆的逻辑恰恰相反,它不定义、也不评判,而是尊重每一种选择。不是你用了我的产品,就能变成谁;而是无论你是谁、要去往哪里,我都能支持。


这种品牌态度,体现在它的产品逻辑中。


对于那些在极端环境、高海拔中挑战自我的人,可隆提供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守护。这种守护的底气,来自几十年做装备的积累与坚持。


比如,ANTARCTICA 极地羽绒服,经十多年研发、3000 多名研究员实测,能够抵御零下 50℃ 的暴风雪;EXTREME 山英征途系列则是和东华大学、攀登运动员联合研发,在 5000 米高海拔中反复测试,做到轻量与防护并行。


这些产品超越了装备本身,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是一种“被支持的勇气”,专业又可靠。


而对于像我这样,大多时间生活在城市,却依然渴望自然的人,可隆就给出另一种解法。OBLI-K 露营冲锋衣是我印象最深的单品,它的廓形剪裁能引导雨水滑落,防风透气;柔和的自然配色,又让它打破了户外装备的“硬核”印象。通勤穿、周末露营穿都恰到好处;还有 MOVE ALPHA 徒步鞋,精英防滑鞋底能稳稳应对郊野碎石与潮湿路面,止滑又轻盈。日常穿着、周末郊游,都能走得舒服、走得远。


叙事给人情绪代入,体验带来切身感受,产品建立长期信任。


这三层叠加起来,本质上就是在拥抱人群的多样性。有人在故事里找到精神认同,有人在现场被氛围治愈,还有人把自然穿进了日常。不同人群在不同层面被触动,当品牌能同时回应这些差异化需求时,它在人群心智里,就成了那个“唯一”。


这背后其实就是我一直在说的人群打法。


过去我们强调品类第一,但在今天这个人以群分的时代,品牌真正要追求的,是成为人群心里的“唯一”。而真正的“唯一”,不是用同一套标准把所有人卷成一类,而是用长期的共情和兑现,让不同人都能在你这里找到归属。


03

写在最后


人生如树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与姿态。


功能和场景固然重要,但真正让用户记住的,是品牌在价值观上与他们的共情。可隆用理解和尊重,赢得了这种共鸣;再去讲功能和场景,自然更容易被认可。


品牌把“共情”真正做到位,不仅仅是表面上触达用户,而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消费者不再缺产品、不再缺选择,他们缺的是被理解、被看见的那份温柔。


最好的营销,不是告诉用户该怎么做,而是让他们在品牌的故事里,看见自己。


作者 | 栗子

编辑 | 刀姐doris

注:本文系作者授权在广告门平台发表,内容仅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和观点。
点赞 1
收藏
微信分享
关闭

意见反馈/举报

反馈/举报信息:

联系方式(选填):